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6日 星期二

109.10.05 環境學共社群 泰安國小基地班 麟洛國中觀議課

2020.10.05 環境學共社群 泰安國小基地班 麟洛國中觀議課
觀課地點:屏東縣麟洛國中7-1教室
觀課內容:七年級校定課程 /尋根探源
觀課教師:夏可泰老師、利天龍老師、陳美秀老師、楊方惠老師、蘇毓琇研究生
授課老師:宋莉瑛老師

經過兩次精彩的備課,在加上線上的意見交換及建議後,已經有兩年學共教學經驗的莉瑛已經蓄勢待發,準備一展身手了,這次的教學對象是體育班,是否有特別的衝撞性可期呢?很有趣。










<教案設計>

屏東縣教師會基地班-環教學習共同體素養導向教案設計單

教學科目

校訂課程-尋根探源

教學單元

原源不絕

授課日期

109.10.5

授課時間

14:10-15:05

授課教師

宋莉瑛

實施班級

7-2

觀課教師

夏可泰、利天龍、陳美秀

設計理念

核心素養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J-A2 具備理解情境全貌,並做獨立思考與分析的知能,運用適當的策略處理解決生活及生命議題。

J-B2 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媒體以增進學習的素養,並察覺、思辨人與科技、資訊、媒體的互動關係。

-J-A2 覺察人類生活 相關議題,進而 分析判斷及反 思,並嘗試改善 或解決問題。

-J-A3 主動學習與探 究人類生活相 關議題,善用資 源並規劃相對 應的行動方案 及創新突破的 可能性。

1a--2

說明重要地理現象分

布特性的成因。

1b--1

應用社會領域內容知

識解析生活經驗或社

會現象。

1b--2

解析自然環境與人文

景觀的相互關係。

歸納自然與人文環境

互動的結果。

2c--3

欣賞並願意維護自然

與人文之美。

3b--3

使用文字、照片、圖

表、數據、地圖、年表、

言語等多種方式,呈

現並解釋探究結果。

3d--2

提出保存文化資產、

改善環境或維護社會

正義等可能方案。

Ab--1

地形與海岸的分類。

Ab--2

臺灣主要地形的分布與特色。

Ab--4

問題探究:土地利用或地形災害與環境倫理。

配合 AaAbAc 的學習內容,觀察學校附近自然環境的特色。

Db--3

問題探究:利用地圖觀察或標定某地表現象的

發生地點,討論其空間分布型態與成因。

Ga--2

地圖的解讀與批判。

Ha--2

家鄉特定空間議題。

Ja--1

水資源的豐缺和人類活動有何關係?

Ja--5

水資源和海洋資源如何永續利用?

核心概念

單元目標

能說出湧泉的定義

了解沖積扇地形的形成與湧泉的關係

學會地圖的判讀

能淺談泉水與生活的應用

學生從文本的閱讀中,能正確的判讀文本對湧泉的介紹,或從別人的報告中,修正自己的理解。

學生發展自己的觀點,並從分享中,懂得欣賞及尊重別人的想法。

文本分析

情境脈絡

1.  湧泉的定義

2.  各地湧泉有何共同特徵

3.  湧泉能作何生活上的應用?

學生分析

先備知識學習困難

迷思概念

為何會有湧泉?

湧泉與沖積扇的關聯?

湧泉的出現為何在扇端而非扇央?

授課內容

討論議題

學生學習課題(架構、節次)

教師學習課題(含學習評量)

引起動機

1.寫下你()所看到校園中的水源現象從何來?並給予一個「名稱」來形容(3分鐘)

2.小組討論(2分鐘)

3.小組分享(5分鐘)

發展活動

文本閱讀

4.  從文本中找出屏東幾個湧泉共同特徵(5分鐘)

5.  各組交流整理並報告(5分鐘)

地圖判讀

6.  在教師發下的屏東平原地形圖中找到所提到的幾個湧泉位置(5分鐘)

7.  教師發下屏東沖積扇古地圖,比對湧泉點位置在哪?請各組討論是在扇子的何處?(5分鐘)

8.  教師說明為何出現在扇端?(5分鐘)

綜合活動

9.  當個永續校園規畫師,分組討論校園內2處湧泉區可作何規劃設計並發表?(10分鐘)

引起學生對於土壤自動冒水自然現象的興趣,透過個人的分析及小組的分享來對關鍵字有更深的認識及理解。

 

 

