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1日 星期一

20200921 大同高中基地班備課 牡丹少女事件簿

今天備課,主題是牡丹少女事件簿

我帶領大家備課,因為大家說有點沒動力了

首先我請大家花點時間閱讀文本,然後各自寫出自己認為可以代表這篇文章的關鍵字詞。完成後,大家說出這些字詞,看看有無相同者,略作整理後,請每一位老師闡述自己的關鍵字詞。




結果6位老師寫得都不一樣,各自為  改造、蕃人無教育、人權、大外宣、民族自信與自卑、教化。太精采了!!

6位老師分別針對自己提出的關鍵字詞闡述了一番,
<改造>讓大家想到可以用5w1h來提問,改造了那些?如何改造?改造的目的。
<蕃人無教育>是文本中出現的,可以設計尋找文本中那些句子有提到這樣的說法。
<人權>是自己提出的觀點,從文本中的小台個人的遭遇為出發,沒有尊重小台的意願。反思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有人權這個字眼嗎?何謂人權,人權兩公約,兒少法...
<大外宣>是從之前日本國內遭遇的內政問題導致向外侵略,為了對外宣揚改革的成功而有牡丹社少女事件,成員同時也提出,是否也有大內宣的成分
<民族自信與自卑>自卑與自信的一線之隔,明治維新前後,日人從自卑到自信,為了強調改革的成功,以小台從野蠻到文明的塑造來證明
<教化>文章中提到日人送小台到日本,目的是教化蠻夷,證明它們是文明國家?
延伸的想法是金獅子號的遭遇,荷蘭人將殘存的部分拉美人送到荷蘭進行教化,其目的是甚麼?這兩者可以做比較評估的高層次閱讀理解探討

這6個關鍵字可以整合,也可以獨自闡述,不過獨自闡述時,如果聽了其他的關鍵詞的介紹後,我發現會不自覺的整合其他的關鍵字,這讓這堂課更覺得有趣了。

之後我們討論要如何安排教學內容及順序。天龍為大家介紹我之前是如何進行這樣子的教學,首先在黑板上畫九宮格,中間寫上這堂課的名稱,然後出任務給學生自學,學生各自閱讀文本時,將自己認為重點的關鍵字填到學習單上的九宮格裡。在此同時,老師到組間巡視,並從中選出學生寫的關鍵字,請學生上台填在黑板的九宮格內。接著老師帶領學生進行黑板上的關鍵字的學習,可以針對任何一個關鍵字進行討論,或語文本之間的對照,目的是培養學生從中學習掌握學習的重點。<這裡可以總結出學習的步驟,自學到共學>

不過這次大家激發出來的方式,又讓我有新一層的設計
因為是讓學生寫出一個關鍵字詞來代表這篇文章,所以一開始還是先讓學生各自閱讀文本,將自己認為重點的關鍵字填到白紙上(自學階段),在此同時,老師到組間巡視,並從中選出學生寫的關鍵字,然後寫在紙上並字朝黑板貼在黑板上(不能讓學生看到)。然後小組成員各自分享關鍵字,並介紹自己的想法(互學),在此同時,老師到組間指導。最後老師依照從觀察及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所得到的想法來翻出黑板上的關鍵字詞,並帶領學生一起討論及完成此關鍵字詞的學習。
這樣從自學到互學到共學的學習歷程,或許可以讓觀課者看到學生與自己對話,與文本對話,與他人對話,與歷史對話,與師生對話的內容,而整個對話的過程中,也可以看出老師串連的功力,這樣的學習有精彩的過程,沒有固定的答案,卻能激發更廣的學習,從學習中重新認識自己,也認識跟你一起學習的人。這樣的學習將學習權還給學生,符合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這樣的學習符合「現象式教學」(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或稱「跨學. 科學習模塊」的精神嗎?
看來有時間要好好將現象式教學搞懂。

以下是宛萱老師的會議紀錄


共備會議記錄

日期:2020.9.21

地點:圖書館

時間:14:30-:

出席人員:利天龍、林錦璁、陳宛萱、郭欣芝、林叔陵、夏可泰

=============================================================


討論摘要:「牡丹少女事件」教學主意識


利鳥:可泰建議請大家迅速讀完文本,立刻寫下一個關鍵詞,再以此為基礎,夥伴們共同討論課程教學主旨。

關鍵字紀錄:番人無教育、人權、大外宣(大內宣)、改造、教化、民族自信與自卑


可泰:小組閱讀完文本後,學生各自給一個關鍵字,進行文本深入討論。

利鳥:可以依循可泰老師的建議,建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閱讀與思考。


【教師根據文本,各自寫出一個關鍵詞】

叔陵:「番人無教育」。日方以此凸顯「清朝失教」,小台猶如樣板,說明只要番人只要有教育,就可以像小台一樣漸有文化。

可泰:文本中有何資料可證明?

天龍:文本p.11,利用九宮格讓小孩自己閱讀,寫出自己的關鍵字詞

可泰:學生同意嗎?同意的話,通過;不認同的話,再繼續延伸討論。


宛萱:「人權」.......

利鳥:這部分會呼應卓杞篤相關文本,可以一併討論

可泰:國際聯合國人權兩公約..........

利鳥:就是「公民與政治權力公約、.........

可泰:如果小朋友說出 來的詞,並不是文本中的詞義,我們可以如何引導?和孩子解釋,

利鳥:還是要回到文本找出相關人權的問題,像最後一段有

可泰:最後一段文字,應該不是史料時事,已經算是作者觀點。「現象教學」為例,有主題但不一定有結果,小朋友可以嘗試講出東西,但不一定要有答案。


利鳥:本學期遇到的問題─轉學生出現課程銜接的問題

可泰:沒有關係, 各組會進行討論。


利鳥:「大外宣」,談的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後開始向外擴展勢力,對自我文明充滿優越感.......(文本),嘗試挑戰中國,

宛萱:應該也有大內宣的成分。(征韓論/征台論)

利鳥:根據文本.........應該也有大內宣的意義。


欣芝:「改造」,從頭到尾就是一個改造的歷史,(what)改了什麼?(how)如何被改造?(why)為什麼要改造?(符應大外宣)

          

錦璁:「(大和)民族自信與自卑」,根據文本10-11,談大和民族的自信與自卑......

