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9 知識
或許學生對於某個主題的知識及認知是缺乏的,但是老師還是可以勇敢地提出創造批判的問題來成為一開始的學習,例如一開始就問熱帶雨林對我們為何如此重要,這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及好奇,但要奇帶孩子能有一個夠水準的答案,自然不行,所以這時可以引導學生開始觸及與靈的定義及功能去探探樹木日常生活的用處及砍伐森林的利弊,學生能從過程中邊學邊逐漸補齊回答核心問題的基礎知識,這是一種從高層次的思考發展到低層次的學習過程,因為不是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都是從低層次發展到高層次的。
習慣
人的天性是鍾情於某種特定的做事方式,問答方式也不例外。所以教師要懂得讓學生相互提問問題,並且要考慮小組大小,能力水平,語言能力等因素,教師不要只侷限利用教師手冊內的提問來進行課堂討論,要靈活的運用,營造由孩子來提問的環境。
教師可以用一張座次表來記錄那些學生會被點名獲次會主動提出問題,這樣有助於紀錄提問次序。
老師要特別有愛心來支持孩子進行主動學習的習慣,免得孩子長期學會保持沉默,懶得處理信息,無法對問題形成深刻理解。老師可採用下列策略幫助學生參與課堂
1.
組織全班對話題進行腦力激盪(接受 啟發)
2.
讓學生兩人或三人一組討論問題(反應 引導)
3.
適度表揚答對問題學生(信心 支持)
4.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就算不懂(勇氣 理解)
*可泰在自然科教學一開始讓學生以九宮格對主題來發想的用意 1.激發學生去想 2.讓學生靜心 3.適度的和小組產生互動 4.透過全體的拼湊讓孩子知道學習的重點
|
|
|
|
植物的身體
|
|
|
|
|
*可泰設計的曼陀羅閱讀的目的,大意是協助孩子和文本對話,有詮釋整合的意味,分享是協助孩子和自己對話,有比較評估的意味,佳言美句是協助孩子有評價欣賞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寫作的能力;提問問題及回答問題是協助孩子和他人對話,能增進孩子社交的技能,還能協助孩子以各種的角度來發展自己的理解並與同學交流。
態度
學習時要避免落入否定的態度,這絕對行不通要改為,我可以嘗試一下。另外要避免教師權威的態度,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中,會邀請學生就它們喜歡的問題提出疑問。
創造課堂自由問答的氛圍
教師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做出決定,如何進行批判及創造性思考,如何喜歡自己熱愛學習。所以共備是為了設計好問題,好問題的實踐目的是幫助學生如何解決問題…
精心設計問題
充分準備能確保提問的問題表述清晰、針對性強、詞彙難度適合目標學學者水平,問題與教學目的相符。提問是有效的教學手段,為反思提供有利的停頓時間,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也是對學生理解力的一種可行檢驗方法。
對於單元和學習中心,可設計一個驅動性的問題,將所有活動整合成一個有意義的有機整體。例如為什麼媽媽要說上天有好生之德?這個提問能讓教師和學生在接來來這張的鞋過程中集中精力回答這一關鍵問題。帶著明確目標,師生就會關注最主要的活動,並建構出整個知識的框架,學生的回答不會無的放矢,更能理解一個活動與本單元中其他活動的關係。
此外,教師規劃這些批判創造性的問題時,須牢記避免提問反應個人世界觀、價值觀及文化偏好有預設答案的問題
老榕樹:為什麼樹葉會對樹根說出那樣的話,你認為它的目的是?
教學一開始可以問文章的核心問題,再從核心問題延伸與核心相關的次要問題,所以國語課一開始可以就問本文的主旨,共備的夥伴一起想,並設計第一個問題,同時要顧及學生的認知及情感的思維水平。
從設計一個好問題開始
反思:課堂中可否和學生一起設計第一個問題。
為培養學生的思維技巧,教師設計的問題應簡單易懂,且能夠與學生自身經歷相關聯,不斷調整認知或情感目標分類有助於學生集中以某種特定方式來思考。
具體明確的問題
你有甚麼證據支撐你的觀點?
那段音樂勾起你甚麼樣的回憶?
如何將此理念應用到自己的預算中?
你能說出這兩頭大象之間的差異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