學生從文本的閱讀中,能正確的判讀文本對湧泉的介紹,或從別人的報告中,修正自己的理解。

 

學會地圖的判讀

能淺談泉水與生活的應用

 

 

 

能觀察生活地理環境並能提出有效的改善方案


<授課前說課>

說課內容:校定課程”尋根探源—原源不絕”
出席教師:夏可泰老師、凃淳益老師、陳美秀老師、利天龍老師、楊方惠老師
大家好,環教學共基地班這學期授課老師由麟洛國中宋莉瑛老師擔任,授課內容為校定課程”尋根探源—原源不絕”。
基地班的五位成員分別在109.9.8及9.22進行了兩場的備課,並且決定於10.5日當天下午第2、3節進行觀議課。此次觀議課的成員除了4位基地班的成員之外,還邀請了學校的方惠老師一起加入。
基於觀議課的倫理,這裡準備說課的內容提供給沒有一起備課的成員了解,以協助這些成員及早進入觀議課的注意事項。
一、本堂授課內容及觀課重點如9.22日備課的教案討論,請各位參考。
二、本堂採取小組學習。
三、進入本堂觀課的老師請做好檢疫工作,消毒及戴口罩。
四、進入以學習共同體為主的公開觀課中,請配合的注意事項有
1.請老師依分配從頭到尾觀察一組學生,不要游走各組。
       ◎內觀教師分配:
     同學A、B、C、D:利天龍老師
     同學E、F、G:陳美秀老師
     同學H、I、J:凃淳益老師
     同學K、L、M:楊方惠老師      
     ◎攝影、全觀:夏可泰老師、蘇毓秀研究生
2.請關注學生學習而不是教師教學。
3.請注意學生的優點,盡量不提學生的缺點。
4.請當一個旁觀者,不要涉入學生學習。
5.除了內觀教師外,其他觀課教師請在外圍觀課,避免太多人聚集在學生身邊干擾學習。
6.若要照相,請勿使用閃光燈,並關靜音。
7.手機請關機或設定震動,以免干擾上課,謝謝您的合作!
109.09.22備課後教案內容
引起動機
1.寫下你(妳)所看到校園中的水源現象從何來?並給予一個「名稱」來形容(3分鐘) 
2.小組討論(2分鐘)
3.小組分享(5分鐘)
發展活動
文本閱讀
4.從文本中找出屏東幾個湧泉共同特徵(5分鐘)
5.各組交流整理並報告(5分鐘)
地圖判讀
6.在教師發下的屏東平原地形圖中找到所提到的幾個湧泉位置(5分鐘)
7.教師發下屏東沖積扇古地圖,比對湧泉點位置在哪?請各組討論是在扇子的何處?(5分鐘)
8.教師說明為何出現在扇端?(5分鐘)
綜合活動
9.當個永續校園規畫師,分組討論校園內2處湧泉區可作何規劃設計並發表?(10分鐘)

<觀課回饋>

觀完莉瑛老師的課堂後,回家我打開電腦,看著課例研究的筆記,心中反覆思索著,

教學者在這堂課裡,他想讓學生學甚麼?他訂定了哪些教學目標?
他想教學生甚麼?他決定了哪些學習內容?
他想讓學生經歷甚麼樣的學習經驗?他是如何安排教學環節?
他想讓學生如何學習?他是如何設計學習活動?
最後思索,他為何要設計這樣的教學,其價值?提取可以轉化的學科教學知識是甚麼?
所以課例研究可以聚焦在
學甚麼,如何學,教甚麼,如何教,為何要這樣學,這樣教...

所以拿起這堂課的教案,我試著分析這節課的四大面向

#教學目標:學生學甚麼

1.何謂湧泉

2.何謂沖積扇 

3.湧泉與沖積扇的關係 

4.湧泉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內容:老師教甚麼

1.    對於既有經驗的描述

2.    對於新概念的認識

3.    對於兩種以上概念的關聯統整與比較

4.    對於學習到的概念運用及發想

#教學環節:老師如何教

1.引起動機

喚醒現有經驗,引導學生與現象對話,透過小組討論為此現象取名。

2.發展活動:文本閱讀

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找出描述此現象的特徵,成因等,然後發現此現象為<湧泉>的名稱。

3.發展活動:地圖判讀

以剪報展示沖積扇正面及剖面圖,讓學生認識扇頂、扇央及扇端的概念。再來指導學生利用網格及疊圖的方式,以絕對位置的觀念找出屏東的幾處湧泉,並引導學生發現湧泉發生的位置與沖積扇的扇端的關聯性。