利鳥: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政府是否自卑?

宛萱:鎖國時期的日本是否有自卑的民族情懷?

利鳥:根據網路資料(谷歌),關於明治維新,........自卑與自信的觀念真的很讚。

欣芝:我上這門課的心情就是這樣,因為覺得自己很像都在上「地理與歷史」課,老是覺得自己備課不足,所以會有自卑的心境

利鳥:那是因為全體備課未完成(未成功),只要抓對方向,就會有信心,進而自信

可泰:近幾年來的引導,很多學習都建構在閱讀理解上,孩子學會了能力之後,技能層面就會進化。

利鳥:回到課程目標,就是希望孩子會說話、會思考

可泰:理解孩子的想法,以及它們想法的來源

利鳥:一直問問題,串聯引導,與學生互動,就會發生共學

欣芝:因為太重知識性,所以教學期間常常覺得自信不足,十分焦慮。

利鳥:過去一年的共備,偏重知識性,但未好好停下來,聽聽孩子在想甚麼?又說了些甚麼?


可泰:「教化」。根據文本,小台會到日本遭遇這些事情的原因,目的是什麼?轉換角色:回到各種歷史經驗,金獅子號中,荷蘭人怎麼教化番人?美國的黑奴教化問題?

利鳥:......

利鳥:建議欣芝可以依本次共備內容,作為本學期的共備觀議課。

欣芝:配合大家共同時間,應該還是訂在週一下午共備時間較恰當。

欣芝:文本中,「頭人」部分先試作,進入「小台」時再來觀議課,暫定10/12日班級803。

利鳥:欣芝可以考慮三角調,最好建議是與侯佳伶的地理課對調。

錦璁:國中下午第一節課從13:10開始

欣芝:讓每個人都寫一張嗎?還是各組?

可泰:教師可以先請孩子個別寫出自己心中的關鍵詞,教師透過巡堂,引導各組完成自己的關鍵詞討論,試著完成班級的九宮格。關鍵詞只是個字詞,鼓勵學生們繼續討論分享......

欣芝:那地理也可以這樣做嗎?可是地理好像不大適合這種模式,歷史故事的文本比較適合喔?

可泰:對!不過你也可以試試看。




琉球人船難與牡丹社事件 (白話文搞笑版)


【背景簡介】

很久很久以前,台灣的東北海域有一堆海島,大部分由琉球王國所統治,也就是現在的沖繩。本來琉球人過著單純的日子,後來大明(今天的中國)跑來收保護費,琉球人不想打仗,就乖乖繳保護費,成為大明的藩屬國。接著大明變成了大清,日本也來到了幕末時期,國內打成一團,而其中一個陣營薩摩藩跑去佔領了琉球北部一堆島。隨後日本就統一了,日本佔著北邊的島的同時,也伸手跟琉球要保護費。雖然這樣三個國家應該要吵一架的,但那時清國內也打成一團,所以這件事就不了了之,琉球咬著手帕一次交兩份保護費給清國跟日本。


【琉球人船難】

後來,時間來到了約150年前,清朝同治年間。日本有艘琉球宮古島的貨船被颱風吹走,在台灣附近沉沒,活下來的66人漂到屏東。那時還沒有墾丁大街可以逛,所以難民們沒東西吃,只好往島內探索。結果被高士佛部落的原住民發現,高士佛的人本來以為是漢人又跑到他們的地盤來亂,就衝上前全部抓起來!本來要全部殺掉,不過仔細一看:這些人長得跟漢人不太一樣啊,再把他們身上的衣物跟包包拿來翻了翻,果然是外國人!

「怎麼辦啊?」

「總之先帶回頭目家,再問老大要怎麼辦吧!」

「好喔!」

頭目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很豪邁的說:「那就當成客人,給他們吃村裡最好吃的地瓜跟最好吃的山豬!之後再帶去漢人那邊看看怎麼辦吧!」於是族人馬上送上頂級地瓜,但山豬缺貨,村長就跟琉球人說:「我們要去打山豬給你們吃,你們在我家好好休息嘿!」就帶著手下去打獵了。

…...但琉球人哪聽得懂啊,從琉球人視角來看:

    1. 沉船了!(八郎A性命系恐金擱包銀,阮A性命不值錢~~~)。

    2. 被又黑又大隻的小Boss怒抓回家。

    3. 被指著講一堆聽不懂的話。

    4. 一講完就跑去拿刀子、拿長矛。

    5. 然後不知在興奮蝦米,大吼大叫衝出屋子。

…...這個時候不逃跑還等什麼時候逃啊?

「塊陶阿~!」琉球人抓緊機會用盡吃奶的力氣衝下山。逃下山的路上經過了漢人的交易站,有個阿伯在旁邊,琉球人就跑去求救。阿伯也聽不懂這些外國人到底工蝦毀,總之先把一些人帶進交易站躲一下,然後就跑回去找村長問怎麼辦。 


沒多久,高士佛社的人打獵完回到頭目家......「哎呀呀壓,剛剛那群人勒?」

「我好心招待你們作賓客,結果你們卻給我逃跑,實在太沒禮貌啦!」頭目暴怒。

「老大,那些人該不會是海盜裝的,現在是去找同夥要偷襲我們了!」所有人也跟著暴怒。

一票憤怒人衝下山抓人!


