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六)在屏東縣教師會2F辦理屏東縣教師會辦理專業發展支持系統輔諮增能課例研究研習。
本研習由夏可泰副理事長精心規劃,除了副理事長自己研精觀課書寫,並邀請到麟洛國中宋莉瑛老師及大同高中郭欣芝老師與大家分享基地班成員備觀議課的的學共成果。同時感謝輔諮顧問郁婷老師的出席,支持我們這一場別開生面又極具意義的課例研究研習。
在整個研習活動中,每個人先進行各自的觀察理解,再藉由溝通、對話、衝擊、共識的過程,以期找到一個在真實的教學實踐中能優化學科教學知識的價值,
這樣的課例研究充分發揮了教師集體研究的優勢, 透過觀察記錄分析來解決課堂教學的真實問題、改進教學行為,達到有效提高研修的技能與實踐教學的智慧。
感謝當天參加的每位伙伴教師,在通往教師專業的道路上大家要繼續並肩、同行、共好!
屏東縣教師會專業發展支持系統第五期基地班課例研究第一場
課例研究 觀課思考紀錄表 整理人:夏可泰
回饋者:林淑陵、胡詩怡、許佳莉、郭欣芝、夏可泰、曾郁婷
|
觀課 科目 |
校訂課程 |
授課 教師 |
宋莉瑛 |
觀課 班級 |
7-2 |
|
授課名稱 |
尋根探源 |
觀課 基地班 |
環教學共 |
觀課 日期 |
109.10.05 |
|
教與學的聚焦 |
||||
|
學什麼 à 教學 目標 |
1.何謂湧泉 2.何謂沖積扇 3.利用疊圖學習湧泉與沖積扇的關係 4.湧泉在生活中的應用 5.理解文本和他人所說的湧泉 6.地圖的判讀 7.聆聽、發表、欣賞、尊重 8.學習如何疊圖及其意義 9.校園水源從何而來 |
1.對現象討論 2.讀文本/與自己比較/小組說出結論 3.文本閱讀/小組討論/老師引導/發表 4.疊圖、分析、判斷 5.思考、表達 6.閱讀文本、自學、學生互學、師生共學 7.文本歸納、討論 |
如何學 ß 教學活動 |
|
|
教甚麼à 教學內容 |
1.圖表解讀 2.指導討論及思考 3.屏東平原與生活環境的地下水 4.新概念的認識及定義 5.湧泉自何而來?有何特徵?(三個特徵) 6.兩種概念的關聯 |
1.引起動機,聯繫現有學習經驗 2.假設思考、思考校園水源現象及來源 3.解釋定義、閱讀文本,小組發表 4.破題、提問、擷取、綜合 5.小組討論、老師各組間引導串聯、協助分享各組答案 6.白板、空白紙、地圖 7.簡報展示、網格曡圖 |
如何教 ß 教學環節 |
|
|
觀課者 想法及建議 |
學生生活經驗觀察力不足,可以在前置課程裡引導學生注意觀察。 小組串聯時可以請學生注意講話的學生 各組間討論或是討論時,老師的mic音量可調整 與小組對話及全班對話的區別 |
|||
|
分享這堂課的三項優點 |
願意深化校本課程、貼近學生生活。 將多樣的教材置入學習。 看到學生有學習的動力。 教師用心準備引導學生關心生活環境以及如何運用。 結合在地自然環境、清楚教導現象之緣由,靠近各組及時互動。 課程內容有淺入深,最後應用於實際生活,點子很棒。 連結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更深入學習。 教學步驟設計完整。 學生發言踴躍,能夠吸取前幾組的答案再修正。 |
|||
屏東縣教師會專業發展支持系統第五期基地班課例研究第一場
課例研究 觀課思考紀錄表 整理人:夏可泰
回饋者:宋莉瑛、林淑陵、胡詩怡、許佳莉、林錦璁、夏可泰、曾郁婷、
|
觀課 科目 |
本位課程 |
授課 教師 |
郭欣芝 |
觀課 班級 |
8-3 |
||||
|
授課名稱 |
屏東文史/牡丹少女事件簿 |
觀課 基地班 |
大同高中 |
觀課 日期 |
109.10.31 |
||||