4.綜合活動

讓孩子自由的發想湧泉的應用,並寫在學習單上。

#教學活動:學生如何學<學習單>

1.    師生共學,從老師的提問中與師生對話分享

2.    個人自學與互學,閱讀文本中從個人的學習到學生間的互學來分享學習內容

3.    個人自學與互學到共學,教師引導的自我學習到小組的互學到全班的共學

4.    共學到自學,全班的創意分享到個人回家作業的學習。

 整理成表格如下

面向

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1

何謂湧泉

 

 

對於既有經驗的描述

引起動機

喚醒現有經驗,引導學生與現象對話,透過小組討論為此現象取名。

從老師的提問中與師生對話分享

 

2

何謂沖積扇

對於新概念的認識

 

發展活動:文本閱讀

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找出描述此現象的特徵,成因等,然後發現此現象為<湧泉>的名稱。

閱讀文本中從個人的學習到學生間的互學來分享學習內容

3

湧泉與沖積扇的關係 

 

對於兩種以上概念的關聯統整與比較

 

發展活動:地圖判讀

以剪報展示沖積扇正面及剖面圖,讓學生認識扇頂、扇央及扇端的概念。再來指導學生利用網格及疊圖的方式,以絕對位置的觀念找出屏東的幾處湧泉,並引導學生發現湧泉發生的位置與沖積扇的扇端的關聯性。

教師引導的自我學習到小組的互學到全班的共學

 

4

湧泉在生活中的應用

對於學習到的概念運用及發想

綜合活動

讓孩子自由的發想湧泉的應用。

全班的創意分享到個人回家作業的學習。


個人理解有限,有許多思考上的侷限,需要大家提供意見修正

我這堂課主要工作是全觀,觀課後的心得如下
每一次的教學,讓學生有與文本對話、與夥伴對話的時間,老師做到串連的學習。大師又說:我們都說太多話了。學習共同體的精神簡單講就是寧靜的革命。這一堂課,心有戚戚。(節錄109.10.05利天龍老師觀莉瑛老師課後的心得)

接著就是大家的觀課回饋囉!不過大家聚焦的可是各組學生的學習喔!這部分的風景是學共最強調的,好期待呢!

<觀課回饋>


觀課

科目

校訂課程

尋根探源

單元名稱

原源不絕

授課教師

觀課教師

宋莉瑛

利天龍


小組學生座位

第 2  組  (請加註觀課者的位置)

AO鈞

BO勝

O

✦觀課者

學生特質描述

*填寫姓名後描述個別的特質

A-專注於學習單的書寫,較少互動

B-專注,樂於參與討論

C-專注,課程參與度高,積極回答問題,活潑


紀錄重點

自學

互學

自省學習

文本學習

夥伴學習

教師串聯引導學習







觀課紀錄

*老師說明時


1.C回應:麟洛人,舉手並點頭。

2.老師問何謂湧泉?C回應說溢出地表的是湧泉。老師帶看文本,請其念出文字,C念了一段文字。


3.老師統整湧泉的特徵時,B和C都能大聲地回應:溫度。


4.疊圖時,只有C有疊。

*閱讀文本或影片時

1.談到校園中的水源影片時,C回答說是山泉水。

2.閱讀文本時,C看了有趣的地方,拉了A、B三人一起看,再各自安靜的閱讀。

3.C大聲的說出湧泉,老師聽到之後請其看文本找重點,並問說和學校的有沒有一樣?B說,我們是最晚的(一組,其他組都找到了)

4.C聽到老師說可畫重點,就用老師發下的藍色蠟筆在文本上不同的段落畫了四句。

5.B拿著礦泉水瓶、轉著筆(分心)

6.老師的PPT呈現出湧泉相關的照片時,B興奮地向老師確認那是湧泉的游泳池吧!

