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3日 星期六

1070622車城國中觀議課-(生物教學)

這期的最後一場觀課。
久久來一次恆春半島,看著海陸相鄰的公路,心情非常舒爽。今天載著佳莉老師從屏東市到車城國中觀瑋芳老師的課,一路順暢提早到了,寬廣的視野真的令人心曠神怡,相信今天的課堂一定如同恆春半島海天一色的美景,令人神往。



107.06.22 生態學共社群 車城國中基地班
觀課地點:屏東縣車城鄉車城國中7-1
觀課內容:7年級生物/人類與環境
觀課教師:夏可泰老師、胡詩怡老師、許佳莉老師、吳依柔老師。
授課老師:蔡瑋芳老師

觀課教師:夏可泰
第二組:23澤、26穎、4妮。第三組:7怡、14茹、18賓。

一堂準備好的課
還記得6月初和瑋芳老師一同備課,經過大家的溝通後,似乎有了很滿意的共識。今天的課堂風景又是如何呢?我觀察的是第二組及第三組。
一開始老師的提問學生回答後,老師會覆訴,這是很好的開始。接著是帶領孩子閱讀文本,這部份的掌控還不錯,二、三組的學生有在聽,之後是學生自學畫重點的時間。整體上,除了26之外,其他5位同學都很認真的自學,26會左顧右盼,一直玩弄手上的東西,過了一段時間後才開始自學。閱讀時間到後段時,23開始玩弄水瓶。

重點學習開始
當老師發下學習單,讓學生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活動後,除了26,全部的同學就振筆疾書的開始寫第一題,許久26才拿起筆,看看4的學習單後開始寫。
每次老師在講台前下指導語時,23號同學有習慣轉過身子面對老師聽。
小組的互學:第三組的14與18常有小聲地交換意見,偶爾同組的7會答腔,不過次數不多。第二組的23與4偶爾也會討論,26多數時間還是玩弄自己桌上的文具。
老師請小組將討論的內容寫在小白板時,第三組的14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她寫小白板,他邊寫邊跟18及7號交換意見,最終定案。第二組是23及4輪流寫小白板,有一次是4講給26聽,26寫小白板。每次寫完後,他們會傳閱,然後會將組員的答案擦掉一部分寫上自己的,這部分並沒有爭執,而且也就定案。
小組發表:第三組的發表固定由18負責,14拿小白板。第二組是輪流發表,除了26之外。整個學習過程,孩子們除了會小聲討論後,也會翻閱文本從文本中找資料。
傾聽學習:第二組的23及4有聽的習慣,第三組一開始還沒準備好聽,比較執著在小組的學習上,到了角色扮演第三個階段已能掌握進度,所以有看著發表人,認真聽。

意猶未盡的一堂課
最後一個角色是居民,不過時間不夠只能讓學生回家練習,不過可以看出學生們還沉浸在剛才的角色思考及小組分享的互動氣氛中,可見這又是一堂精彩又美麗的學共課堂風景呢!成功。

有夥伴相隨最幸福
感謝大伙一年來的扶持與陪伴,這一年來相信因為秉持互學共好的精神,我們邊走邊修正教學,慢慢著以學生為中心,進行伸展跳躍的高品質學習,不放棄每一位學生,朝著公共、民主、卓越的願景邁進著,我的內心無比的感動,我要跟大家說,謝謝大家,有你們真好。

觀課者省思
1.從觀課者的座位安排來看,3人小組一共9組的課堂對於觀課者是一個負擔,容易被擋住視線,不易觀察到細節,未來備課時,要更斟酌學生小組的安排及觀課座位的安排。
2.備課過程中,最後要有簡單的試教,確定大家對於教學流程及內容安排的共識。
3.未來再上同樣的內容,角色的安排可以嘗試改變一下,紀錄一下之間的差別。

觀課教師:胡詩怡
班級觀課時,主要觀察第一組及第四組學生的情況。
第一組有1女2男,第二組則是3個男生的集合。
在上課一開始老師引言的時候,第一組的女生十分認真聆聽,男生雖然會偶爾分神,但大致也跟得上老師的速度,配合進行閱讀。
第四組的男生很有趣的在一邊轉筆,一邊聆聽老師引言。
等到老師開放時間讓學生自行閱讀文本時,第一組學生拿出筆來,一邊閱讀一邊畫重點。第四組學生則是有2位拿起畫重點,一位則是認真看著文本。


