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口社基地班第二次共備


5月6日,口社基地班 第二次共備,禹秀芬老師請假。
會議時間:106年5月6(六)
會議內容:口社國小基地班第二次共同備課
主持人:夏可泰 紀錄:李俊毅 
出席人員:口社國小方瓊玉、李俊毅,唐榮國小夏可泰 泰武國小徐秀玲
討論事項:
1.確定510的觀課,因成員個人或學校的因素,只好延到6月2日()早上,這段期間,請瓊玉重新寫觀課教案,請俊毅及秀玲試著寫另外兩篇教案,預計5月份再找一天,進行觀課前的最後一次備課。
2.526日,原本計畫到振興國小觀課,因為大家的時間都無法配合,所以取消。
3.請成員針對讀完教師的挑戰第三章<創造合作探究的教學>做讀後心得分享。對文章中最深刻的文字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心得。
4.瓊玉提出座位的安排,發現自己班上的座位安排能讓孩子專心。瓊玉班上的座位安排如圖片。   這樣子的座位,教師站在中間,環顧四周的孩子,孩子的眼界是站在中心的老師,視野聚焦於中間,不容易分心。
5.大家提出在學共的學習中,如何處理舉手發言的問題。主要是學共強調以傾聽為核心,老師提問後,有學生回答,就算沒有舉手,既然已經回答了,就請全班同學用心地聽完。如果同時間有學生舉手,這時應該以已經說話的同學繼續說,還是讓舉手發言的同學先說,如果讓沒有舉手發言的同學繼續說,這與我們傳統的教學習慣是有落差的,傳統上,我們會規定孩子一定要先舉手才能發言,不過我們想想,為何要規定先舉手才能發言,是不是我們為了要管理發言的秩序,因為當大家爭搶發言時,如果沒有制定這樣的規矩,教學現場一定無法控制而爭吵起來。但是想想,如果教師的提問不會造成孩子要爭搶著發言,而是經過一段思考後,確定好要講甚麼後才講,這時也沒有人舉手要發言,第一個說話的同學就讓他講下去,這樣的方式不是更顯得自然而柔和。而班級如果已經建立傾聽的關係,也就是有同學講了,其他同學就認真地聽他從頭到尾好好講完的話,應該就不會有當別人再講了,還有其他同學又舉手急著想說自己的想法。所以,班級成功地建立傾聽的關係後,老師透過設計過的提問,學生不會輕率或是爭搶的回答,並且懂得尊重正在發言的同學,這樣的學習場合,應該不會產生發言不公平的問題,老師是真正的尊重學習的學習權,連帶著也讓學生學習尊重他人的發言,並且認真地傾聽。
6.決定下回備課的時間:預定531日之前。需要大家提供意見。因為62日就要觀課了。
7.決定下回共讀的內容:教師的挑戰,第二章<個體與個體的鏈結>
8.散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