*寫學習單或討論時

1.發表時,三人互相推諉,最後C說:我寫!B趴桌。C說高屏溪,加上爽朗的笑聲。B說:盆地是不是?C說山泉水。此時討論不多,由C主導。

2.B說:湧春泉就好了,但是C卻寫出屏東湧泉。A、B之間的互動稱不上討論,C發現自己不會寫泉字。

3.寫學習單時,B-->C。C問老師第二題是否寫三個。A細看文本後,寫了答案,很專注,寫完之後去看C的答案。

4.老師介入,C說已找出兩個特徵,還差一個。B說:溫度!趁機拿了C的學習單抄寫,並和C一起核對答案。

5.繪圖的學習單:A沒看地圖就寫了學習單。B、C有看網格地圖。A寫完自己的學習單之後看了C的,也跟上進度了。他再問了C的,並抄寫了(C,3)。令人驚訝的是,A後來居上,在地圖上指導B、C找到(C,3)的位置。

6.B向老師核對答案(D,4)(E,5)

7.C說拿去當過濾喝的水,又說:給非洲人喝。A說游泳池。C說養原生種植物、種植稻米,積極地沉浸在學習之中。

8.C疊完地圖之後,問說:你們要不要看?C就把地圖拿給B。A沒看,繼續寫著自己的學習單。

*老師串聯學習時

1.第一組分享時,C說山上來瀑布,B說水溝,老師引導看影片,否定其答案。第二組分享,認為是從土壤中來的;第三組說是地下水,此時C和B聊天哈啦!第四組說,是水源要發洩。

2.老師邀請時,C大聲地說出並把湧泉二字寫在紙上。第二組說出第一神泉時,C大聲地笑出來,跟著說:麟洛神泉、屏東湧泉、湧春泉。本來是C推著要B分享,B不願意,C就自己說了。

3.第三組同學說出天天馬行空的想法,A冷冷地說了一聲:幼稚!

3.B拿了學習單在電風扇前吹動,並說:會飄ㄟ(分心)當老師詢問文本內容和學校有沒有一樣時,本組的三人均沒有回應。

4.C說水往低處流,以便回應老師有關湧泉的水如何來的問題。

觀課建議

1.經過確認,A座位的學生和名單不符,是承均。

2.麥克風效果不好。

3.PPt上藍底配上紅字,學生在閱讀上稍顯吃力。

觀課心得

1.超乎想像的體育班,上課非常地專注投入,幾乎所有學生都能夠進入學習的情境之中。

2.老師也能夠進行組間的串連,依照備課時的規劃流程,推展課程,令人印象深刻。

3.全觀的可泰大師縱橫全場,能夠在議課時掌握個別學生的學習曲線,使人驚訝。


學習共同體課堂學習歷程暨學習模式觀課<回饋>            觀課日期:109/10/05

觀課

科目

校定課程

尋根探源

單元名稱

原源不絕

授課教師

觀課教師

宋莉瑛 老師

蘇毓琇 研究生

 

小組學生座位

 3  (黑板)

 

 GO民

HO澐

學生特質描述

-上課會回應老師問題,會跟著老師的指示進行閱讀。

-容易分心。

紀錄重點

自學

互學

自省學習

文本學習

夥伴學習

教師串聯引導學習







觀課紀錄

*老師說

Ø G看了手邊的學習單與地圖;H四處張忘。

Ø G舉手,搖頭表示沒看過泉水自己從地底冒出來。

Ø G聽從老師的指示提筆寫下自己的答案。H拿著筆描學習單的框框。

Ø G、H低頭寫下對水源現象的命名。

Ø 老師在討論湧泉的定義時,H開始分心看自己的指甲。老師行間巡視到第三組時詢問G有沒有找到湧泉的定義,G回答沒有。

Ø G、H前後翻找學習單上湧泉特徵的答案。

Ø H將地圖拿在手上,G很快找到第一個點相對位置。G、H個自在地圖上找到第二個點。第三個點找麟洛國中,G、H各自完成。

Ø H先拿起描圖紙疊圖之後,描圖紙才給G。

Ø 討論湧泉位置時,G抬頭看向投影片;H開使分心。

Ø 校園內兩處湧泉該怎麼利用,G:生態池;H:滑水道。

*閱讀文本或影片時

Ø   H玩著手上的筆,易分心、抓癢搔頭。

Ø   G專注閱讀

Ø   H一開始沒有進入文本的感覺,後來有漸漸進入狀況,低頭認真閱讀。

Ø   G回答湧泉的特徵:源源不絕的水從地底下冒出來、冒出的時候會有氣泡、溫度大約在二十幾度上下。

Ø   G進行疊圖後仔細觀察,H起立貼近G的桌子想看疊圖之後的樣子。

*寫學習單或討論時

Ø   G和H起先沒有太多互動。H趴著沒有和G討論。

Ø   文本閱讀部分G、H仍沒有太多討論。

Ø   給予水源現象一個名詞的時候,H對G說天馬行空。但老師第一次叫第三組回答時G說還沒想到,每組一輪之後,H主動叫老師說他們想到了,但老師先請第一組發表。輪到第三組G沒說話,H指著G說:「他說天馬行空」。