|
教與學的聚焦 |
|||||||||
|
學什麼 à 教學 目標 |
1.文本/牡丹少女小台的故事 2.學習平衡報導與換位思考 3.閱讀能力的訓練 4.留學?被留學?教育?教化?的迷思 5.少女被留學的方式、教化、意義 6.卓杞篤與小台的形象思考 7.學習畫重點及決定關鍵字 8.文本的正確理解 9.摘取文本重點/關鍵字 10.描述文本重點/發表 11.訊息擷取:文化差異、優越感 12.閱讀素養:人物分析、比較 13.聆聽、分享、欣賞、尊重 14.專注老師的指令 15.互相討論及聆聽別人的想法 |
1.對日本文化有認知的同學提出看法 2.文本閱讀/發表關鍵字/詮釋關鍵字 3.思考 4.個人閱讀、小組討論、分享、尋求共識、上台發表、省思、回饋 5.全班討論 5.師生共學與對話分享 6.個人自學和群體共學 7.主動分享與主動聆聽 8.重複閱讀、擷取關鍵訊息 9.注意聽別人的分享及老師串連下的回應轉成自己的理解及知能 |
如何學 ß 教學活動 |
||||||
|
教甚麼à 教學內容
|
1.文本/歷史事件(知識) 2.省思 3.換位思考 4.清朝時日本文化對台灣的教育,小台教化的結果 5.談媒體識讀的思辨 6.以平衡報導的概念,認識多元立場與敘事角度 7.教化、優越感、漢化 8.如何正確有效的發表 9.互享給予信心、支持發表 10.從文本中找出支持的論點 |
1.用小白板紀錄 2.小組共識 3.引導/串聯/師生問答 4.引起動機(對日本的印象)/發展活動(導5.讀、提問、追問、總結)/綜合活動(發表、追問孩子觀點) 6.講述、提問 7.新舊課程的連結 8.組間巡視,紀錄寫得不錯的關鍵字錯為接下來的教學引導內容 9.巡視學習時提醒學生聚焦學習任務 10.接受學生提問當下回應 11.串連學生的回答並追問歸納學習後的重點 |
如何教 ß 教學環節 |
||||||
|
觀課者 想法及建議 |
老師是數學老師。 協同學習時,讓每個人都有學習單再寫入白板。 可以讓學生彼此補充想法,聽到更多不同的聲音。 完成的小白板可各組集中展示,避免他組發表時仍忙著討論。 文本閱讀時間超過原先設定的時間。 綜合活動希望能聽到學生上完這課的回饋。 教師們透過現場觀課議課及課後影片觀看的過程了解學生學習狀況,進而進化教學,那學生們會透過甚麼反思自己的學習問題呢? 小組分享後可以請其他小組給予回饋。 若有延伸研習,回到大航海時代或現代,文明的相互尊重,是否可行? 隨時提醒學生要靜下心,注意聽別人的發表。 學生發表太小聲,可以幫忙覆誦,讓全班都聽到,如果不正確,可透過大家的回應來確認該組回答的內容。 |
||||||||
|
分享這堂課的三項優點 |
小組討論音量適中。 老師帶領串聯文本很順暢。 這堂課給學生的媒體識讀的基礎,再加上新的文本,讓學生真的有更多的閱讀和思考。 覆誦小組發言內容,喚起注意。 老師提問的問題很棒。 師生互動頻繁,氣氛良好。 學生對文本閱讀的專注及教師耐心的等待令人佩服。 學生互動學習在透過教師串聯提點對話的過程很精彩。 讓學生更深入認識牡丹在地的歷史事件,並達到換位思考的學習。 部分學生侃侃而談,具思辨能力。 學生能專注寧靜閱讀文本。 師生互動佳,問答流暢。 授課者熟悉文本、善於提問,掌握課程脈絡。 從文本帶入感受,體會牡丹少女的困境,與當時侵略者的心態,強調統治或出兵的正當性,課程脈絡很清楚。 後來的引申類比(漢化)有助學習遷移。 追問的技巧用得很好。 教師準備充分。 組間巡視關注學習狀況並適時引導回應。 老師願意等待學生的回答。 提問清楚,課堂串連的功力佳。 有效的歸納學習的重點,帶領多數學生進行思考及回應。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