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4日 星期一

108.11.01 生態學共社群 車城國中基地班 恆春僑勇國小觀議課

108.11.01 生態學共社群 車城國中基地班
觀課地點:屏東縣恆春鎮僑勇國小五年孝
觀課內容:五年級綜和活動 / 戶外活動任我行
觀課教師:蔡瑋芳老師、許佳莉老師、夏可泰老師、詹孟傑主任、王政汶主任。
授課老師:胡詩怡老師
出席指導:詹孟傑主任

108學年度輔導的三個基地班,這個基地班最先備課,備了2次課後,第一個授課。看來準備得差不多了,我和佳莉老師當天要從屏東市前往恆春觀議課了。又是一個精進學習的機會,每一次的觀議課都讓人充滿期待,因為學共模式的備觀議課,永遠都有東西學習,永遠都有意想不到的領悟,尤其從學生的學習觀察上。


















<教案設計>

屏東縣僑勇國小學習共同體備課教案設計表

教學科目
綜合活動
教學單元
第五單元 戶外活動任我行(南一版)
授課日期
108.11.01()
授課時間
40
授課教師
胡詩怡
實施班級
五年孝班
觀課教師
夏可泰老師、蔡瑋芳老師、許佳莉老師、吳依柔老師
設計理念
核心素養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C.社會參與
3.環境與社會關懷
d.環境保育與永續
3d-III-1 實踐環境友善行動,珍惜生態資源與環境
Cd-III-2人類對環境及生態資源的影響。
Cd-III-3 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行動的執行。
Cd-III-4 珍惜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情懷的展現。
核心概念
單元目標
所有的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之間會有所衝突,必須盡可能採取平衡做法,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使環境永續。
文本分析
情境脈絡
文章閱讀--無痕山林:除了足跡,什麼也不留
1.美麗山景吸引許多人到訪
2.伴隨著人群,帶來環境的破壞---明顯可見的垃圾、不明顯的植被破壞及其對生物生存的影響。
3.無痕山林7大守則
學生分析
先備知識學習困難
迷思概念
1.顯而易見的垃圾,是學生極易發現,但是卻是生活中最不易改變的,因為需捨棄便利,改變習慣。
2.植被破壞對學生而言是比較難以察覺的項目,也不瞭解對生物的影響。
3.此次文本內容較多較長,考驗學生耐性與閱讀能力。
授課內容
討論議題
學生學習課題
教師學習課題
〈第一部分〉時間-8分鐘
戶外活動經驗分享
上台分享戶外教育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1.  定向越野活動與相關活動的分享,從中學習到的寶貴經驗或感受。
2.  教師小結學生的分享:整理學生的感受,說明這次旅程有趣、又有學習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但是,隨著越來越多人進行相同戶外活動,也會給環境帶來衝擊,發下文章,請學生閱讀。
〈第二部分〉時間-10分鐘
文本閱讀與討論
1.  發下文章,請學生閱讀合歡山的故事。並用筆畫出文章中所描述的人來到自然環境中,所產生的種種影響。
2.  各組討論並分享文章中所提及的影響。
〈第三部分〉時間-17分鐘
1.  淨山影片觀賞—山上這麼多的垃圾如何產生?
2.  連結上次去墾丁森林遊樂於區經驗,帶下山的垃圾公斤/61*一年墾丁森林遊樂園區人數->感受人與自然衝突
3.  導讀無痕山林7守則,畫出在這次旅行中,我們已經做到的部分。
〈第四部分〉時間-5分鐘
1.  共同維護我們的環境:山林之約宣誓簽署
2.  活動反思
1.  鼓勵學生分享己身經驗。
2.  留意學生是否仔細聆聽。
3.  指導學生完成個人的學習。
4.  引導學生進行組員間的學習溝通。
5.  留意小組間能否充分討論,適當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能聆聽別人的想法。
6.  留意並協助少發言的學生能參與分享。
7.  追問學生的看法
8.  串聯學生之間不同的看法