Ø   G先閱讀後唸出他的想法給H聽。

Ø   H聆聽其他組發表時,將手撐在桌上、頭靠著手臂。

Ø   G找到相對位置之後將自己的地圖拿給H看。第三個點的時候G問H找到了嗎?G會注意H有沒有找到點。

Ø   老師引導沖積扇的形狀像扇子時,H說:「沒有啊」G於是指出沖積扇的位置給H看。

*老師串聯學習時

Ø   教師串聯學習時:

Ø   主題原源不絕,原代表平原的原,屏東平原的水源不絕。有麟洛人嗎?在你們家附近有沒有看到跟學校一樣自己冒出來的現象嗎?

Ø   學習單背面有文章。請對水源現象進行解釋,給予一個名詞。為什麼叫天馬行空?G想了一下回答:「因為看了湧泉現象覺得很療癒,有天馬行空的感覺。」

Ø   給予水源現象定義「湧泉」。

Ø   從文本當中找到三個冒出來的地下水的特徵。

Ø   老師引導沖積扇的形狀像扇子。

觀課建議

1.       建議分組討論時,可以提醒學生分工,例如:一人紀錄、另一人發表,這樣可以讓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

2.       看到有準備小白板,原先應該是預計要讓學生寫在小白版後發表,可惜沒能如原先規劃呈現,若能照原先計劃感覺效果一定更好。

觀課心得

1.       G生能跟隨老師的步驟並於課堂回應老師問題;H生起先對於課堂較沒有參與,後來開始操作之後明顯有不同於課堂前半段的反應。操作型的活動還是比較能吸引學生目光,引起學生的反應。

2.       分組教學H生在G生的關心下,即使在課堂上容易分心,仍可以完成學習任務。

3.       這堂課的內容首要目標是認識湧泉,再來是知道湧泉與沖積扇的關係,到最後的校園內兩處湧泉的規劃與應用;看似只有三大目標,但每個目標又可以有很多子題,例如:湧泉的特色、湧泉出現的原因、沖積扇的形成、湧泉位於沖積扇哪裡⋯⋯,一節課的時間這樣的課堂內容有深有淺真的很豐富,覺得莉瑛老師時間掌握得很好,十分佩服。

4.       如同可泰說的,我們這組的學習曲線由緩到陡,前半段也許是學生還有點害羞,後半帶入操作,學生的互動也較多了。

 


學習共同體課堂學習歷程暨學習模式觀課<回饋>            觀課日期:1091005

觀課

科目

校訂課程-尋根探源

單元名稱

原源不絕

授課教師

觀課教師

宋莉瑛

陳美秀

 

小組學生座位

 2組  (黑板)

 D文O

EO

FO

     陳美秀老師

學生特質描述

行為描述:

D:會專注聽,有時自摸頭。

E:常甩筆,會回答T的問題。

F:較安靜。

各組發表時,較不踴躍,需T引導或指定。

紀錄重點

自學

互學

自省學習

文本學習

夥伴學習

教師串聯引導學習







觀課紀錄

*老師說

老師介紹主題時DEF有聽講,但E一直在甩筆。

老師問有麟洛人嗎?E馬上舉手,DF有轉頭觀望其他人,全班共有4人舉手。

老師問你們四人知道住家附近有自己冒出來的水源嗎?E回答沒有。老師問知道學校有嗎?EF點頭

2930秒進入第三個主題,在地圖上找出四個點,找出第一個點,看網格座標,先找C2這個點往下1公分點出玉泉村螢火蟲保護區,用色筆點出,接著,第二點是屏東市水源間,指的是水永非常充沛的,找出C3D馬上說找到了,並指給E看。接著,第三點是麟洛國中,在C3省道1跟國道3的交會處,T問是絕對位置,還是相對位置,DF回答是相對位置,E說是絕對位置,T問是絕對位置的請舉手,只有E,而其他學生都是相對位置,最後答案是絕對位置。T請學生畫出第三點,結果E畫錯了,T有糾正。

3545

T說將描圖紙跟地圖上的笑臉做疊圖,發現標的點在甚麼位置上,DEF一邊做,一邊交談,E也一邊甩筆,T問第二組是甚麼帶,D回答是彩帶,T說是沖積扇,扇子長怎樣?D回答是半圓,T說像扇子開出去,受到河流的沖積所形成,所以叫做沖積扇,T問在沖積扇的哪一邊?T問是位在扇頂、扇央、扇端,湧泉的位置仔哪裡?D回答在扇端。

3915T問愈重的會沉積下來,還是愈輕的沉積下來。D答輕的,E甩筆,E回答愈重啦!