到寫學習單時候,大家紛紛寫上自己的理由,第一組女生寫好第一次後,可以看到她再修正自己的學習單。第一及第四組男生則是一邊思考,一邊寫,速度並不快,以至於老師接著討論接下來題目時,學生似乎有些跟不上。但到分享時,第一組完全交給組內的女生書寫答案,而她也十分積極上台分享與眾不同想法。第四組則看到學生在小聲爭論英文building與build的意思,然後似乎決定好由組中某人寫白板。

三個問題下來,第四組討論的次數並不多,也因距離較遠,有時難以聽見學生討論的實際內容。但似乎第四組有一種默契,已決定好誰負責寫白板和報告,所以分工後,學生將自己的意見展現在白板上。第一組主要都是女生在寫白板,剩下2個男生在陸蟹題目享用畫圖表示,女生就給建議可以畫一堆火柴人來破壞陸蟹棲地等,男生和男生間似乎有在紙上寫字並討論些什麼,但距離過遠,聽不太清楚也看不見。有時他們會跟第二組男生互打暗號。

在課後議課時,除了針對學生上課情況進行分享外,也討論如下議題:
一、大家紛紛表示聽不清楚學生討論情況,只能對學生大致表現作分享,還有觀察組數多時會比較吃力,因此針對這次觀課座位安排提出建議如下
1.四人一組,減少組數,可以較為集中觀察孩子表現
2.座位安排可以在議課時就先行討論,不要離學生太遠
二、面對備課設想與實際上課的落差,則建議備課時就先實際試教一次,在引導語和步驟上進行更多演練,讓教學更有效率。
三、科任教師面對不同班級風氣、學習習慣,如何引導學生討論或建立討論習慣的問題
1.座位男女交叉安排,避免學生男跟男、女跟女說話討論的隔離狀態。(佳莉師)
2.不一定要使用小白板發表,可讓學生先專注完成學習單後,再進行分享討論,然後教師下場巡視找出不同意見的學生上台書寫答案或分享,用不確定性來製造學生討論氛圍。(可泰師)
3.除了必要的標準答案問題外,也可以嘗試每節都佈一些延伸問題,讓學生養成討論與互相學習的習慣(詩怡師)

最後,大家一起討論教學專業發展評鑑等評鑑框架與教學模組對老師教學的助益。這種討論對我而言就好像的教師版的伸展跳躍題,不可否認,框架與模組可以幫助老師很快地抓住課堂經營及教學的要素,但多如牛毛的細項指標,卻形成一種標準化的壓力,讓老師深陷在文書地獄裡不可自拔。可能因自己曾深受其害,對任何過細的指標評鑑都十分厭惡與反感,覺得它會限制教師的創造力並消耗教師的教學熱情,但卻忽略對新手教師而言,這可能對他們有益,讓老師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組織好一堂有效教學,即使自己目前正在學習的學習共同體,也是某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而在整個備課、觀課、議課的過程裡,不陷入太多太細紙本作業狀態,以最簡單扼要方式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將是未來所要注意的重要課題。

觀課教師:許佳莉
這是一堂讓人很舒服的國中生物課堂。我負責觀第七、八兩組。

第七組是三位女生的組合,雖然8號從課堂一開始便顯得不專心,東張西望,閱讀文本時也只是偶爾看看(其他兩位則認真閱讀),但是一進入寫學習單及討論,8號立即和5號進入討論,並問老師立場A的”開發單位”指的是什麼,知道後便開始作答並寫入白板。之後3人開始了你一言我一語,平和有默契的發言,幾句發言後,8號一邊總結一邊寫白板。13號雖是資源班的學生,但今天卻每題都有表達自己的意見,儘管有時的發言是:可以開發也可以不開發啊(立場D當地居民),但也有很棒的發言:生態可能造成破壞(立場B陸蟹)。這組的討論均超前全班一題,但當他組發表時,全都能暫停聆聽。討論的模式都是8號提問,例如:如果是陸蟹(立場B)呢?然後,3人分別發言,8號總結並寫入白板。最後一題(立場D當地居民)5號問8號:如果是妳呢?8號回答:不會,因為陸蟹也是生命,所以要保護,白板上寫:不開發,因為會佔用陸蟹的棲息地,陸蟹也是小小的生命。(充滿著人道關懷)

