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習慣用表格來呈現想法
思考 層面 | What | How | Why |
對話 | 與同學對話/自學到互學 | 與文本對話/自學到互學 | 與自己及師生對話/自、互學、共學 |
提問1 | 思考:湧泉是甚麼? | 文本中,湧泉是怎麼形成的? | 為什麼湧泉會出現在那些位置? |
提問2 | 學校中那些水自動從土地上冒出來的現象,應該可以給它取什麼名字呢? | 文本中,湧泉有甚麼樣的特徵? | 屏東的湧泉都出現在那些位置嗎?為什麼? |
任務 | 請寫下自己的回答後與同組分享討論,最後整合小組的共識上台報告 | 1.請寫出文本中湧泉的形成過程,湧泉有哪些特徵。 | 請分享你的理解,告訴大家屏東的湧泉會出現的位置,並介紹為什麼會出現在那些位置 |
目的 | 引起學生對於土壤自動冒水自然現象的興趣,透過個人的分析及小組的分享來對關鍵字有更深的認識及理解。 | 學生從文本的閱讀中,能正確的判讀文本對湧泉的介紹,或從別人的報告中,修正自己的理解。 | 學生發展自己的觀點,並從分享中,懂得欣賞及尊重別人的想法。 |
上課 時機 | 閱讀文本之前 | 關鍵字討論之後 | 閱讀文本後 |
這樣的學習,學生會對湧泉的文本內容產生探究的興趣,閱讀屏東湧泉相關地圖則能讓孩子從實作中摸索探究個人的認知,訓練邏輯性的思考讀。
透過黃金思考法的提問設計,或許能讓教學者思緒更清楚,更了解如何讓孩子投入在學習中,設計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內容。
回到教學活動的設計,討論的初步結果就是
熱身活動的10分鐘:自然現象的取名及想像。
發展活動的10分鐘:閱讀文本,建構關鍵字"湧泉"的知識概念。
挑戰活動的15分鐘:利用地圖找出湧泉會出現的位置並畫出山麓沖積扇,分析判斷個人學習的
結果。
綜合活動的10分鐘:觀賞影片或分享湧泉在生活上的可能應用。
就這樣囉!我們怎麼這麼精實啊!期待莉瑛下一次的教學設計分享囉!
感謝天龍大師的圖檔支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