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106年度3月份讀書會學習紀錄表-4
書名:教師的挑戰     章節:第二章個體與個體的鏈接   學習者: 夏可泰       

學習主題
把探究的思考串聯起來
知識概念
(看到什麼?)
志村老師的語文課,將桌椅排成U字型,老師與學生坐的位置視線等高,整個課堂就如大學的討論課

情意內涵
(感受如何?)
志村老師的聲音,無論是音質還是內容都流利清新,令人神清氣爽,構成課堂的氣氛,給人們不可思議的安心感。

技能學習
(學到什麼?)
1.      全班讀完詩
2.      請學生發表感想
3.      分發筆記本,將讀完詩的印象寫下來,寫出這是棵怎樣的草,有怎樣的感想。學生們在乎自己的思考,默默開始寫,有時交頭接耳的交換意見是被允許的。
4.      其中,特別關注特殊學生及學習需要幫助的學生,考驗著教師能細緻地加以應對以應付有限的時間。適度的延長作答的時間並確認進展後,開始提問。
5.      以點名的方式讓學生發表,點名是把兒童與兒童串聯,見解與見解串聯的一種最重要的教學活動,是考驗教師的深邃的洞察力與見識的活動。
6.      給特殊的學生有發表的機會,如果中途有學生干擾要適度的制止,請他用聽完,若學生說不出來,可以請坐她隔壁的同學幫忙回答他寫的文字,這樣俊樹的見解透過正鴻的和聲傳遞給全班同學。
7.      根據一定的順序讓孩子發言,要加以串聯交響就不容易。
8.      探討並相信這首詩能引發俊樹內心深處發生強烈的共鳴。這是這樣的鏈結根本上來支撐這堂課,而俊樹以外的同學也能從內心獲得未知世界的體悟。
9.      探究的課堂為種種聲音的串連準備了條件。
10.  兒童們對其中的一字一句頻頻點,長吁短嘆,低聲自語,完全是不同的意境。
11.  即便感觸不同也是精彩,因為每個人的心中生成的自身特有的體驗,要格外珍惜。

轉化應用
(能怎麼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