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1061215大同國小環教學共觀課-驚蟄趨蟻記(國語文領域教學)

12月中旬了,今天下午到大同小王金龍老師的課。接觸學共以後,就在思考如何設計環境教育融入各科領域的學習,剛好當時是導師,國語數學是必然要教的科目,所以就從國語開始好了。
閱覽了各版本各年級的國語內容發現,其實裏頭有許多人與自然的素材,利用學共發展的題架備課法,我嘗試挑了一些內容來設計,也善用了一些策略及提問法來安排教學活動,剛好還教團友到校服務的教學,於是我選擇了康軒版六上國語閱讀階梯第一篇的<驚蟄驅蟻記>做為教學的內容,並且和環共基地班的老師們一起共備,最終設計的教案在經歷兩次到校教學的洗禮後,實踐了環境教育融入國語領域的學習,整個過程及結果令人感到溫馨及滿意,因為不是單打獨鬥的教學,互學互助互享互成長的模式,讓人對教育充滿了期望及感恩,謝謝這一路上支持共好的夥伴們。
今天金龍也要以<驚蟄趨蟻記>這一篇來實踐環教融入領域的課堂活動囉!來好好欣賞金龍班上的學共旅程囉!




106.12.15  環境學共社群  泰安國小基地班
觀課地點:屏東縣屏東市大同國小六年甲班教室
觀課教師:胡詩怡老師、許佳莉老師、涂淳益老師、謝秀芳老師、蔡衣珊老師、夏可泰老師
授課老師:王金龍老師

輔導團的忙
環境教育輔導團的教師輔導員有許多環境教育要設計及推廣的工作,大家除了原來學校的教學工作外,還要利用閒暇時間從事額外的工作,自然比一般老師忙,如今這群夥伴又加入了學共團體,一起為教學精進做努力,真的非常感謝大家。

一開始金龍老師以提問法讓學生回答作者為何以<驚蟄驅蟻記>做為課文的題目,試圖讓學生思考並交換彼此的想法。接著他以驚蟄的影片做為引起動機的延續活動,讓孩子從影片中對於第一則的提問有更深入的想法。
影片結束後,金龍老師請學生一起唸讀課文,接著再分配不同的段落給各小組進行段落大意的擷取,並請各組學生代表報告小組討論的結果。

整個教學活動順暢地完成了,其中影片花了較多時間,壓縮小組討論時間,不過班級呈現寧靜的學習氣氛,讓人期待日後小組討論能持續有效率地進行。

中肯溫馨的議課
金龍老師介紹班級的狀況,多數學生是隔代教養及中低收的狀況,較弱勢的學經背景讓學生比較慢進入學習,平常學生間比較少討論的機會,班級在導師的帶領下趨於平穩沉靜的學習狀態。
可泰發現,金龍老師的班級一開始對於老師的提問比較沉默,發表不甚踴躍,生態影片欣賞時,雖然時間久,但是大家如此專注有耐心地看完,讓人驚訝。朗讀課文的時候,聲音平穩且節奏一致,沒有爭先搶快的情形,有人唸錯了也是微笑帶過,很快地回到大伙朗讀的節奏,就這樣不紊不火的結束了,這讓我大為驚嘆,因為我目前教的班級,朗讀時不是爭先恐後,就是愛唸不唸的,反觀這種節奏一致、聲調平穩的朗朗讀書聲,讓人覺得格外舒服。
最後輪到小組討論的時間,當老師宣布每組要派一名代表發表討論結果,學生的表情立刻有了各樣的變化,感覺到調皮的樣子了。有些小組用指派的,有些小組用猜拳的,這時看出孩子天生的活力,一掃之前寧靜的學習氣氛,可惜下課鐘聲響,真期待孩子的發表呢!
以上的觀察讓人感受到金龍老師帶般的風格及他特殊的考量,我們也建議金龍老師能多一點機會讓孩子討論它們的學習,因為從課堂中還是能看出孩子對於討論的興趣,只要善加引導,一定能讓孩子有更多自己的理解,從互學中得到更寬廣的視野呢!

