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3日 星期四

1080521振興基地班自然備課


康軒五下聲音
第三單元 聲音與樂器
活動1:生活中常聽見的聲音

1-1聲音的產生
P85
文本/圖片
文本回應
文本思考提問
文:閉上眼睛聽聽看,生活周遭有哪聲音

為什麼要閉上眼睛聽
如果不閉上眼睛聽,有甚麼效果
因為周遭的聲音會影響聽覺,要盡可能保持靜音。
圖:觀察六張圖片去感受聲音
觀察圖片,說說看或實際操作每一張圖片會發出的聲音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能模擬瀑布水流動及風吹植物的聲音。瀑布(上廁所,或準備兩杯水)風吹植物(準備電風扇及塑膠袋)
生活中各式各樣的聲音,例如人聲、水流聲、風聲等。
六張圖片中沒有人聲,人聲的驗證留待下一頁文本討論
想一想,人聲是如何發出來的,
當我們對物體用力時,可以使物體發出聲音,例如拍手、踏步、敲門聲等
六張圖片有兩張<我們對物體並沒有用力>,物體本身因為自力及外力造成流動及吹動
1.你認同我們對物體用力會產出聲音?除了6張圖片之外,還有哪些生活的例子
2.
6張圖片有哪幾張不是我們對物體用力發出聲音,可以的話,可以怎麼修改?

P86
文本/圖片
文本回應
文本思考提問
找一找,物體的聲音是從哪個部位發出來的?仔細觀察4張圖片中,這些部位發出聲音時的現象
所謂的部位要如何正確地說出,可以嘗試各種不同的例子,說說看
如何感受到4張圖片的部位
1.說話時,喉嚨裡的<聲帶>部位在震動,用甚麼方式感覺()
2.正在想的鬧鐘,甚麼部位在震動,用甚麼方式去感受()
3.敲鼓時,那裡在振動,可以用甚麼方式去感受(視、聽)
4.敲擊音叉,哪裡在振動,可以用甚麼方式去感受()
當物體發出聲音時,產生聲音的部位,會有振動的現象
產生聲音的部位有振動現象,一定嗎?
能否再找出幾個例子來證明
1.講話時,聲帶振動產生聲因,但要符合物體碰觸的條件,所以是聲帶碰觸了甚麼東西呢?


2.拿一個鐵碗,鉛筆敲打鐵碗後,發出聲音,產生聲音的部位是哪個部位?它如何振動?那些觀察不到振動的發聲部位,可以用甚麼方式來證明

迷思
吉他發出聲響,是音箱振動,其實並不然,從一開始弦是靜止不動的,到手去撥弦,弦左右上下晃動,此時和甚麼接觸產生聲音。


當天備課時,其中一位是很有自然科教學經驗的老師,但備課時如何先把自己所有知道的知識及經驗歸零,是很重要的。

521日在教產會的備課,這位很有自然科教學經驗的老師一開始就表現出自己這方面的專業,他說不用看我們為他影印的文本,覺得浪費紙張了,而備課自始至終都不打開文本看一眼,直說內容都在他的腦袋瓜了。頓時,我好佩服這麼有專業自信的老師喔!看來我的功力還不夠,還得學學。
不過基於輔諮的角色,在他大開他對備課單元內容見解一段時間後,我勉強說出個人的想法:{希望從自然科的本質來探討要上課的文本內容,所以請大家看看文本中一開始的文字,<聲音的產生>,重點在於聲音及產生。聲音是如何產生的,甚麼是聲音,要有那些條件才會產生聲音。} 他們似乎聽懂我要的方向了,於是我繼續說,{文本中寫閉上眼睛聽聽看生活周遭的聲音,教學者可以試著提問,為什麼要閉上眼睛聽,目的是甚麼?透過不斷的追問,或許能問到問題的核心,或衍伸出其他有趣的課題來討論。}
接著試讀文本安排的學習脈絡,從6張圖片帶領學生討論圖片中現象與<產生聲音的關係>,最後,文本最後面的文字歸納點出,這些聲音是我們對物體用力時,可以使物體發出聲音,例如拍手、踏步、敲門聲等,這樣學習前後的鋪陳,卻讓我們從中找到迷思點,迷思1<我們對物體用力>產生聲音,迷思2<人聲>在這頁的學習上並沒有帶到。從這兩點迷思,我們可以帶著學生繼續追問迷思1的認同與澄清,迷思2的想像與嘗試操作及解釋。
就這樣經過現場參與教師不斷的提例子及論辯後,慢慢的我們將課堂的雛型準備了出來,也構築了教課的順序,不知不覺將引起動機,發展活動,綜合活動,甚至挑戰的延伸活動都安排好了。

我記得當初我講了一句話來讓討論內容聚焦在文本上,就是{儘管我們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備課時,我們從頭開始,從文本中去理解學習的脈絡,從中搭學習的鷹架帶領學生一步步的澄清自己的學習}。開心的是大家接受了這樣的說法,並且一齊往這目標來備課,讓備課進行的愈來愈順利。
過程中,非常有經驗的老師一直照他的TEMPO來備課,不斷的提出自己的觀察及想法,所幸輔諮的我還算有經驗,一面專心聽取他的建議並給正面肯定的回應,一面馬上消化他丟出來的訊息並且嘗試安排到文本脈絡的學習內容上,這樣不斷的接收、對話、消化、安排,雖然點子乒乒乓乓沒順序的丟出讓人接的有點累,但因為不受限制的想像往往裡頭有很棒的點子能被看到並設計安排在教學中,所以個人感覺這樣的備課結果是讓人滿意的。
心得:遇到這種不按條理的備課,真的要按耐住情緒,但又要發揮輔諮的責任,耐心的引導備課的方向,苦盡甘來,結果是令人驚豔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