第八組三位都很認真閱讀文本,和第七組很不一樣的是,寫學習單時不斷的翻閱文本作答,但討論互動較少。這組的27號總是專注聆聽、開口回答,閱讀時雖未畫任何重點,但每題都能在白板上寫出一大段文字,且言之有物。原本白板都在桌面下書寫,老師提醒放到桌面後,2號指著白板上的文字,開始有一些討論。

謝謝瑋芳老師讓我有這個學習的機會,車城的孩子也許學力上與都市有些落差,但他們的純真與認真參與這堂課的風景是很美的。

觀課教師:吳依柔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生態學共基地般的觀課,觀課前,我擔心抓不到重點,所幸,可泰老師提供觀課重點讓我們參考,我便以學習的心態,進行這次的觀課。我今天主要負責觀察第五組與第六組學生的學習。
    一進教室,就發現在位置的安排上,可能會使我觀察有所阻礙,果然,學生們的音量都好小,我根本聽不到第五組學生的聲音,第五組的16號昭瑾,完全背對著我,導致我從頭到尾看不到他的臉,無法觀察他的學習狀況與跟同儕的討論情形。
    課堂一開始,老師在複習舊經驗時,有提問幾個問題,我觀察到第五組和第六組的學生,都沒有給予老師回應,都各自忙著整理準備上課的用品,我看到第六組的女生們,已經分配白板筆似乎準備要在白板上書寫了。
    不久,老師引導孩子閱讀文本,這時我觀察到第五組的學生,各自閱讀,並有依照老師提醒,用螢光筆作筆記;而第六組的學生,很明顯無法靜下來閱讀,而當老師一提到學習單時,第六組的學生就立馬拿出學習單習寫,我認為這三位學生是還沒有完整閱讀的,因此,第六組學生在文本學習這個部分是不順利的。
在主要活動進行時,我發現一開始學生似乎不是很確定該如何進行,是要寫學習單,還是要寫在小白板上?是要一次寫完4題嗎?第六組的3位學生,在還沒開始討論時,都已經寫完第一面的答案了,但在第一題要寫小白板時,卻到時間到了還沒寫出來,我觀察到一開始學生的討論不熱絡,我認為或許是不是很確定老師的指示的緣故。
    原本我以為第六組的學生會虛應故事,但隨後我就觀察到1號又雪會開始詢問組員:「你寫什麼答案?」然後第六組的3位女生就漸漸很自然地開始對話,在他們之中,沒有客人,每個人都能說話,雖然,在課堂中他們會有聊天的情形發生,但我認為他們已經有成立一個學習共同體了。在討論的過程中,我聽到10號宛亭說:「蓋飯店這樣海生館的遊客就可以不用一天來回,可以在飯店休息。」可是1號又雪隨即表達不同意見,這3位孩子就這樣自然而然的,對生態環境與人類經濟開發的平衡與選擇上,展開對話與討論,並且到最後,我發現第六組的學生是有發現這堂課想傳的信念的。
    反之,第五組的對話就不是那麼多了。我的觀察位置無法很清楚地掌握第五組的討論狀況,但是我看到的第五組,多是自己寫自己的學習單居多,我已看到12號毓伶會跟16號昭瑾對話,經過觀察,似乎是討論要寫什麼。我還有發現一個很特別的現象,12號毓伶詢問老師:「寫這樣可以嗎?」似乎比較在意交作業、在意自己寫的。而這一組裡,我觀察到6號冠蓁無加入討論,有一次對話是問16號昭瑾字怎麼寫。
    而在聆聽的部分,第五組就顯得很專注於別人的發表,能專注地聆聽;而第六組的學生,多半的同儕發表是沒有專注聆聽的,尤其是1號又雪和10號宛亭更為明顯。
    最後,在學生的學習成效上,第五組曾有發言:「要開發的時候,陸蟹就先搬家去別的地方,如果不開發了再搬回來。」我發現他們對於學習目標還沒有掌握,但是在課堂的最後,他們是否有抓的目標,因為聽不到他們的討論對話,所以我並不確定。而第六組在學習成效上,我認為是成功的,我發現1號又雪在討論中有提到:「這樣陸蟹就沒地方住了。」可見,這組的討論方向是正確的。而在這堂課中,這兩組的每個人都是學習的主人,每個人無論是透過文本、寫學習單、還是對話討論,這六個學生,都是有在學習的。
    謝謝瑋芳老師給我們一個美好的學習機會。