<文本>
無痕山林:除了足跡,什麼也不留
第一部分
合歡山北峰附近有一塊小草原,因為地勢平緩、視野遼闊,而且附近有活水水源可用,所以這塊位於海拔三二OO公尺的合歡北峰北鞍營地,就被山友膩稱為「小溪營地」。從登山口起登到達目的地僅需約三個小時,加上百岳之一的合歡北峰就在路線上,許多人會安排兩日行程,一次體驗百岳登頂和高山野營之美。有了如此便利的條件,從此到小溪營地變成一條大眾親子路線,吸引無數遊客與登山客的造訪,每到假日總是人聲鼎沸,與平日登頂後總是萬籟俱寂,只聽得到自己的喘息聲相比有很大很大的不同。

後來因朋友的邀約決定再走一趟小溪營地,為了避開人潮特地選在非假日上山,雖然當天下著小雨卻不減熱情。但到了營地發現原本青翠的草地都已被踐踏殆盡,營地有越來越擴大的痕跡,因為沒有草皮保護,下過雨之後的營地泥濘、潮濕,原本愉快的心情瞬間盪到谷底,像塊爛泥。當半夜雨停,月亮升起,我一個人踏出帳篷,刺眼的月光照在濕濕的灰色泥地,零星幾頂帳篷散落各處,竟然有一種置身月球表面的錯覺,心裡有說不出的惆悵。因為熱愛山林、崇尚原野,所以來到遠離人群的深山,想要過簡單的生活,卻因為簡單而凸顯了複雜。清晨陽光的日照穿過帳篷,空氣依然清新,風景依然美麗,只是看著滿地垃圾和原本綠意盎然,此刻卻一片貧瘠的草地,人性對比在如此美好的景緻裡更顯不堪。

很多老山友感歎越來越多人趕流行上山,造成山屋及沿路環境的垃圾越來越多。可是有很多瓶瓶罐罐包裝上的製造日期,遠遠早於戶外活動發展狂熱的近年,代表早期的登山客也會亂丟垃圾,反映出對環境的糟蹋和公民道德的缺乏是一直存在的問題,只是社群網路媒體崛起,才把這些醜陋的事實一一揭露。山一直都在,垃圾也是。

第二部分
親近大自然的同時也在破壞大自然,這是無法避免的惡,我們只能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自一九八O年代,由美國政府公部門結合各大環保、登山團體、戶外用品製造商與零售商及一般公民大眾,所共同推動「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簡稱LNT)運動的核心精神教導大眾對待自然環境的正確態度與技巧,將戶外休閒活動對自然生態的衝擊降至可容忍的最低限度。而臺灣尚在起步階段,自二OO六年由林務局發表的「無痕山林宣言」開始,才正式由政府推廣這個已經擴散至全球的LNT運動。但是好事不嫌晚,心痛的同時也要化悲憤為力量,主動向身邊的朋友與山友倡導無痕山林的觀念,終結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污染。

非營利組織LNT, Inc.自一九九四正式設立後,二OOO年將原本的八大準則修正為七大準則:

一、Plan Ahead and Prepare:做好充分的行前規劃與準備。
1.瞭解即將前往地區的法規和注意事項,確保不會違反任何規定。
2.為極端的天氣、自然災害和緊急狀況做好應對計畫。
3.行程要規劃,分散遊客人數。
4.以小團體活動為主
5.不用太多包裝的食品,減少垃圾量

二、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 Surfaces:在結實的地表健行或露營。
1.集中使用同一塊營地和同一條步道,即使泥濘潮濕也不要另開捷徑,讓足跡不擴大
2.減少對原始環境的衝擊,具體做法是穿著防水靴,並使用綁腿抵擋污泥、走在固定的路徑、在營地使用較輕的營地用鞋。

三、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適當處理垃圾。
1.檢視營地和休息點的垃圾包含廚餘,全數收集打包並帶下山丟棄;
2.收拾所有衛生紙和衛生用品,特別是衛生紙。
3.如果需要清洗身體或鍋碗瓢盆,請提水至遠離水源六十公尺以上的地方處理,並使用環保清潔劑。

四、Leave What You Find :請勿取走任何屬於當地的資源。
1.保留原始景觀,不接觸、破壞文化、歷史文物和建築。
2.不撿拾石頭、摘取植物或取走任何天然資源、不修建任何人工建築。

