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1060902生態學共備課 no.1

好久不見,經個了2個月的暑假,生態共學基地班終於又聚在一起了!大家都沒變,依然保持備課的熱情,儘管有人從導師成為科任,有人從主任變成組長,不過備課就是要一起共好,解構文本,設計好的問題,讓課堂上的學習除了有趣之外,還能有效益。4人全到齊,又聚在半年前的那一個小空間裡,就算天氣熱,也堅持不開冷氣,因為咱們是愛生態的同好呢!加油,來場愉快的周末備課趴吧!

106.9.2  生態學共社群  車城國中基地班   會議地點:屏東縣教產會辦公室
出席人員:蔡瑋芳老師、胡詩怡老師、許佳莉老師、夏可泰老師
輔諮老師:夏可泰老師

期待落差
    準備好備課資料後,佳莉老師開始分享班級的學習狀況,言談中清楚透露出失望及無法理解的疑問,原來今年4月,佳莉開始在班級實施學共,也得到不錯的回饋直到學期末,經過兩個月的暑假,孩子升上六年級了,佳莉琪帶孩子能持續上學期的好表現時,卻發現不如預期的好,心中很是納悶。成員們分享,或許是2個月的時間讓孩子斷了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學習習慣;亦或是孩子長大了,賀爾蒙作祟的因素讓孩子一開學還找不回自己的學習,還是佳莉老師對孩子有了過度的期待呢!詩怡老師則建議可以私底下找孩子來了解學習上的問題,以輔導的角度來切入總之,可以知道佳莉對於學共的學習效果是肯定的,想持續在班上操作學共,雖然一開始孩子的表現讓她有點落寞,不過還是有學生給他正面的回饋,相信只要堅持做下去,孩子會慢慢進入學共的學習狀態,課堂也會再出現學共的互學風景。加油,做就對了。
    可泰老師分享自己一開學在班上實施學共的班級狀況,以相互聆聽的學習態度讓孩子能安靜的對話溝通,以接納及不直接給予答案的回應來串連孩子們的回答,而這樣的效果似乎收到不錯的效果。
    之後,輔諮老師介紹備課的目的,備課的科目其本質為何?如何掌握該學科本質的思考及學習,並請成員們思考國語文科的本質為何、國語科有哪些要訓練的能力、它的學習內容主要包含了甚麼、它最重要的學習核心為何?
接著,帶著大家共同認識學習共同體的協同學習,從一堂課如何開始協同學習的發展歷程。課堂中老師如何引領學生做協同學習,進行時要掌握的學習要點為何?(這部分因為基地班部分成員還沒有實際到已經發展成熟的學校或班級觀過課,對此無法有充分的理解,又因為大家的地點及時間無法配合,所以建議日後可以借觀課影帶來做課例研究,才能有更深刻的體悟及思辨)
再來是介紹如何進行國語題架備課法的備課工作,並先解釋自己的理解及整理(蓮蓬頭論點,研究法的演繹及推論,知行合一論)
國語科題架備課法
介紹題架備課法的5步驟:審、布、解、扣、合,先以範例文本<公園裡>帶著大家來解構內容
1.通常審題指的是題目,這課的課文名為<公園裡>,帶著孩子以孩子個人既有的先備經驗及文本圖片來預測課文的內容,並簡單做分享。
2.通常文章的第2-3段為布題,功能如同看戲一樣,戲劇演出時,第一眼看到台上布景的所有畫面即是。
3.布題後接下來的內容是解題,隨著課文的名稱所展現出最主要的內容及情節,這些是文章最主要的部份,可用螢光筆找出文章中的關鍵字詞,再以藍筆指出這些關鍵字詞的關係,這些關係如何成為段落並發展成內容。如果有不懂的字詞或蓋瑱則以紅筆圈起來,試圖從上下文及段落間推測其意思。
4.文章最後一段的前一段內容通常是扣題,通常可以從中發現文章是圍繞在題目上做呈現。(有些文章會扣題合一,就是扣題內容會呈現在最後一段)
5.最後一段為合題,歸類及結論文章的主旨。
所以在解構文章時,經由彼此的溝通,我們進行了確定課文主旨,尋找了關鍵段落,釐清文章的串聯手法後,接著要開始設計提問的題目了。
我們再以另一課<捏陶樂>來做反覆練習,思辨其中備課的手法。
最後的工作就是設計提問,可以運用閱讀理解的四個層次來規劃,閱讀理解的四個層次分別是提取訊息、推論訊息、詮釋整合、比較評估,至於語文教學提問的模式及技巧,就列為下次備課的議題囉!
來練習備國語課