授課老師:蔡瑋芳
   
    參加學習共同體的社群一年多,終於輪到我和學生被觀課了。這一次的段考範圍是生態系以及人類與環境,剛好符合生態共學團的社群主題,有四位社群的成員老師(可泰、佳莉、詩怡、依柔)前來觀課,並且也邀請了校內同為任教七年級自然的彥丞老師一同參與學共的觀課。
   
    最近的上課內容為6-3人類與自然的和諧,主要講述人類如何兼顧經濟發展與自然之間的平衡關係,讓環境能夠達到永續利用。在前一堂課閱讀了課本的科普閱讀的石虎文章,了解石虎身為基石物種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但同時也面臨棲地遭受破壞的問題。而6/22這一堂課,要帶領學生認識和關注的則是車城後灣的陸蟹棲地與飯店開發的議題,希望學生可以藉由閱讀文章了解環境議題,並且用學習共同體的模式產生討論,在自學和討論互學中激盪出不同的想法。
   
    一開始我先帶領大家一起閱讀「後灣風雲急陸蟹存亡秋」這篇文章,這篇以保育人士立場為出發的文章,陳述著後灣的陸蟹棲地面臨京棧飯店開發的困境,也提到了開發單位、環保人士和居民等不同的立場。在前兩段的導讀之後,便讓同學各自閱讀,並且請學生運用螢光筆作記號,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專心閱讀,只是大家速度不一,也有少數同學(例如永志)不知道如何去畫重點,偷偷跟我說文章很長看不太下去。在大多數同學閱讀完畢之後,請大家看學習單,思考第一題的題目:對於飯店的開發意見,覺得贊成或是反對,也請大家寫下原因,此時大家也很專注地完成。
    然後進入下一階段,請同學設想四個角色的想法或感受,包括:開發單位、陸蟹、環保人士、居民,讓大家運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去思考並在學習單上寫下想法。首先是假設如果自己是開發單位,會有什麼說詞,各組同學邊寫學習單邊討論想法,我則在各組間走動。第七組的舒閑提問甚麼是開發單位,答覆她是蓋京棧飯店的業者,也跟全班一起說明大家想像自己是要蓋京棧飯店的開發單位,為什麼要蓋飯店,可以創造的價值是什麼呢? 約五分鐘後請同學用白板上的答案分享給全班,大約有三組同學起來分享,提出製造工作機會,能夠賺錢等答案。

    分享完開發單位之後,接著下一題是化身為陸蟹,對於學生而言這是比較容易發揮的一題,也讓寫學習單和討論時間稍微縮短,然後再用白板分享。在這次分享中,永志講了陸蟹將被迫失去家園的心聲,最後還說:陸蟹敬上,引來大家會心的笑聲,覺得同學們似乎能夠體會到當環境開發對陸蟹的影響。
  
    第三個角色是化身為環保人士,大家也經過一番討論,這時第二組婉妮已經準備好要表達看法,也因為前兩次第二組寫好白板但來不及發言,所以便請這組先分享環保人士的看法,再由其他組接手。大約在四組的分享之後,時間已接近下課,因此便請同學回家想想最後一個角色-身為居民的的心聲。然後下次上課再請大家做分享。

    這堂環境議題探討的課程中,我感受到學生可以去了解陸蟹面臨困境的難題,並且表現出想要保護陸蟹生存環境的心情,培養出自身的價值觀。一方面達成了原先課程設計的目標,也在過程看到孩子彼此間展現共學和支持的力量。


    運用學習共同體的方式上課一段時間,讓我覺得學生有漸漸建立起互相學習與分享的氛圍,雖然仍有許多不足,像是某幾位同學仍然較容易分心,或是有同學想要以自己的意見為主,但是相信互相學習與聆聽的習慣已經漸漸培養起來,希望在以後的課堂,自己能設計出更好的教學架構,讓自學與互學的學習風景更加細緻自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