五、Minimize Campfire Impacts:將營火對環境衝擊的極小化。
營火對野地的影響是永久的,在臺灣山區完全不建議生火,而且也是法律完全禁止的行為,除非是用作緊急求救的狼煙,否則野地用火必須完全避免。

六、Respect Wildlife:尊重野生動物。
1.若是發現野生動物,請遠處觀察,不跟隨或接近打擾;
2.千萬不要餵食野生動物,嚴重影響動物健康;
3.在交配、築巢、育雛或冬季等敏感季節避開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七、Be 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尊重其它山友。
1.尊重同在山林裡的陌生夥伴,維護他們原野體驗的品質,並以禮相待。
2.休息時遠離步道,避免打擾其他山友。
3.避免使用收音機或音樂播放器,大自然的聲音已經非常美妙了。

作者:楊世泰;攝影:戴翊庭/本文內容引用改寫自時報出版《山知道》一書。

無痕山林之約
我在此鄭重承諾,每次在自然環境進行活動時,我會盡力做到

做好充分的行前規劃與準備。

2. 在結實的地表健行或露營。

3. 適當處理垃圾。

4. 不取走任何當地的資源。

5. 將營火衝擊極小化。

6. 尊重野生動物。

7. 尊重其它山友。

立約人:                      簽名

                                              中華民國10811      


★最後,根據這次旅行經驗,再想一想,你()會採取哪些行動,使無痕林7守則真正落實在我們環境中?

<觀課回饋>

學習共同體課堂學習歷程暨學習模式觀課<回饋>      觀課日期:20191101()
觀課
科目
綜和活動
單元名稱
屏東縣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
授課教師
觀課教師
胡詩怡
許佳莉

小組學生座位
 1   (請加註觀課者的位置)
(專心度低)
(不愛說話)
      (觀課者)
學生特質描述
第二組
雯:雖常玩橡皮筋,偶參與討論,整體專注力仍不錯,也都能跟上學習腳步。
臻:較臻常開口討論。
銘:與光多有討論,也曾制止雯玩橡皮筋。
光:發言及討論最多,專心度很好。
紀錄重點
自學
互學
自省學習
文本學習
夥伴學習
教師串聯引導學習






觀課紀錄
T:上次活動印象最深刻的為何?(拿各自畫的明信片全班發表討論)
雯:觀海樓。
銘:中午拿便當時,看到一群猴子(明信片上畫了結滿蘋果的蘋果樹,樹幹上寫著蘋果樹,樹下有兩隻猴子,旁邊一個兩手提便當的自己)
光:玩弄已完成的明信片,但目光隨時看著老師。
T:人的活動,森林開心嗎?臻自答:沒有。銘點頭。
閱讀文本時,雯快速看完,開始玩橡皮筋,接著勾選最後的山林之約。光翻到後面的守則及山林之約,仔細看完,才翻回前面仔細看。
T:人對營地帶來什麼影響?要全班在文本中找出並畫起來。臻、銘開始畫,銘提醒雯不要玩橡皮筋。光只畫了一些便停下。
T要求全組分享討論。
銘:第一段只是介紹,沒說(營地)發生什麼事。
雯:垃圾愈來愈多。
光、銘針對文本那一段繼續討論。雯繼續玩橡皮筋。
銘:哪裡垃圾愈來愈多?
光:上山造成垃圾愈來愈多。
銘:愈來愈多人上山。光念了一小段文本,繞著”垃圾”
T帶領全班討論發表,要求全組一起舉手,其中一人發表。雯舉手說瓶瓶罐罐,老師說全組舉手,雯要大家舉手。雯(告訴銘):說草地踐踏殆盡。銘回答老師:青翠的草地踐踏殆盡。
觀看淨山影片。全組專注觀看,光趴著看。全班討論影片時,光拿出一根冰棒棍把玩一下,目光看著老師。
老師要全班勾上次活動有做到的守則,光會問銘守則細節。關於足跡一項,T問全班,多數同學說有,銘則說:沒有(做到),有抄捷徑踐踏草皮,發言:老師,到紀錄點有踩到草皮。然後銘翻到山林之約勾選,臻提醒老師還在講前面(守則)。雯彈起橡皮筋,但仍在學習中。
最後的山林之約,銘逐一檢視勾選時,有些沒勾,光看到,說:這是(表示)以後會做到。銘就全勾。
觀課建議
可能是座位安排的關係,兩位男生坐隔壁,更容易形成討論。試著男女交錯,也許會有更多進入討論的可能。
觀課心得
整堂課全班的認真參與及討論音量的細小讓人印象深刻,師生互動多,上課節奏流暢而讓人感到舒適。
第二組全組整堂課都在學習之中,雖然雯和臻較少參與討論,但也都跟著學習活動的進行。最讓人感動的是無論是討論、提醒或糾正同學行為時,都是音量極小且態度溫和。