留在交易站外頭的人一看到原住民殺過來,想說死定了,拼一把看看能不能反殺,結果理所當然的被驍勇善戰的原住民統統殺死了......隔壁牡丹社的人發現有外國人跑來跑去,然後還看到高士佛社的人拿武器跑來跑去,也跑出來看熱鬧,但到了現場時琉球人都已經死光光,高士佛社的人也回家吃山豬了。牡丹社的人們看一堆異鄉客曝屍荒野實在於心不忍,於是就幫他們出草,也就是把人頭割下來祭拜,這樣這些受害者就不會變成孤魂野鬼。躲在交易站剩下的12個倖存者本來看同伴被殺光就已經快嚇死了,現在看到另一票土著一來就開始砍人頭,整個大崩潰,就被牡丹社的人發現了,一個個拖出交易站......

就在這個要命的時刻!

交易站的阿伯帶著保力村村長衝到現場!雖然看一地屍體實在超恐怖的,但是靠著勇氣與跟原住民們的交情,村長用勉強能通的語言拜託原住民們「刀下留人啊!他們只是迷路的外國人,給點活路呀!」牡丹社的人雖然還有點狀況外,但村長伯隨即加碼「不然我再奉上幾隻牛、幾隻豬、幾瓶酒,外加幾件1871年最新款潮衣,拜託各位大大放他們一條生路吧~~」

牡丹社的人就放了剩下的12人,村長趕快帶他們回家壓壓驚,雖然語言還是不通,但在村長跟村民努力之下,12人最後順利平安的回到琉球。

難民回到琉球後,日本認為既然有收他們保護費,自然要幫琉球出面,幫這些島民們討回公道。


日本:「阿No~~清國人,你們的人殺了我們的人,你們要賠我們錢,還要把兇手交出來!

清國回:「呃,琉球跟台灣都是我們的,你有事嗎?

日本:「死的人有幾個是我們日本人,而且琉球算是我兄弟之邦,我一定要幫他出一口氣!

清國再回:「惹事的那些是生番,不歸我們管好嗎?

日本:「要是你們不管的話,我們就自己出兵去教訓他們!

清國:「隨便你們~~


日本那時軍國主義正抬頭,任何侵略他國的機會都不放過,在這外交上簡單的一來一往,不但讓清國間接默認琉球是日本在管的以外,也讓日本有藉口出兵台灣。很快的,日本集結了3600人直接殺到台灣,從車城登陸,一路往山上推進。原住民們事先獲得漢人通風報信,於是在石門這地方佈下防線,迎戰日軍......但是原始的武器哪敵得過現代化的槍砲......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這幾個部落死傷慘重,紛紛投降。日本軍雖然戰死的人不多,但台灣擁有超強的debuff 蚊子,叮死了近千名日本兵。


眼見日本人開始駐紮,甚至已經著手進行地形、資源調查這些佔領的前置作業,清國一看發現大事不妙,趕緊派沈葆楨來台灣喬事情。沈葆楨算是清國一堆廢物官員中,少數可以出來打的A咖,馬上跟李鴻章調來一支精銳部隊,並且乘著日本人快被瘧疾搞死的機會,用各種手段把日本人逼走。 


日本人雖然被逼走了,但是在英國好朋友的幫忙下,也跟清國凹了一些好康條件。

首先,清國要賠琉球罹難者一筆錢,還要在當地立碑祭拜。

再來,日本這次出兵是「保民義舉」,清國不得譴責,從今以後海難跟出兵這兩件事一筆勾銷,不計前嫌,雙方都不准再互咬。 


日後,這件事被稱為【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對台灣有著深遠的影響。日本跟清國在這一次的交手中,都發現台灣不但擁有豐富的資源,更有戰略上的重要性。而日本在此次事件中,間接取得琉球群島的主權,更在之後的甲午戰爭中一舉電爆清國,名正言順的取得台灣,永久改變台灣的命運。


【高士神社】

高士神社是在40年後的日本時代建的,是高士村中一個重要的儀式場合,族人們各種人生大事都在神社舉行。但隨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事告急,日軍就到高士部落徵召年輕人入伍從軍。這些年輕的族人在出發前跟家人約定「如果我回不來了,以後就在神社相見吧!」而後,戰爭打得空前慘烈,這些年輕族人再也沒機會踏回家鄉,神社也成為族人們紀念這些戰士們英靈的地方......直到某次颱風摧毀了神社。在當時國民政府禁止一切日本的東西再次出現,部落的資源也相當短缺,所以神社根本沒機會重建。根據傳統觀念,沒有墓碑、沒人祭拜的死者將成為孤魂野鬼,永世不得超生。這對遺族而言自然是非常難過的一件事。


在幾年前,日本NHK節目《人間動物園》爭議事件輾轉得知此事的日本人佐藤健一與他的好夥伴們,為了感謝台灣在311震災中對於日本的幫助,從民間募款,來台為部落重建一個超漂亮的神社與鳥居,完成遺族遺願,更厲害的是,日本人蓋神社還有附保固,這兩年風災弄傷了鳥居跟神社,他們竟然大老遠派人來修,非常有義氣。但,明明是這麼有歷史意義、充滿友情又感動人心的故事,卻變成政治鬥爭工具,令人遺憾。


琉球人船難與牡丹社事件 (維基百科改寫版)

【牡丹事件】

牡丹社事件是指發生於1874年(清同治13年,日本明治7年),日本以1871年八瑤灣事件殺害琉球人為由,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中日兩國的外交折衝。在日本,這次事件被稱為「臺灣出兵」或是「征台之役」。此事件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對外用兵,也是中日兩國近代史上第一次重要外交事件之一。

琉球王國自明朝起為中國的藩屬國,其國王接受中國之冊封,獲准朝貢貿易的次數為藩屬國中之最。由於中國長期拒絕日本進行貿易,琉球居間進行「中國絲綢──日本白銀」轉口貿易獲得巨大利益,因此引起日本覬覦。