T再問哪個會帶到下游,輕的,還是重的?DE都回答輕的。

4245T說最後一個任務,當一個小小規劃師,我們校園這兩處湧泉,可以怎麼規劃它?共同討論,寫出你們的結論,DE開始對話,F較安靜,後來ET說養魚養魚,T問海有沒有其它答案,C答養原生種,T問甚麼原生種,C答水生植物,E突然冒出櫻花鉤紋鮭。

*閱讀文本或影片時

T說學習單的背面有一段文章,有三個地方出現的跟我們學校的水源現象有沒有很相似。DEF有跟著翻看文章,當T說有沒有相似時,F馬上回答沒有(不知是否已看過文章,還是隨意說沒有)T聽到馬上說沒有嗎?從地底下冒出來了,並請學生從文本去找,有三段剛好有三個人可以分配,找找看有甚麼名稱可以定義。

TD互動,E在甩筆,TE要哪一段?E回答,T說好山泉水給你,最難的給F,中間這段給D,老師走到其他組,E繼續甩筆,並跟FD說笑互動,沒有很認真在看。

T巡視跟其他組互動後走回了第二組,問S看完了沒,D回答說還沒,T指導說看懂了可以畫重點。

T走到第一組,DEF低頭在看文章,T走了一圈後,跟S說,可以想一個名詞來對這個地方,做一個名詞的解釋,第一組回答說湧泉,T說這樣就課本一樣了,換第二組D說第一神泉,第三組沒回答,第四組說發洩湧泉,這時E又在甩筆,D用右手掌摸著右腦(已有數次)

T說三個人討論完之後,就給一個名稱定義,T問為什麼想到神泉,要給D回答,D有點躲開,而E說一直冒出來,T回說很妙很神奇。

T說為什麼冒出來就是我們下一個題目喔!TS從文本中找出三個特徵,冒出來的地下水有甚麼特徵? T冒出來這個現象我們稱為湧泉,第二組回答從地底下冒出來的,第一組回答溢出地表的,T說只要溢出地表的就稱為湧泉,T問在文本的哪裡?在第二段,T提示在五溝湧泉的第二段,請各位一起找一下,並請第一組把它唸出來,T提示在第五行,並請C把它唸出來,C念完之後,T問,他(C)覺得這段是湧泉的定義對不對,T指著D說對不對,D說是,T走到第四組,有S說湧泉的定義是從地底下源源不絕的水從地底冒出來,T說這個現象可以用在我們學校的水源現象嗎?S說不可以,有S說可以,T說那我們學校算不算,S說算,T說這是我們找到湧泉的定義。

現在請你們找出湧泉的三個特徵,寫在白紙上,ET寫出甚麼?T答寫出三個特徵,DEF低頭在寫,TE寫在哪裡?E回答說F寫了D寫了T說他們兩個都寫一樣阿,T走到第二組,DEF繼續低著頭在寫,偶而說一下話,T問都寫好的舉手第二組D舉手,T請第四組先發表

*寫學習單或討論時

DEF各自低頭似乎要寫,老師指導E不用先寫,因為還沒討論出結論。三人繼續低頭要寫學習單,EF有互相說了一兩句。

老師行間走動說:想一下校園中的水源現象從哪裡來?D說校園中的水,老師說對校園中的水從何來,DE開始討論F低頭。

行間巡視各組指導時,EF會小聲說話,F會不自覺甩筆,老師走到EF處要他們先不寫,要他們先下個定義,寫在紙的後面

八分二十秒

T開始詢問各組是否已準備好了,各組皆表示,好了。

842

第一組在發表時,D一直在寫字,偶而抬頭跟E互動,又開始寫字;而EF相互小聲說話,偶而三個也會小聲互動。T在回應第一組指著白板時,DEF會看著布幕,D摸頭,F會點頭回應