學習共同體課堂學習歷程暨學習模式觀課<回饋>      觀課日期:20191101()
觀課
科目
綜和活動
單元名稱
戶外活動任我行
授課者
觀課者
胡詩怡
夏可泰

小組學生座位
_  (請加註觀課者的位置)
B諺
D崧
A妤
C郁
                 (觀課者
學生特質概述
*填寫姓名後描述個別的特質
A:學習安靜
B:聰明、內斂
C:學習安靜
D:坦率、真誠
紀錄重點
自學
互學
自省學習
文本學習
夥伴學習
教師串聯引導學習






觀課紀錄
*老師說
對於老師的提問
D會主動回答
B會主動回答,而且很積極,一直舉著手直到老師教他為止。
D的回答聲音適中,簡單表達。
B的回答帶滿個人的性格,直率。老師稱讚他時,他也肯定自己,頻頻點頭。
*別組發表時,4人都認真聽。
* 整堂課的學習
D一直有思考,並適度的回答。
B從頭到尾保持學習熱情
AC兩位比較沒有舉手表達自己的學習
*閱讀文本或影片時
4位都表達出寫作學習單的熱情
*老師說再2分鐘要收起文本,B會主動提醒大家。
*讀文本不到1分鐘,B就提出問題,經老師指導後立刻回到學習。
*BD兩位拿起鉛筆畫文本上的重點。
AC兩位拿起文本看,沒有拿筆畫重點。
*老師走入組間指導並指示要畫重點後
BD拿出螢光筆加強重點
AC拿出鉛筆畫重點,最後A也拿出螢光筆畫。
*最後的守則打勾及打叉,AC很認真地遵照老師的說法全部完成。BC則指將能做到的打勾,其他空白。
*寫學習單或討論時
畫重點時,BD會針對各自畫的重點交換意見。
畫完重點後,AC的學習單比較
B習慣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讓組員知道,聽到認同處會點頭示意。
D以自己的學習單
帶領諺進行重點討論,B有指出D沒畫出的重點。
B有站起來看對面兩位女生畫的重點並說出自己的看法。
BD的討論一直進行,而B的熱烈回應讓該組成員多了許多互學機會。
*老師串聯學習時
老師提問時,成員一起舉手,有成員比較慢舉,D會小聲提示該組的答案,並告訴大家一起舉手。
*D回答老師答案後,B不知道與D說了甚麼,D一直搖頭,B的神情開始不對,後來B舉手,說要上廁所。
*老師的提問中,B抓住老師提到的"我們買的"關鍵字,並且執著這個關鍵字下的說法,雖然老師及同學有回應他,他還是堅持自己的回答,不過他沒有生氣,是笑著回答。
*能不能做到守則的規定,B說可以並手握拳頭往心臟輕敲一下的手勢,D則直率的說不行。
觀課建議
1.  1.建議導師一起進來觀課及議課。
2.  2.建議孩子的座位,同排之間能有男女錯開的坐法。思考實驗左右或是對向坐的結果。
   3.思考如何與固著性的學生進行對話。
觀課心得
1.  1.這一班很接近以學共模式來操作的課堂學習了,學生的自省學習、文本學習、夥伴學習等幾個面向都能讓觀課者能掌握並進行觀課紀錄。對於學生的回答,老師從中串聯讓知識概念在學習者之間不斷地接收與澄清,這部分是我們每位操作學共的教師們要努力學習的。
2.  2.教師串聯引導的學習需要教師不斷的精進其引導功力,尤其要有耐心的引導學生說出想法,夥伴的學習在於備課成員要一起思考如何設計讓學生之間進行互學,文本的學習在於教學現場教師要有耐心的等待及引導,尤其要進入組間觀察及指導學生學習,自省的學習在於備課時要思考如何設計好的提問讓學生深入思考。
  