日本薩摩藩在關原之戰後,因財政困難、局勢不穩,加上欲以海外之功向江戶幕府輸誠,遂有兼併琉球之舉。1609年,薩摩派遣將近三千名兵力,攻入琉球王都首里城,但德川幕府命令薩摩藩保留琉球王室,以便利用琉球對中國貿易。然而琉球王國自此喪失獨立自主性,亦受薩摩藩支配,奄美群島也被薩摩藩佔領。自此琉球處於「中日(薩)兩屬」狀態,一方面接受中國冊封並進行朝貢貿易,同時國政受到薩摩藩的控制。

1867年王政復古,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被迫上表「大政奉還」,江戶時代結束。隨後的明治維新過程中,大量武士(維新時改稱「士族」)失業,造成極大的社會問題。於是西鄉隆盛等人提出「征韓論」,主張以海外擴張來解決內政問題。但征討朝鮮半島在外交上困難較大,未獲得日本內閣多數閣員支持,最後造成參議西鄉隆盛等征韓派官員下野。日本朝廷為了安撫士族情緒,遂有出兵台灣之議。

也有學者認為,日本政府「出兵台灣」並非僅為了緩和士族對內政的不滿,而是對台灣的經濟價值與戰略地位有很清楚的認識,因此不能忽略日本掠奪台灣資源,或侵佔領土的動機。

八瑤灣事件

1871年(明治4年,同治10年)10月18日,一艘琉球國宮古島向那霸上繳年貢的山原號, 回航時遭遇颱風,漂流至台灣東南部八瑤灣(即今之九棚灣),船上69名乘客溺死3人,有66人登陸。幾天後遇上排灣族高士佛社原住民,被高士佛社人好心收留,但因雙方語言不通及文化差異,讓琉球人因害怕而偷偷跑離高士佛社,高士佛社族人打完獵後回部落時卻發現琉球人已消失不見,這對高士佛社族人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趕緊追了過去詢問,雙方因語言不合而爭吵,高士佛社的排灣族人害怕琉球人知道部落的位置後會派兵攻打部落,便將其殺害,有54人慘遭「出草」,死者包括琉球豪族仲宗根豐見親(忠導氏玄雅)十四世孫忠導氏玄安,其餘逃過一劫的12人則在當地漢人楊友旺楊阿才營救下前往台灣府,由清政府官員安排轉往福州琉球館,乘船歸國,史稱八瑤灣事件。這類事件經常發生,按慣例皆由中國政府撫卹並送回琉球王國,與日本政府無關。 

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將薩摩藩改為鹿兒島縣,原本為薩摩藩屬的琉球王國被改隸於鹿兒島縣,1872年日本政府單方廢止琉球王國,設置「琉球藩」,1873年日本政府外務卿副島種臣向清朝總理衙門提起此事時,大臣毛昶熙答覆:「二島(琉球與台灣)俱我屬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次固在於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預貴國事,而煩為過問?」日本拿出被害者中有四位小田縣(今日本岡山縣小田郡)漁民的證據,又追問「貴國既然已知撫卹琉球民,為何不懲辦台番?」,毛以殺人者為置之化外的生番來回應,副島便言:「生番害人,貴國置之不理,我國有必要問罪島人,因與貴國盟好,特先來奉告」,毛昶熙回答:「(台灣)生番係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日方便向「無主番界」出兵。 

【台灣出兵】

  日本以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蕃地事務局都督」,向英、美等國租用輪船,僱用美國軍事顧問李仙得(C. W. Le Gendre,又名李讓禮),準備對臺灣出兵,並事先派遣樺山資紀水野遵來台調查。 

  但在出兵前夕,英美等國卻轉變態度表示反對,聲明中立並拒絕租借船艦給日軍。日本政府迫於外交壓力決定停止此次行動,內務卿大久保利通甚至親自到長崎下令罷兵。但西鄉從道以「已經準備妥當」為由拒不受命,斷然率領三千六百名官兵前往台灣,成為日後日本軍國主義軍官在戰場上獨斷獨行的開始。著名文史學家司馬遼太郎曾評論這次出兵完全是無名之師,可稱為「官制的倭寇」(日語:「官製の和寇」)。

【石門之役】

   1874年(清同13年)5月12日,日軍於社寮(今屏東縣車城鄉射寮村)登陸,而排灣族從車城鄉統埔村友好的漢人那邊得知日軍行動,事先在要道石門埋伏。5月18日到5月21日,日軍與台灣原住民有小規模接觸,互有傷亡。5月22日,日本陸軍中佐佐久間左馬太率領日軍150人進抵石門(今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遭到排灣族強烈抵抗,最後日軍陸戰隊攀上峭壁居高臨下,情勢逆轉,排灣族在裝備和人數劣勢下被迫撤兵,牡丹社首領阿祿古父子身亡。經此一役,多數採觀望態度的原住民皆靠向日本。

  6月1日起日軍分三路掃蕩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等原住民,沿途只有小規模抵抗,原住民撤入山中,日軍焚燒村屋並撤回社寮營地。

  牡丹社原本在番界中素稱強悍,卻在石門之役慘敗,此後,恆春半島的原住民提到石門之役時,都顯露出恐怖之神情。六月24日,瑯嶠下十八番社首先來降,自動獻上牛、酒,請求歸順。八月時,屬於下十八社的射不力社、新路社也投降。九月4日,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終於投降。