省思再省思
最後個人要分享的是,每種教學都算是一門藝術,端看台下的人又甚麼角度來欣賞,不同的教學中去認識老師教學的考量,不同的教學讓人思考其中的細緻處,沉悶之後的海闊天空是另一種有趣的學習境界呢!˙
不過,在此還是有些小小的懺悔,這次的觀課前的備課,我們進行得不足,身為輔諮的我應該更積極努力地促進夥伴的學習,這是我要更努力的。所以充足的備課,貞德能讓學共走得更穩更扎實,老師的教學專業更得以顯揚。

其他觀課老師的回饋...

淳益老師
觀課紀錄內容:
1.此組學生欣賞影片時,學生皆能專注於影片,較少同儕互動。
2.教師提問時,學生皆能安靜聽講,並依據教師指導語,配合教學進行。
3.學生於課程進行時,教師要求進行課文朗讀,學生能專注於文章,且讀出聲音,其中學生如有念錯,其他學生亦能回復齊讀狀況。
4.學生進行分組找段落大意,學生能專注於課文,較少同組間討論。

觀課回饋及心得分享
1.學生學習態度佳,能配合教師教學流程進行。
2.學生學習情緒穩定,教師無須管理學生秩序,教學干擾少。
3.學生間的氣氛良好,班級學習氣氛穩定,可順利進行其他教學。
4.感謝該班的教學,提供一場深刻的觀課經驗。


秀芳老師
共學團教學觀摩分享—一場不同視界的教學觀察
不同於往常的教學觀察,觀察的主體是學生,有關學生在課堂的一切,這對我來說,除了剛畢業時小論文作業所需嘗試過,之後就沒有這種經驗了。
整堂課我緊盯著我負責那組的學生,總共5人,四女一男,他們的互動,自學的狀況……等行為,一點都不想漏掉,說來簡單,其實也不容易,因為學生實在太守規矩了,看影片時專心,連相互討論的動作、眼神交換的行為也沒有,這太神奇了,想到我教學現場的孩子們,簡直差別太大。
緊接著是討論,發表,朗讀教學陸續進行,驅蟻這種習俗對現在的學生來說,應該是很陌生的,連我自己也沒聽說或經歷過,不過在老師的引導下,並沒有發現什麼理解上的困難,時間如果能多一點,加上觀察,配合節氣,也許更能激發更多的想像與回饋。
能共同備課其實是幸福的--對一個獨立準備教材的我來說,能大家相互討論,發現自己沒想到的點,周全自己要進行的課程,感覺自己有很強大的靠山,與學生共倘佯在學習氛圍中,想必是每個為人師的想望吧!

佳莉老師
這堂課最讓人驚嘆的是每個教學活動的轉換順暢,整堂課無論觀看影片、念課文或聽老師的說明,學生都能極力專注於課堂。
很希望有機會看到這樣寧靜專注的班級在分組討論時會是怎樣的畫面。
這部生態影片可以讓學生對驚蟄這個有點陌生的節氣更有畫面,但時間長度可以再做調整或事先於其他時間播放。

詩怡老師
金龍老師課堂主題是「驚蟄驅蟻記」,一開始使用墾管處影片讓學生透過影片體會所謂自然時序的變化。然後請學生閱讀課文,並分組找出各段主旨,接著進行發表分享。而在這個課堂裡,最突出的是學生看影片與找各段主旨的專注與安靜。他們自己本身在與教學素材互動,但學生彼此之間幾乎沒有互動,只有在課堂最後,老師問各段主旨時,學生才與老師有問答。整個課堂風景比較屬於學生對教材、學生對教師的單線反應,尚未看見教材-學生-教師三項溝通的學習交響曲,有點可惜。而在課後討論時,授課的金龍老師有提出這堂文本已教過,學生對於教材內容都已非常熟悉,再加上教師本身對於課堂秩序要求較嚴格,因此呈現出安靜專注的課堂風景。我想,金龍老師所提出的點,也正是大多數教師所面對的難題---有秩序的互動學習該如何做到?!而這正是自己及大家仍在持續努力所欲達成的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