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

U型理論第一篇 以架構來看待場域 第一章 盲點

讀書會的實踐與操作

書名:U型理論精要 The Essentials of Theory U                   夏可泰整理2021.2.8

第一篇   以架構來看待場域

第一章   盲點

章節

我的閱讀重點

想法

1.三大鴻溝

生態、社會、精神鴻溝

1.和環境教育要面臨的問題類似

2.這三大鴻溝有其發生的順序,從19世紀,20世紀,21世紀

科技進步迫使我們重新定義身為人類的我們是誰,科技暴政

同意嗎?基本上同意,我們被科技包圍

年輕族群意會到三大鴻溝是同一個根源課題的三個不同層面,此課題是<盲點>

為何是年輕族群比較意會到這三大鴻溝基本上是同一根源的課題,此課題為什麼叫做盲點?

2.盲點

任何事都有盲點,我們知道自己做甚麼,怎麼做,但通常無所決之的是我們操作時的內心狀態或源頭。

我是同意這個觀點的,這有點像黃金思考法,從三個W(what how why)來整理思緒,但最重要的是那個Why,不斷地問Why,去感知那個源頭。

我在創作繪本時也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帶領自己感知這樣的創作活動。

一場干預措施的成功取決於干預者的內在條件。我們的行動、溝通和知覺據以成形的較深層面向(源頭),得以感知和連結一套全新未來可能性

要探討為什麼這樣做,這是要訓練的,因為我們缺乏探討真正做甚麼及如何做的原因,這些特性多為隱藏的面向,不經過反覆地咀嚼及感知是不容易被挖掘出來的,所以探求這樣的源頭是需要練習的。

宏尚引讀

從盲點談起(大家先閱讀p42-47)

領導人的盲點,內在條件(內在老師)

提問活動

三大鴻溝根本上是同一個根源課題的三個不同層面,此課題是<盲點>,請闡述這樣的說法

海報題目:釐清三大鴻溝與盲點

思考發表

1.靜思三分鐘 2.分配小組討論  3.小組分享 4.張貼海報 5.回顧與分享

3.在空白畫布前

1.藝術作品的欣賞可以看它創作出來後、在創作期間、創作開始前

2.我們從來沒有系統性地從空白畫布的視野去看領導者的工作。

3.我與今天的我,明天的我,未來的我脫節。自我與大自然、他人、大我脫節。

1.我創作繪本後,在教學引導的設計上也是以設樣的概念去設計提問,很有感。

2.領導者有自己去做這樣的練習嗎?如果沒有那太可惜了。

3.環境倫理觀有人類中心、生命中心、生態中心,更有深層生態學的理論,所以脫節的部分,不起來很有感。

4.抵達麻省理工學院

<第五項修練>彼得聖吉,學習幫助變革推手應付破壞不斷來到的重大挑戰

個人有空想看看<第五項修練>這本書在講些甚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

宏尚引讀

從盲點談起(大家先閱讀p47-49)

源頭:起心動念(打架)

提問活動

我們可以從三個視野看藝術,包括畫作(結果)、畫程(過程)、空白畫布前的當下(源頭)。那我們要如何從三個視野看教育或自己的班級?請舉例說明。

海報:無

思考發表

1.靜思三分鐘 2.分配小組討論  3.小組分享 4.張貼海報 5.回顧與分享

5.向湧現的未來學習

1.學習有兩種不同的源頭,一是藉由省思過去學習,一是透過感知和落實像湧現中的未來可能性學習。

2.像過去學習有其必要卻不充分,放下過去接納湧現中的未來

3.人類的與眾不同在於我們能連結湧現中的未來

4.此時此刻的特性在於一是過去的延伸,一是通往未來可能性場域的門戶

5.自然流現融合了感知與流現,每當應付破壞時,要緊的就是這第二種時間流向,要是少了它,我們就會是破壞的受害者,而不是共同塑造者。

1.向過去學習及向未來學習,未來還未發生,如何向未來學習,談到要去想像未來,還是有跡可循的未來。

2.逝者已逝,來者可追,往前看

3.人類有想像力

4.此時此刻的這一點都有對應的過去及未來,過去的我及未來的我因為現在的我而連結,我要挑戰,尋求未來我的可能性。

5.這讓我想到,每回有行政工作要釐清前,長官無法解決時都會以過去是怎麼做來劃分工作內容,往往不會將眼光放在未來可以怎麼做,以至於最後我們都成為這破壞的受害者,非共同創造者。(健康促進、行政工作)