學習共同體課堂學習歷程暨學習模式觀課<回饋>       觀課日期:20191101()
觀課
科目
綜和活動
單元名稱
戶外活動任我行
授課者
觀課者
胡詩怡
夏可泰

小組學生座位
_  (請加註觀課者的位置)
B絜
D豪
A庭
C鴻
 (觀課者
學生特質概述
*填寫姓名後描述個別的特質
A:安靜、會領導
B:安靜
C:有時分心,會玩
D:安靜
紀錄重點
自學
互學
自省學習
文本學習
夥伴學習
教師串聯引導學習






觀課紀錄
*老師說
一開始D嘴巴吃東西,還沒專心,老師講解時,有時分心,偶爾會趴下來。
ABC三人安靜的聽
*閱讀文本或影片時
4位都表達出寫作學習單的熱情
4位都直接拿起文本閱讀,沒有準備筆畫重點。老師提示後,AB拿筆指著文字讀但沒畫重點,最後4位以鉛筆簡單的在文本上畫重點
*等待看影片時,D拿出筆袋把玩。
*寫學習單或討論時
D拿了B的學習單參考後,兩人有了簡單的討論。
途中,D有站起來指導C
A幾乎都沒和大家討論。
*老師串聯學習時
*全組會一起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B會提醒大家要一起舉手。
*問到清出的垃圾有幾袋時,鴻表現出答題的熱情,回答3750袋。
觀課建議
3.   1.建議小組說出答案後,教師能複誦答案讓其他小組都清楚地聽到後,詢問是否認同,為什麼,從中串連各組的想法。
     2.思考如何讓參與度不高的學生能停止手邊的遊戲,專注回到學習。
觀課心得
  .  1.這一班很接近以學共模式來操作的課堂學習了,學生的自省學習、文本學習、夥伴學習等幾個面向都能讓觀課者能掌握並進行觀課紀錄。對於學生的回答,老師從中串聯讓知識概念在學習者之間不斷地接收與澄清,這部分是我們每位操作學共的教師們要努力學習的。
      2.左右的坐位,孩子好像比較能建立互學關係,坐在對面的孩子要如何建立起互學的關係,這部分日後可提出來思考改進。
     3.當天授課者的心情很不錯,展現出老師有信心的教學熱情,事後觀課者的思考是,如果授課者能平緩個人的情緒,以一種平淡但又讓人感覺快樂有自信的方式帶著學著學習,那又會呈現出怎樣的一種課堂風景呢!! 想這樣的畫面就讓人莞爾。

 紅字代表授課者原先的設計,因應當天實際狀況,觀課者幫忙改過來或添加紀錄。



   戶外活動任我行-觀課紀錄與心得 
授課者:胡詩怡  觀課者:蔡瑋芳(可以的話,以基地班提供的回饋單來寫喔!)

  觀課記錄:
 課程一開始,老師先讓大家回憶上次的戶外教育活動,請同學用分享手繪明信片的方式述說自己的遊歷。這一組的回答:有一隻猴子走過去;則說:有看到板根;也回答:觀海樓裡面有那一棵樹的照片。對於當天的情景感覺都還很有印象。接著老師請同學們對於當天的戶外活動給分,這組的同學全部都給了十分的高度評價。