    我們選了3上國語的第六課<老榕樹>做為我們備課的處女作,我們一一的從審題,並照著布題、解題、扣題、合題的順序,一一的將課文從新解構一次,而扣題的部分,一開始有一些歧見,不過後來都同意課文的最後第三及第二段為扣題,因為扣回到老榕樹身上。果然有夥伴一起備課會讓思緒更清楚呢!接著我們一致認定課文題旨為<感恩>,並討論其中的關鍵段落及串聯手法,最後就可以開始設計題目了,其中我針對題旨提出了<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讓成員想想這樣的提問符合閱讀理解比較評估的層次?
    一開始的布題,大家提出老榕樹的老可以設計甚麼樣的題目,這個老是以人的認知來定義的,或許就榕樹而言,它並不老呢!這個問題符合高層次閱讀理解的範圍,而第一段內容又可扣回審題的老榕樹的囉!(再次歡呼一次,有夥伴一起備課真好。
    再來瑋芳老師以角色輪替出場的角度來闡述文章中的串聯手法,第二段是客觀的角度描述老榕樹的功能及被喜愛的原因,第三段則是風的角度來讚美老榕樹,第四及第五段是鳥的角度來感謝老榕樹,第六段則是以老榕樹的的葉子角度來提醒大家莫忘地底下樹根的奉獻,最後一段是樹根聽了樹葉的話的感受。至此,大家更清楚篇文章的串聯手法,也釐清了關鍵段落,這對日後的設計提問非常的有幫助。因為以閱讀理解為工具來設計題目,高層次閱讀的題目設計是相對困難的,尤其是詮釋整合及比較評估的層次,套過大夥對課文的重新解析,相信大家都很有收穫才是。
再來一課
    再來我們備佳莉提供的<進入雨林>一課,同樣的我們從審題開始,然後一一的解析課文,詩怡老師在布題的內容裡提出可以設計讓孩子去體會作者為何懷著興奮又戒懼的心進如原始雨林,孩子從課文內各段落的情境中體會作者的感受,能讓孩子對雨林有更深刻的認識及理解,甚至讓孩子比較作者與響導阿貢在雨林內的表現。孩子應該沒有進入雨林的經驗,所以佳莉老師已準備了介紹雨林的書籍當作延伸活動,而經過大家的回饋之後建議佳莉老師先帶著學生好好的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孩子一定會對雨林的補充書籍更有興趣。
    可泰老師為大家提供了文章解題的方向,作者以雨林中環境的因素當作串聯的手法,一一解釋了雨林的特色。第二段的環境因素是光;第三段到第四段是雨;第五段到第八段是聲音,尤其是靜的描寫;第九段是風;第十段到第十五段是人,特別鎖定在響導阿貢的表現。依此解題的方向,可以從中找出關鍵的段落,更能理解個段落中的關鍵字詞,以至於能連結文章要表現的意涵。最後大家都同意此篇文章只是擷錄了一些,沒有重新編寫,所以無法解構出扣題及合題,不過就進入雨林的進入來說,描述的非常精彩,還是可以依此設計題目來設計教案。
生態教育的融入   
    接著大夥共同認為此篇文章與老榕樹都能做為生態教育的教材。老榕樹除了闡述個體的生命之外,也描述了個體與個體及周遭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而進入雨林主要描述棲地的環境之外,也介紹人類及生物如何在該棲地內生存,從環境中學到的生存智慧等。因為生態教育建議以融入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所以希望未來能再找國語及其他領域相關的文章來進行學共的生態教育學習。
    最後,輔諮老師為成員介紹他自己發展出來的心智九式學習法及曼陀羅知經學的學習法,希望夥伴看了之後能給予建議,而這兩種學習法的介紹就下回再談囉!
    佳莉就要開始產出她的<進入雨林>的教案囉!草稿出來後,所有成員會一起幫她修整的更好的,所謂一回生,二回熟,我們共創這份產出,它就會愈來愈好,而我們也因彼此互相學習,成為教育的專家,帶著孩子進行高品質的學習。加油!!
    今天感謝大家一起來共備,也希望大家提供自己的紀錄,相信以上還有許多缺漏的部分,實在是俺老了,又忘記請人做紀錄,所以請多包涵,最好請大家能幫我補上缺漏的地方喔!謝謝啦!
   建議,下回備課換個能更放鬆新奇的地方吧!這部分請瑋芳多提供意見囉!
下回備課主題:請召集人想一想囉!學共關鍵字:續上集,學習成立的要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