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學習共同體的懂與不懂

孩子總是不懂裝懂?真正好的老師,上著上著老師就不見了

作為老師,我們每天最努力要做的,是讓學生彼此之間成為互學共學的伙伴,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授課對象。學生如果不互為學習夥伴,有再好的想法他都不會想跟同桌、跟好朋友分享,只會想舉手告訴老師,老師就只有累死。可是,正是我們塑造了這種文化,讓小孩誤認為,他的想法要得到老師認可才有存在的價值。

一、台灣的小孩為什麼都不善聽,日本的小孩為什麼那麼善聽?

那麼,什麼才是「學習共同體」下的聽和說呢?

第一次去日本教室參觀學習時,我聽得很吃力,因為學生說話很小聲,老師說話很小聲;學生講話不舉手,前一個講完之後,第二個學生會接替這個話題,回應前一個小孩的觀點。話題不停輪轉,那是真正的對話。我非常震驚,借鏡自照,照見我自己課堂上的學生發言狀態:

■第一,他必須舉手。

■第二,他必須經過我的允許跟指名。

■第三,他必須站起來。

但這些還不是最緊要的。最緊要的是,我們當時問了一個很沒禮貌的問題:台灣的小孩為什麼都不善聽,日本的小孩為什麼那麼善聽?

陪伴我們的日本老師佐藤學回答說:如果每位老師每天在課堂都跟學生示範如何聽,再小的聲音老師都願意聽,說得再斷斷續續的話也耐心公平地聽,這樣我們的小孩每天就在看如何聽,久了他就會聽。

他的意思是:老師自己不是一名好的示範者,卻還在怪小孩不會聽。是的,孩子是我們教出來的,最沒有資格批評小孩沒能力的就是老師,因為他們的不足正是我們專業成長的空間。

推薦閱讀:怎樣的相處讓人自在?好人緣兩招與轉移話題的關鍵詞

二、好的課堂,上著上著老師就不見了…

什麼叫聽?佐藤學老師說:聽是建立學習關係。

我們追問:那差生怎麼教?佐藤學老師回答說:那你就聽他會到哪裡。

在日本我曾聽過一節三年級的數學課:兩位數乘以一位數。先出兩道題:第一題是71×8,第二題是56×8,請用豎式把答案算出來。日本老師一開始完全讓學生自己去算,大部分學生都算錯了,一個班大概只有六到八個人算對。

這是佐藤學老師一直強調的:課堂應該有三成的時間去挑戰學習,即不教簡單的內容,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去伸展跳躍。

課上到一半時,有個小女孩突然站起來說:我可不可以發言?

大家回答她:好,請講。

她說:我用了平常的算法,可是算到中間就出問題。

同學問她:你出了什麼問題?

她走到台上算給全班看,每算一步停下來跟全班核對一下:6×8是48對不對?

這時候老師不見了,其他同學自己會回應她:對!

你看,當老師沒有強勢地發揮主導作用時,學生可以充分互學,話題可以進行,彼此可以互相解難。老師越強大,學生就越不盡他學習的職責。

小女孩繼續說:6×8=48,所以我在個位上寫下8,但剩下的40,我不知道寫在哪裡?於是全班好多學生很開心地附和說:我也不會、我也不會!

這就是讓人安心的課堂,而我們的課堂呢?小孩花很多力氣把不懂憋在心裡,不懂裝懂。其實,小孩的不懂一定要說出來,這樣才會發現好多人跟他一樣不懂,這樣他就會很安心地去弄懂。

三、在孩子很明顯地表達出需要幫助前,我們最好先按兵不動

會聽,敢說,還要能等。

我們的老師往往是不耐等待的,學生稍微一慢就覺得冷場。你心裡的假想:最好是前面的人剛說完,後面能夠馬上接上,等三五秒都覺得漫長。你想不到的是,那三秒、五秒的等待其實非常值得,即便是幾十秒也很值得。

在日本的一節社會課上,一名女生點了同一個小組的男孩發言,男孩雖然是主動舉的手,但其實並沒有把握,所以站起來大約三十秒鐘沒說話。但你看其他組員有爭著要發言的嗎?有悄悄告訴他答案的嗎?沒有。

佐藤學老師說,這叫「無所事事的體貼」。因為每個人內心其實都想成為自立的人,在他很明顯地表達出需要幫助前,你最好先按兵不動。所以,我們習慣在學困生旁邊放優等生的做法也是不對的。我們要教的是讓有學習困難的小孩有問題敢問,提問是他的生命責任,他要學會自己去解決問題。

三十秒後,男孩開始說話了,整個課堂的小孩都在側耳傾聽。你說這樣的時間投資值不值得?後來我自己上課,經常這樣要求小孩:只要有人說話,你們就不可以舉手,認真聽對方在說什麼。

四、不要打斷他,那已經是他這輩子想得最好的時候了!