石門古戰場繪葉書

石門戰役後,日軍指揮官西鄉從道與斯卡羅領袖合影。左坐者為卓杞篤之子小卓杞篤、中坐者為西鄉、右坐者為一色。


  戰後,日軍移營龜山(今海生館附近)長期駐紮,卻因氣候與衛生因素飽受瘧疾等熱帶疾病之苦,據日方紀錄,參與行動的日軍與隨軍人員5,990人,共回報1萬6,409件的患病紀錄,呈現出平均1人患病2.7次的慘況,而561名的病死者更達實際戰死者的數十倍之多。

【中日交涉】

  日本5月中旬出兵台灣,清朝同治皇帝隨即於5月下旬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來台主持海防及對各國的外交事務。李鴻章調遣唐定奎率領的淮軍,共計十三營六千五百人赴台。該部隊熟習西洋槍砲,是淮軍主力。當年農曆九月中旬以後到十月間陸續抵台,使得雙方戰力情勢逆轉,沈葆楨的談判地位頓時提升了許多。 

  加上此時日軍因熱病侵襲,病歿650人(陣亡者僅20餘人),又已耗軍費1260餘萬日圓(尚未計算購買運兵用船舶的770萬日圓),深感難以持續。於是日本政府派大久保利通為全權大臣,赴清廷交涉。 

沈葆楨李鴻章分別上疏,表示日本急於謀和,實因情勢窘迫。因此大清帝國起初態度強硬,軍機大臣文祥公開表示,對於日本方面要求的軍費賠償表示:「一錢不給」。但大久保商請英國公使威妥瑪為調人,強勢介入。於是清日兩國在1874年10月31日簽訂北京專約,共有三條:

1.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指以為不是。

2.前次所有遇害難民之家,中國定給撫卹銀兩,日本所有在該處修道、建房等件,中國願留自用,先行議定籌補銀兩,另有議辦之據。

3.所有此事兩國一切來往公文,彼此撤回註銷,永為罷論。至於該處生番,中國自宜設法妥為約束,不能再受兇害。

西鄉都督遺績記念碑

征蕃役戰死病殁忠魂碑


  昭和10年(1935),日本殖民當局為了紀念領有台灣四十周年,於石門古戰場山丘上籌建「西鄉都督遺績記念碑」,以表彰勝利的光榮,1936年三月間落成,舉辦建碑儀式。主碑文由當時第十六任台灣總督中川健藏揮毫,另有百字碑文由總務長官平塚廣義揮毫。碑石採用中國生產的鬼赤青石,臺石採用台北士林生產的硬石,工事費用將近一萬五千圓,該處山頂向西可眺望當時日軍登陸之龜山一帶,也可遠望古戰場及四重溪的溫泉街,景色絕佳。就規模於與景色而言,可稱全台第一。

    石門隘口的虱母山上,還有一座日人建立的「征蕃役戰死病殁忠魂碑」,藉以紀念牡丹社事件中陣亡的日兵。當時戰死的547名軍人中,只有少數合祀於靖國神社,其餘的勇士,經過六十餘年的歲月,幾乎無人憑弔。工事費用四千圓,由高雄州出資二千圓,州民寄附二千圓。在1936年三月間落成,和西鄉都督遺績記念碑同時揭幕。由老照片可知,忠魂碑原本建於山丘的另一側,現今「征蕃役戰死病殁忠魂碑」原碑已失,僅留底座,而且被遷建於西鄉都督遺績記念碑之側。

   臺灣光復後,屏東首任縣長張山鐘認為山頂的碑文有辱國風,便將「西鄉都督遺績記念碑」的字樣改成「澄清海宇還我河山」,以表彰原住民誓死不屈的偉大精神。


牡丹社事件中的漢人村莊頭人


  日本對牡丹社發動總攻擊之後,另外派遣一隊駐紮於風港,對民番進行招撫工作。由於語言不通,主要透過筆談的方式和地方上的頭人溝通。位於恆春半島北方的崩山、莿桐腳、風港等漢人村莊的耆老,成為日軍和原住民之間重要的聯繫管道。


  清朝派往瑯嶠打聽消息的哨兵張鴻謨,向上級長官報告說:「初二日,發現日本輪船一艘,載來兵丁三、四百人,洋槍六百餘桿。聽說日本人之所以駐紮在風港,不是日本人的本意,而是土棍王媽守圖利引誘。包括引兵驚動嘉鹿(加祿堂),也都是這個人的主意。」


  起初日方與崩山莿桐腳兩庄的耆老定於六月19日引出大龜文社來降,不過,由於大龜文各部落處於深山之中,分散四處,無法全面告知各社,故而請求延後。風港頭人王媽守鑒於原住民完全不清楚車城風港的情況,可能抱著懷疑畏懼的心理無法如期來降,請求延後並親自前往莿桐腳探查鄰近部落的情況。

  六月20日,王媽守和莿桐腳頭目阮有來林海、崩山頭目陳龜鰍帶來大龜文頭目之弟取類、竹坑頭目乾日漠、阿者未薛頭目牙嘮立吻、房武蘭頭目須爾樂、麻籬笆頭目(二名)吧乳乳須蛋蛋、大加錐萊頭目加匏洛夫、大耳仔立頭目 乾嘮葛等35名番人。番人獻上豬二頭,各自表達歸順之意。日軍橫田大尉表示:「你們迅速前來歸順,不僅是你們的幸福,也是全島之幸。你們不要懷疑害怕。於是殺豬,給予酒食。」橫田表示:「目前都督府在龜山,風港營乃是支軍,因此我不能獨斷核定。現在我將引導你們見都督,說明來降之意。其他南番十二社已經來降,並獲得恩賞後回社。現在你們來降,都督必定高興,而厚待你們,並且有恩賞。不過,原住民覺得恐懼,乞求趕快回去。日方覺得如果強邀,只怕會引起他們的疑懼心,不僅以後不會再來,恐怕也會斷絕其他生番來降之意。因此盡力約定再次見面之期,就讓他們回社。

  八月24日,莿桐腳、崩山庄民十餘人到風港本營遞交請願書,請願之大意如下:


敝庄受到土番管轄,年年繳納租稅,卻經常被欺負殺害。直到今年日本興兵來台征伐,大龜文、率芒等社害怕受到討伐,才委託敝庄求和,並非真心歸順。今日清朝官員派人聯絡並招服頂社土番,還賞賜了布匹、物件。土番因此以為有了依靠,不再畏懼,開始埋伏於荒山僻野,窺伺殺人。除了官兵不殺,不論敝庄或各處人民,他們都想趕盡殺絕。像這種蠻橫行為,將來山邊之路實在難以通行。土番突然如此猖獗,都是清朝官員長他人志氣的緣故。敝庄人口稀少,難以抵擋。番人曾聚集百名,各執槍械,黑夜圍莊襲殺。幸虧天神庇佑,而未被殺害。......告訴大人之後,請大人念在君子有好生之德,幫幫我們。


日方收下請願書後,雙方開始筆談如下:


問:你莿桐腳庄以前曾經受到清國管轄嗎?

答:我庄受土番管轄,並沒有受到清國管轄。

問:你受哪一社土番管轄?且每年都納些什麼樣的貢稅?

答:我莿桐腳受大龜文社番頭目所管轄,每年所納的都是布、鍋子、鐵器之類。

問:今年是否有納貢?

答:規例是三年一納貢,今年尚未到期。

問:先前說清官前去瑯嶠,歸途過莿桐腳,當時有沒有揭示、告辭說諭庄人?

答:有。

問:揭示上說些甚麼?

答:都是安民心的事。但自從揭示以後,大龜文社卻屢次來圍莊截殺庄人,於是庄人一同商議,特地來本營請求大人保護。

問:清官為什麼不保護你們?反而卻重賞生番?你們知道這是甚麼緣故嗎?

答:事情都是這樣,未必知其來由,所以特來大人殿前請求。

問:莿桐腳與大龜文並非仇敵,為什麼要突然施加暴戾呢?

答:都是因為上月莿桐腳庄人帶著日本官人到彼處,勸說他來投降,但後來反叛。所以要加害我庄人。

問:有幾個人被大龜文傷害?有沒有死者?

答:近來被害死的在莿桐腳有七、八人,崩山有十餘人,受傷者最後都死了,救不回來了。

問:番人來圍庄時,是開槍求戰?還是用矛、刀來挑戰?

答:七月初八夜,番人開槍並揮舞著矛刀來挑戰,幸好天降大雨而無法動手。

問:土番伏匿山中,殺害行人,是在何方山中?

答:都是在東方埋伏殺害的。

問:崩山與你庄一同受到番害,卻不來請求,這是甚麼緣故?

答:崩山耆老身體不舒服,叫我們先來告訴,等他日身體好了以後就會一同前來。

問:你們希望我們如何設法呢?

答:要請大人到我庄安慰土番之心,若生番不同意大人之言,則希望大人派兵誅殺,我庄會率先引路。

問:你莿桐腳庄人家中及崩山庄人家中可以安宿幾個士兵?

答:莿桐腳五、六十人,崩山三十餘人。

問:能否供應士兵的食物?

答:能供應數日之時,但日久恐怕就沒有辦法了。

問:有沒有清兵來到你庄屯駐的風聲?

答:沒有聽到。

問:受日本國保護就是日本人民,你們真心要成為日本人民嗎?

答:確實真心要做日本人民。

問:你們所請求的並非小事,我不得單獨作決斷,必須具狀上陳,待龜山大人之命令,然後奉行,你們要等待些時日。

答:是的。


  駐紮在風港的橫田大尉接受請願後,獲得龜山本營的同意。27日清晨,派遣天田少尉、百崎俊雄以及會計官等六、七人前往莿桐腳。28日晚上,接獲崩山耆老的請願書:


立稟人 崩山庄 陳大龜元 陳小龜元 興順號 陳朝奉 蔡山知

謹稟

大日本國大人麾下:如今大龜文各社生番每日在敝庄中吵鬧,敝庄小民遭到極大凌辱,實在不堪忍受。如今陳興順號及與庄中耆老們商議,現敢求

大日本國大人移一小營協到敝庄保護全庄蟻命,則同山岳矣。特稟


 陳小龜元

大日本國大人麾下 具稟人  崩山庄 陳興順號

 陳朝奉

 蔡山知


  於是,日方於莿桐腳派出本營召集安撫莿桐腳及崩山庄民。眾耆老指出:大龜文有內、外兩社,內文社轄有七小社,外文社轄有十一小社,內外合計共一十八社,故本地人稱為大龜文十八社。並說內文社的性質較為淳良,外文社較為凶暴。最近以來庄人被戕害者,多是遭外文社所為。八月29日,日方命崩山庄的耆老叫出大龜文大頭目。31日,耆老回報頭目身體不舒服無法親自前來,請將約期挪後五日,先派小弟取類前來投降。九月4日,內大龜文頭目遮碍、外大龜文頭目符嘮哩烟之弟朱雷及取類奉命來降。日方發給三位頭目旗號與印章,請他們回社後帶所有內、外轄番十八社頭目到風港本營投降,將有重賞。

  九月23日,由於天降大雨,只有八社頭目依約投降。日方詢問原因後,賜給賜給八小社頭目大日本號旗都督府印章,以證明投降,並賜內、外大頭目大日本刀各一口,及紅帛、紅布、白布各一條。各小頭目也另賜紅帛、紅布、白布各一條。當日賜眾番人五十餘名酒食,隔日安排番人觀看士兵之射靶練習。直到上午九點,眾番人才辭去。

