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0日 星期一

1090418生態基地班共備紀錄

109.4.18 生態學共社群 車城國中基地班
備課地點:屏東市
備課內容:數學 統計圖表
出席教師:瑋芳、詩怡、佳莉

今天是個天氣晴朗好天氣,早上10點左右,大家一同抵達約定好的地點進行共備。

因為此次共備主題是數學領域的統計圖表,所以佳莉老師首先分享與冠狀病毒時事結合的統計圖表教學。

佳莉老師首先給予學生3/31的新聞報導作為學生閱讀文本,裡面記載截至3/31的各國確診病例數量、死亡病例數量。佳莉老師請學生閱讀後,挑選3個國家,將新聞報導內容予以圖表化。而學生在閱讀過後,多選擇以表格方式將3個國家確診病例、死亡病例數量呈現出來。並發覺一段文字很難讓人清楚了解狀況,但使用表格後,比較能一目了然。

接著,佳莉老師給予台灣從1/21日起的每日確診病例、一周累計與每周持續累計數量,讓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去決定他們如何將這些數字圖表化,並從中觀察分析台灣確診病例的變化趨勢。在此,透過學生的作業,發現到學生的不同想法與創意,許多學生使用長條圖與折線圖來顯示每周變化,雖然,教師的原始設計是期待學生能練習累進折線圖,來呈現從1/21起台灣確診病例的累計情況。但是透過學生作業,卻發現學生所選擇的每周確診數,卻更能顯示確認病例變化的趨勢,比累進圖更讓人容易探索變化的因素,十分有趣。除此之外,由於數字的跨度也比較多,有的學生就採用省略圖示,來讓表格清晰易讀。透過此一生活情境化的教學活動,我相信學生一定深刻體會統計圖表在生活中到底是如何備使用與運用的,同時也學會統計圖表的繪製技巧與規則,真是一舉兩得。

再來,大家正式進入觀課前的議課討論。這堂課的教學主軸除了讓學生更深刻體會統計圖表省略符號的用處外,也想透過學生的選擇要繪製哪種統計圖表的過程,來進一步引導學生覺察比較不同統計圖表的優缺。因此,大家在給問題的提問上著墨許久,並討論完整教學的方式。最後,經過一番思考後,每位老師都認同要讓學生能比較兩種不同統計圖表的優劣,必須兩種圖表皆繪製。也因此,雖然觀課時的一節課時間只足夠讓學生完成一個統計圖表的繪製、討論,但卻可以把另一個圖表當作回家作業,讓學生完成繪製後,再回到課堂上比較兩者的優劣。

最後,因為疫情發展有極大不確定性,也因此經過討論,將觀課時間訂於4月最後一周的周一或周四。除此之外針對下學期的教具或教材費用的運用,也提出購置可供教學用的桌遊、量角器或小型外接實物投影機,供實際教學使用。






可泰看了教師設計的教學脈絡後,有了一些想法
一、閱讀題本
1.閱讀題本。
2.自行選擇採用何種統計圖。

二、繪製統計圖
1.領取學習單及製圖用紙。
2.繪製統計圖。

三、討論、分享
1.採用哪一種統計圖比較好?為什麼?
2.覺得比較困難的地方或是遇到的問題是什麼?
(學生發表)

四、教師統整
使用圓形圖的優點更容易辨別所佔比例。


想到的是
1.要學生先選擇用哪一種統計圖(What),讓學生自己做選擇
2.做了選擇後,如何畫出來(How)
3.在畫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了甚麼,感受到甚麼(What)?
4.為什麼有此感受及發現(Why),學生可以如何詮釋(How)
5.發現及感受後,學生想要做甚麼決定,再選擇一次?(What)


從以上5點可以發現這樣的歷程符應ORID的焦點學習法
O:學生的選擇所造成的學習事實(老師引導後讓學生對學習做選擇)
R: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及發現到的問題(學習任務下學生實作)
I :學生用自己的理解來詮釋這樣的感受及發現(學生說出來或寫下來,分享)
D:學生重新做解題的新選擇(老師引導學生再次做學習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