分享完戶外教學活動後,老師發下了一篇文章,請大家一起閱讀,並請大家畫出內容中的重點,這時老師來的身邊念起文章,協助芸可以理解文章的內容,其他三位同學都專心地在看文章,並且畫出重點。重點畫完之後,先開始講文章中她所標註的內容,也問了老師「殆」的意思。當老師問:哪一組要先發表時,大家似乎還沒完成討論。老師說:可以先思考一下,人進去帶來甚麼影響。安便回答老師:人進去帶來垃圾。老師請同學回答,第一組率先舉手回應,接著這一組也講出:「原本青翠的….」,有仔細聆聽老師及同學的敘述。
 下一個部分老師讓學生觀看關於淨山的影片,看完後老師提問:去山上怎麼產生垃圾的? 其他組的學生回應:山上有人在賣東西。
 看完影片並結束提問後,老師請同學看無痕山林七大守則,並請同學們回顧上一次戶外教學有沒有做到。老師將守則內容逐一念出並請大家確認是否做到,念到步道的那一點時,靚說:可是我們有踩到步道。對於活動過程的行為,能夠對照守則的內容並且表現出反省思考。
最後老師請大家再次回顧,並且期許下次有機會到山林中時,能夠更落實垃圾減量和珍惜環境,一起守護美麗的山林。

心得:
謝謝詩怡讓我們有這一次觀課的機會,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進入詩怡的課堂感覺老師講話非常有精神,雖然在組合屋中教室空間不大,但看得出有用心地營造出學習的環境,學生也準備好進入課堂的樣態。課程進行時學生也幾乎都能夠進入情境當中,同學彼此討論分享,也能回應老師的提問。整堂課大家是投入學習的,彼此氣氛也很融洽,而這堂課不僅是與戶外教學做搭配,讓學生學習反思並願意為環境付出,除了在認知部分的學習外,也能培養對自然的情感和提升人文素質,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程活動。



孟傑主任的回饋:(孟傑主任非基地班成員,採用的觀課方式是屏東縣教育處的模式)
1.這堂觀課,讓我看老師,也看到一些學生的學習
2.授課者能關注學生學習,走入組間了解個別學生的學習狀況。
3.授課只能複誦學生的回答,對於不明確的回應能給予正確的回饋。
(尊重學共課堂觀課的特質,放下權威,走入學共一起學習)
(很開心有不同背景的老師加入觀課,由於他們所接受的是傳統教專的模式,所以觀課時主要是觀察老師的教學,而非學共支持系統的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不過有機會這樣激盪學習,應該會有不同的火花來促進彼此的認識呢!

<授課者心得>   胡詩怡
這次觀課,從共備開始,就得到基地班夥伴許多寶貴建議,像是針對無痕山林七守則的議題,使用文章、影片建立情境脈絡,再配合戶外教學的實際經驗,讓學生[有感]學習,不再流於教條宣導;而基地班夥伴佳莉老師,更是熱情提供相關影片連結及下載方法,協助我擴增課程資源,讓我有線索能夠找尋適合學生的影片,更顯基地班教師間教學互助情誼,讓人感動。

這次觀課教學,其實跟平時自己在班上的模式相距不遠,有文本、自學、互學,最後再由老師去串聯學生的想法,進行統整,最後引導到學習主軸。可能因為自己在追尋讓學生更有效學習的方式,所以在教學活動進行上,其實採取的方式有點像大雜燴,會融入之前所看到各家方法,而且又因目前翻轉教育在人數較多的班級,幾乎都是進行小組學習,搭配不同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探索、分析、講說,但串聯引導部分比較屬於學習共同體特色。所以實際教學上,自然會呈現與學習共同體有所相似與出入的部分。另外,由於自己的上課風格,一向帶有戲劇性誇張效果,教師聲量部分會比較無法呈現學習共同體安靜風景,反倒是學生討論在有人觀課的當下,意外呈現學習共同體的風格,在這一點上,包含分組座位的部分,都是課堂還可以調整的地方。


最後,很感謝大家對學生學習狀況的觀察,讓我能更清楚掌握每一小組目前的學習特質,因為小組成員組成每一學期才變換一次,小組學習風格習慣,對學生學習影響很大,在了解各組學習特質後,其實教師就能在學生小組的各項學習上提供更好的協助。雖然,我們基地班的成員是跨領域與學習階段的異質組成,但是由此所展現不同思考向度的討論與回應,常自己對自己教學有更多更深入思考,再次謝謝基地班的每一位夥伴,有你們一同在教學精進的路上前行,真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