  十一月11日,由於風港庄人有進入日本營內販賣物品者,與軍人故意討價還價而經常發生爭執,於是與耆老商定出入營內的規則,據以約束雙方。16日,大龜文番人約二十名至莿桐腳殺害庄人二名,並有一名重傷。當場死亡的首級被帶到大龜文社。莿桐腳耆老陳文進、林海、張扶、阮有來、朱夏、陳到至楓港本營提出告訴,請求為庄民申冤。23日,日軍告訴莿桐腳庄民說:我軍原已決定將派兵征討番人,豈料昨天接獲急報,要儘速撤兵回國,不能再為你們派兵。只是想那番人無知獰惡,不可不為今後打算。故我已與清人商議,將由清國處理此事。你庄民用心竭力,幫助清人,以報讎伸冤。

  不久之後,風港的福佬頭人王媽守,因為與日本人緊密合作,在日人撤軍回國後,被清廷派任的第一任恆春縣令周有基以漢奸之罪名問斬。日治時期的官方報紙曾報導王媽守之遭遇如下:


日本軍隊回國後,王媽守因害怕被蕃人報仇殺害,逃往廈門受日本領事福島之保護,躲避三、四個月之後再回到車城的故里,與一妻一兒耕作度日。世人皆說王媽守是日本細作,所作所為都不利於臺灣人,因此捕誅甚急。王媽守又逃往八瑤灣,以貿易為生計。恆春知縣周有基聽聞王媽守私自與日本軍相通,就派遣手下攜帶火藥銃器等物,偷偷放在王媽守家中,然後宣稱王媽守私自與日本兵勾結無誤,將王媽守綁縛到縣廳,再將之推到南門外處斬。這是光緒二十年九月之事也。所有家產都被抄入官府,錙銖莫餘。其妻兒夜半時相攜逃難而去八瑤灣,來恆春途中,適逢一仁人相依賴,始作小本生理。既而有人勸其再醮者,乃不得已與王九就總理怡隆家,權為客妻。匆匆歲月、幾異星霜。王九已長大成人,怡隆不幸病故,其母亦相繼而沒。王九孤身無依,如未繫之舟,形似喪家之狗,或為苦力人所傭,僅得糊口腹而已。

  日本領台之後,在恆春城開設民政局,設立縣廳,馬上就有人追慕王媽守無罪而死之冤,表彰其對日本的特殊功勞。一些志士仁人便開始議論,要在東門外、圓山腳的北邊,修理王媽守的墳墓;臺灣總督府透過國語傳習所頒發一百圓給王九作為其父親的特別祭祀費用。曾經擔任民政局長的水野遵南巡到恆春時,也特別召見當時住在恆春打鐵街王九,親敘舊夢,慰其孤懷無賴之情。

牡丹少女事件簿

  1874 年 6 月 1 日至 5 日間,日軍分路攻打牡丹時,其中一隊於6月2日攻至爾乃社,「生擒」了一老一少的原住民女性。老婦在途中逃走,小女孩被帶回龜山大本營。這名少女才12歲,期間被送到日本,開始在東京接受日語教育和日本式的教養。日方公文稱她為:牡丹社少女、牡丹少女、台灣少女、蕃地少女等;人們則暱稱她為「オタイ」(お臺),等同中文的「小台」。後來,由於日本和清國已簽約解決牡丹社事件,沒理由繼續把她留在日本,11月間她被送回台灣,並安排由台灣蕃地事務局都督西鄉從道在和部落長老的惜別會中,正式交還給部落。

                          

1874年田代幹夫《臺灣軍記》關於生擒牡丹少女之插繪              1874年《明治太平記》有關牡丹少女之插繪


  小台的故事最初刊登在1874年6月26日《東京日日新報》,配有一幅插畫,上書「台灣牡丹少女」,畫日本兵士正在替小台穿都督賞賜的漂亮和服。據報導,穿上和服的牡丹少女,彷彿變成日本少女,讓久離故鄉的兵丁人夫想起了故鄉。6月27日隨軍記者岸田吟香的報導中畫有一小插圖,是牡丹少女頭部顏面像,根據描述,這少女「耳朵繫著兩顆紅玉,手腕戴著玉環,頭上纏著粗布中,身穿烏布窄袖服。」由於當時報紙還無法印照片,關於牡丹少女就只有文字和圖畫,欠缺具體的物證,久而久之,「牡丹少女」被認為只是個傳說,一直到她的照片出現,配合《處蕃始末》相關的檔案文書,人們才確定確有其人。1870年代,照片技術剛興起不久,照相很不容易,當時少女在船中因氣候之故得病,台灣蕃地事務局擔心萬一護送到東京途中病死,特地請攝影師松崎晉二替她拍了六張照片(「灣島牡丹小女年十二歲」應是其中一張)。由於有照片佐證,加上44件公文歷歷在目,牡丹少女遂從真假難辨的傳說故事變成活生生的歷史事件。


                           

牡丹少女頭像和頭飾                  「牡丹族少女身著和服圖」     松崎晉二「牡丹少女」寫真圖

(岸田吟香,《東京日日新聞》      (《東京日日新聞》,明治7年6月26日)     (松田峰子, 2002,《中橋和泉町「臺灣信報」插圖,明治7年                                                                         松崎晉二寫真場》)

 6月27日) 

                                                                                            