6.面對火災

1.耕耘一輩子的東西有很多都付之一炬,在人生的最後一周還能聚焦於湧現中的未來,而非懊惱。

2.開始努力向湧現中的未來而不是像過去學習時,我才開始把事情做到了最好。

1.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以宏寬的眼光來面對處理事情。

2.我創作繪本也是這樣的態度呢!不在乎過去,也不計較現在的處境,當現只想著這本書未來呈現的樣貌及帶孩子學習的畫面,這樣的想若缺少行動力就是空想啊!所以要對事物保持好奇,慈悲及勇氣。

宏尚引讀

從盲點談起(大家先閱讀p49-53)

形象轉變的七個階段

提問活動

請用三句話來闡述「向湧現的未來學習和面對火災」的重點為何?(圖文皆可)

海報題目:向湧現的未來學習

思考發表

1.靜思三分鐘 2.分配小組討論  3.小組分享 4.張貼海報 5.回顧與分享

7.建造容器

1.創意的源頭有兩類,了解容器及不了解容器(流程)的人

2.建造良好容器在於創造良好維繫空間,保留意圖、關注力、深層聆聽的特性,達成生成式社會流程。

8.社會場域

1.有機農戶仰賴土壤生命特性,社會先驅仰賴社會場域生命特性

2.社會場域的定義:關係在交織出思考、交談和組織的型態並進而產生實際結果實的特性。

3.社會土壤的特性就是個人、團體和體制間的關係在交織出集體行為與實際結果時的特性。

1.教育場域仰賴的就是學生的學習生命特性,教育土壤的特性就是師生、社會和教育體制間的關係在交織出集體行為與實際結果時的特性。

2.郁婷分享了行政的怠惰及卸責,上級單位的理念無法落實,親師生、教育團體和教育體制之間的交織,造成教育現場有樣學樣,現場的教師失去教學初衷,這樣的場域讓教育者難堪,如果躲到班級場域呢?

宏尚引讀

從盲點談起(大家先閱讀p53-56)

內容、流程。建造容器、生成式社會流程,學校及教室土壤的特性是甚麼?

提問活動

讀完這4頁,請用一段「話」或一幅「畫」來說明你認為的教育()班級容器是什麼?

海報題目:建造容器與社會場域

思考發表

1.靜思三分鐘 2.分配小組討論  3.小組分享 4.張貼海報 5.回顧與分享





























































第一項修練: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自我超越的修練是學習不斷釐清並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並客觀的觀察事實。自我超越是學習組織的精神基礎,也是一種真正的終生學習。

第二項修練: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心智模式是根深柢固於心中,影響人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或甚至圖象、印象。把鏡子轉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練的起步;藉此,我們學習挖掘內心世界的圖象,使這些圖象浮上表面,並嚴加審視。此外尚可藉此有效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接納別人的意見。

第三項修練: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在傳統的組織中所欠缺者乃是將個人的願景整合為共同願景的修練。共同願景的整合,涉及發覺共有未來景象的技術,幫助組織培養成員主動而真誠的奉獻與投入,而非被動的遵從。

第四項修練: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在現代組織中,學習的基本單位是團隊而非個人。團隊的學習方能促進組織的學習。當團隊真正在學習時,不僅團隊整體顯現出色的成果,個體成長的速度亦遠較其他的學習方式為快。

第五項修練: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系統思考強化其他每一項修練,幫助組織認清整個變化型態,並瞭解如何有效的掌握變化,開創新局。系統思考以一種新的方式使人們重新認識自己與其所處的世界,是一種心靈的轉變,從將自己看做與世界分開,轉變為與世界連結。

資料來源:吳明烈(1997)。邁向共同的願景:學習型組織。成人教育雙月刊,3845-5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