換二第組報告:D說太小聲,T複述地下水太滿,從土裡跑出來,並肯定有點點概念,並覺得這組可行性比較高。

和第三組分享時,DE有小聲說話

2646

輪到第二組發表三個特徵,DEF互推對方發表,最後TD發表三個特徵1都很冰2很清澈3鳥、水生植物 T說那這樣可以用生物多樣性來形容嗎?我們贊成D的觀點。

*老師串聯學習時

老師請學生討論描述一下校園水源現象水從哪裡來?DEF各自低頭似乎要寫,老師指導E不用先寫,因為還沒討論出結論。

2組發表:地下水太滿---從土裡跑出來,老師反覆陳述此句,並說這組比較有概念可行性比較高。

2740

最後T綜合四組的特徵歸納出

1從地底下冒出來2水是比較冰涼的3溫度維持在30度以下,可稱為冷泉。並提到學校冷泉觀察三個禮拜,也是在26度,並舉例在台東湧泉游泳池,長年測溫大約在24度,如果在冬天,水溫24度游泳,是不會冷的,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游泳,這就是湧泉的一個功能,再提到第三組有提到冒泡泡,也是湧泉的一種現象,

4443

T綜合說:有人要養魚,有人要種草,有沒有其它答案,S1說種稻,S2說灌溉,S3缺水的時候。

觀課建議

         1若能持續操作此教學模式,教與學會更成熟,達到學習共同體的精神。

         2 可以給學生多一點時間思考,而不用太快提醒。

觀課心得

         1教師整個教學流程很順暢,語音清楚,教學引導與提問,能帶動學生學習與思考。

         2學生學習情形良好,對老師的引導與提問,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專心聆聽,各組也能回應。

         3第二組學生進行夥伴學習似乎較弱,若能熱烈討論、勇於發表,學習成效定能提升。

         4教師常行間各組走動,兼顧到每一組的學習狀況,並隨時給予回饋。


學習共同體課堂學習歷程暨學習模式觀課<回饋>            觀課日期:109.10.5

觀課

科目

校定課程

尋根探源

單元名稱

原源不絕

授課教師

觀課教師

宋莉瑛

楊方惠

 

小組學生座位

 3  (黑板)

 JO

KO

LO

     楊方惠老師

學生特質描述

*填寫姓名後描述個別的特質

J- 安靜並願意配合學習

K- 學習障礙,勇於學習表現

L-反應快,知識背景足夠

紀錄重點

自學

互學

自省學習

文本學習

夥伴學習

教師串聯引導學習







觀課紀錄

*老師說

J-仔細聆聽

K-仔細聆聽並回答老師的提問

L-邊聽邊玩弄手上的筆

*閱讀文本或影片時

J-安靜並仔細地閱讀

K-略不專心但段段續續的閱讀和聊天

L-玩弄手邊的筆並搶著要發表文本內容

*寫學習單或討論時

J-跟著K而有接續的學習動作

K-主動找尋問題答案並寫下

L-不專心、不時玩弄手上的筆

*老師串聯學習時

J-配合老師的指導並完成學習單內容

K-回應老師的提問並完成學習單

L-主動願意分享該組所找出的答案

觀課建議

1.   1.教師善用媒體教材進行教學,主題的設計與校園相關,切合日常生活環境,非常可以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2.學生分組的成員中,皆有安排到高低學習成效的搭配,操作起來有問有答,展現出來的學習表現佳

 

3.分組合作的學習,師生間的互動良好,學生勇於回答,小組間的成員也互助分工良好,分別產出有效的答案及學習單

觀課心得

1.   大致上來說,一整節的主題式教學中,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成效都十分良好,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教學演繹。


<授課者反思>

課程名稱

校訂課程-尋根探源

授課教師

宋莉瑛

授課日期

109.10.19

授課班級

七年2

授課想法

讓學生認識湧泉,了解沖積扇形成與湧泉的關係,學會地圖的判讀並淺談泉水與生活的應用。從文本閱讀中,判讀文本對湧泉的介紹,或從別人的報告中,修正自己的理解,學生發展自己的觀點,並從分享中,懂得欣賞及尊重別人的想法。

觀課紀錄及授課回應

 