  為何要將少女送到日本?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為了告知日本政府「蠻族之凶性」;或因少女在兵營,不甚妥當,故先送到日本......。不管目的為何,台灣蕃地事務局對於「教化」小台可謂不惜成本;該事務局每月支給小台的照顧人上田發太郎20圓,作為小台在東京的生活照護和教育費用,當時雇請一位看護婦人,日夜陪伴她。一旦有疾病,上田氏一定要上報,立即延醫治療。諸多費用可向大藏省申請。小台的教育,包括語言、裁縫,以及教養三大類。根據上田的報告,小台在東京不滿一個月就已經略通語言和禮節。更令人驚奇的是,不久之後,上田竟然請當時的名儒學者和詩人佐佐木支陰來教小台日文!牡丹少女離開東京準備返台前夕,佐佐木支陰與上田發太郎都有將她的學習成果報告給蕃地事務局。名儒佐佐木顯然不滿意,上田則給予比較好的評價。小台回台灣時,獲贈很多禮品,有小學書冊、東京錦繪、華麗首飾,以及好玩戲具等,計有三箱。她的老師佐佐木先生也將自己的字書裝幅相贈。她離京上路時,「麗服盛裝」,行李兩輛,看護者隨行,陣仗很大。小台於11月13日離開東京,24日抵達瑯嶠,25日上陸。28日由水野遵將少女和贈送的禮品土產等交給十八社頭目,結束了小台約五個月「被留學」日本的奇遇。

      岸田吟香曾形容牡丹少女一被抓來,面容似無悲喜之態,其性「愚魯」,如「豚兒」般「蠢蠢」狀,性喜用手抓肉食等等。落合泰藏直接說這位「小女」是頗為重度之「低能兒」,不但言語不通,見到食物即如餓狼般雙手亂抓,貪食不知飽足,一下子就吃光士兵十人份之口糧,令人吃驚。當少女在明治7年11月13日離開東京返回臺灣之際,岸田將少女在東京接受教養的成效做了這樣的總結:少女初入京,看護者即教以肢體五官之名,稍稍熟知。有客問之,目、鼻、眉、耳、口、胸、腹、四肢等皆能用「國語」回答。一出略有誤者不過一處。客人再問之,則有羞赧色,三四則苦笑一聲,再答便無誤。「即使是蕃種,即使蠢愚」,但也具備此種隱蔽之智,也是有天賦之人道。說話雖然卑猥,此乃因蕃人無教育之故。最後更哀嘆道:「嗚呼!清國失教已久噫。」原來被負面用語形容其外表的蕃族少女,只是改穿了日本式衣服,立即正面地變成令人憐愛之對象,清楚顯示相對於臺灣蕃人,當時日本人對自我文明生活方式充滿優越感。在亞洲地區原來只有「中華」有文明,才具備開化邊區蠻夷的優越地位,現在藉著臺灣蕃地牡丹少女的教養,日本像是宣稱有了「中華」文明同等之地位和能力。 

  小台回台,看來是個 happy ending,但果真是這樣嗎?不是的。根據牡丹社耆老的傳述,當小台再回到部落,因適應困難,導致精神恍惚,不久即死亡。華阿財寫道:「少女對照日本人和原住民的生活狀況,感覺食衣住行有很大的落差,由於無法改變年紀大者的想法,一直非常苦惱,因此身心失去平安,未滿二十歲,就在悲傷中過世。」可以說小台的故事以淒涼結尾。

  大頭目卓杞篤沒留下任何照片或畫像,但李仙得讓我們看到他的心緒和想法;反之,小台──這個突然被抓,並且被帶到一個陌生國度被迫學習新事物的排灣少女,雖然留下了很珍貴的照片,讓後人看到她的面貌, 但其實我們讀不出小台的心情與想法,只知道她在「狂泣」中被「捕」, 之後就像個娃娃般任人擺布,聽不到任何稱得上屬於她的聲音。


😀素養鍛鍊所:

1.八瑤灣事件與琉球人船難有何不同?


2.為何是「牡丹社事件」而不是「高士佛事件」?


3.待在高士佛社的琉球遭難者為何要逃?逃出後最初接觸到誰?


(  )4.綜觀日本出兵台灣牡丹社事件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一個?

A.安撫士族情緒

B.征討朝鮮半島在外交上較困難

C.台灣位置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與戰略地位

D.英美等國拒絕借船艦給日本


(  )5.綜觀日本出兵台灣發生牡丹社事件,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日本的主要將領是西鄉從道

B.日本聯合英法的軍隊與台灣的排灣族產生爭戰

C.最終排灣族在軍備及人數的劣勢之下撤兵敗退

D.結局是清朝與日本簽訂北京專約,日軍退兵


( )6.下列有關日人攻擊牡丹社群原住民時採用的戰略,何者正確?

A.兵分三路,分頭夾擊。

B.南路由石門進擊,直搗高士佛社

C.中路由竹社出發,沿途燒毀村莊,直抵牡丹社。

D.北路從風港進入山區,攻擊女仍社。

7.出草的文化差異認知,試陳述文中牡丹社人與高士佛人對出草的解讀有何不同之處?


      8.請在地圖圈出崩山、莿桐腳、風港的地理位置。

9.你認為漢奸的定義是甚麼?

10.文本中有哪些證據嗎?    


11.你認為恆春半島各庄,如崩山、莿桐腳、風港等地的地方頭人,是不是漢奸?


12.風港頭人王媽守為何被認為是漢奸?


13.王媽守為了躲避原住民的尋仇,一開始躲去何處?王媽守被殺害之後,其妻子最初想要逃去何處?他們不約而同要逃去該處的原因是甚麼?


14.如果能穿越時空回到1870年代,你會想要去到當時的哪一個地方? 去看甚麼風景? 為什麼?


15.從這篇文本裡面,你看到了什麼?你覺得有那些地方不合理?你覺得他為什麼要這樣寫?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看的?


16.日本人為什麼要抓牡丹少女回去?抓了少女回去之後,日本人如何改造她?

  

17.牡丹少女被抓去日本多久?


18.被抓去之初,日本媒體是怎樣形容牡丹少女的?改造結束之後,日本媒體又是如何敘述牡丹少女的?改造前後的說詞有一樣嗎?


19.這樣的變化背後的意義是? )


20.你認為牡丹少女是怎樣的一個人? 你對卓杞篤個人形象之印象比較深刻,還是小台?為什麼?

   如果你是她,你願意被改造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