建議 

回應及心得

觀課建議

1.經過確認,A座位的學生和名單不符,是承均。

2.麥克風效果不好。

3.PPT上藍底配上紅字,學生在閱讀上稍顯吃力。

PPT及麥克風教學設備及技術的問題,確實會影響授課學習,未來會再做調整及克服相關問題。

2.一開始選定體育班確實是新的教學挑戰,這一班每周只有一節的尋根彈性課程,且指授課8周的時間,對學生的狀況了解還不夠深入,但此班對於這門課程的學習態度尚可嘉許。

3.感謝所有共備的夥伴對這門主題課程提供教學方式與策略,讓我在教學更能充分掌握方法,順利操作。

觀課心得

1.超乎想像的體育班,上課非常地專注投入,幾乎所有學生都能夠進入學習的情境之中。

2.老師也能夠進行組間的串連,依照備課時的規劃流程,推展課程,令人印象深刻。

3.全觀的可泰大師縱橫全場,能夠在議課時掌握個別學生的學習曲線,使人驚訝。

觀課建議

1.若能持續操作此教學模式,教與學會更成熟,達到學習共同體的精神。

2.可以給學生多一點時間思考,而不用太快提醒。

1.教書這麼多年似乎還做不到「寧靜式的學習」--等待,現階段我要學習的確實是給學生多一點「思考時間」

2.美秀老師觀察的此組確實夥伴學習較他組低,E生很明顯地只想等答案,較無法去思考並回答問題,未來仍需特別觀察及改變學習態度。

3.等待時間遊走課間,能深入了解每組間的學習情形並適時給予意見提點。

觀課心得

1.教師整個教學流程很順暢,語音清楚,教學引導與提問,能帶動學生學習與思考。

2.學生學習情形良好,對老師的引導與提問,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專心聆聽,各組也能回應。

3.第二組學生進行夥伴學習似乎較弱,若能熱烈討論、勇於發表,學習成效定能提升。

4.教師常行間各組走動,兼顧到每一組的學習狀況,並隨時給予回饋

觀課建議

1.建議分組討論時,可以提醒學生分工,例如:一人紀錄、另一人發表,這樣可以讓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

2.看到有準備小白板,原先應該是預計要讓學生寫在小白版後發表,可惜沒能如原先規劃呈現,若能照原先計劃感覺效果一定更好。

1.組間學習操作是應該要先說明規矩,如發表紀錄的輪替,因為時間操作的設限忽略這點,謝謝毓秀的建議

2.原先準備的小白板是回答問題時要填寫,只因我忘了拿筆,改請學生寫在空白紙面上,這是教學前準備不周全。

3.該日有多被學生因為腸胃炎請假,該組只剩下2位學生,還好有G同學的帶領,H依然可以跟上學習及操作。

4.事前的共備及教學演練,這次的觀課操作確實順暢許多

觀課心得

1.G生能跟隨老師的步驟並於課堂回應老師問題;H生起先對於課堂較沒有參與,後來開始操作之後明顯有不同於課堂前半段的反應。操作型的活動還是比較能吸引學生目光,引起學生的反應。

2.分組教學H生在G生的關心下,即使在課堂上容易分心,仍可以完成學習任務。

3.這堂課的內容首要目標是認識湧泉,再來是知道湧泉與沖積扇的關係,到最後的校園內兩處湧泉的規劃與應用;看似只有三大目標,但每個目標又可以有很多子題,例如:湧泉的特色、湧泉出現的原因、沖積扇的形成、湧泉位於沖積扇哪裡⋯⋯,一節課的時間這樣的課堂內容有深有淺真的很豐富,覺得莉瑛老師時間掌握得很好,十分佩服。

4.如同可泰說的,我們這組的學習曲線由緩到陡,前半段也許是學生還有點害羞,後半帶入操作,學生的互動也較多了。

觀課建議

1.教師善用媒體教材進行教學,主題的設計與校園相關,切合日常生活環境,非常可以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2.學生分組的成員中,皆有安排到高低學習成效的搭配,操作起來有問有答,展現出來的學習表現佳

3.分組合作的學習,師生間的互動良好,學生勇於回答,小組間的成員也互助分工良好,分別產出有效的答案及學習單。

1.適時運用資訊媒材的教學,對學習者來說更容易接受到所要表達的圖像,操作上用步驟的方式來說明,更能表達所要傳達的學習目標

2.分組合作學習最大的優勢就是學習者可以隨時互相提點,腦力激盪,但缺點就是會擔憂聊天。

3.謝謝校內的方惠老師共同參與這次的觀課活動,能給予高度的評價。

觀課心得

大致上來說,一整節的主題式教學中,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成效都十分良好,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教學演繹。

 

全觀攝影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nrjK3pCRv_Qf0JLJmQloD0ztrAK94SaG?usp=sharing

小組攝影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ye4oyyt3qKkZXv8cDc63ljq3cyBK93O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