我在大陸上課很緊張,因為只要發言的小孩說得比較慢,只要他說得支支吾吾、斷斷續續,馬上就有十幾個學生爭著舉手。這時候,如果老師沒有專業自主又喜歡熱鬧的場面,他就真的會去點其他舉手的孩子,還會對原來發言的孩子說一句:下次想好了再說。

告訴你,那已經是他這輩子想得最好的時候了。他正在努力搜尋、組織、關聯你的話題跟他的思緒的關係,他試圖將零碎的思維片斷組織成語言來跟大家溝通。但你卻因為沒有專業直覺而點了別的同學,而且別的同學回答得又快又好。於是,這個小孩就只能得到一個很差的自我印象,儘管老師和同學完全沒有惡意,但事實上他會越來越不愛講話。

這就是課堂文化的敏感性。老師帶著溫暖的心去聽、去等,這些敏感性就會出現。

五、真正的教學要通過學生來相互支持

在日本的濱之鄉小學,作為參觀者,我們被要求一點:不要看老師的教,只看學生的學。佐藤學老師讓我們特別看的,不是課堂的亮點,而是課堂的「卡點」:為什麼學習不能放鬆,學習在哪裡沒有發生,哪些小孩子沒有在學習……

他所追求的,不是一個好老師,一個好課堂,而是看到學生,聽到學生,想到學生。老師要關注的,不是孩子的理解,而是他的不理解。只有這樣,才能貼近孩子的想法。

推薦閱讀:孩子考不好,其實比你更難受更需要鼓勵

濱之鄉小學的辦學理念是:「我和你一起成長,一起學習,就會有更多的人一起成長,一起學習。」課堂上,我牽你的手,你牽我的手,每一個人都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大家一起成長,這比其他學校的辦學理念要具體得多。你完全覺得他在講人話,對小孩說小孩能聽得懂的話。

再來看一句話:「懂的時候,要能夠有讓自己懂的力量,要聆聽對方的輕聲細語,並與自己的想法結合。」對照我自己的課堂,我發現,學生比較在意聽站在前面這個老師的話,而不太在意聽隔壁同學在說什麼,所以上學的第一件事要建立同伴之間相互學習的關係。

而想到我們自己班級的班訓,我覺得很慚愧。「要嘛成為說謝謝的人,要嘛成為被說謝謝的人」「所有我能做到的事情,不僅要做到,還要比其他人做得更好」…對照日本的小學課堂教育,他們一直在教小孩心裡有別人,我們是在教小孩要卓越,要勝過別人。

第二件事,要能探知未知的世界,不是將已知的事告訴孩子們。每天要想想我們到底在教什麼,有多少東西是小孩通過搜索引擎就能找得到。

第三件事,在不孤獨的前提下成為自立人。每個人在教室不孤獨、不孤立,每個人有困難的時候都能安心地跟別人說,這個我不會呀,誰來幫我?一道數學題你講了八遍,班上還是會有人舉手,老師,我還是聽不懂。如果是那樣,就是一個安心的課堂。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問自己,我的班級教學的基礎是什麼。日本標語很少,但是有一條給我震撼很大:「只透過老師的力量來教學是不夠的,要透過學生來相互支持。」

最後,我想以這個來結尾

你教訓的這些學生,其實他的存在,也很有價值。碰見這樣的小孩,我們永遠只能假設我還不夠懂他,我還沒有找到理解他的路徑,他本身沒有好壞。

我之前是教體育的,那一節體育課,教室裡跑來一隻老鼠,全班嚇得奔跑的奔跑,打架的打架。只有一個小孩把那隻老鼠打死了。

當時我好感激那個小孩。可是,在這一天之前,有十幾次上課我並沒有好好看過這個小孩:功課很差,不善發言。可是在這節課上,我竟然感受到了他存在的價值。我憑什麼當老師?我們只是沒有遇到這樣的機會,我們總是用學科知識、學習的角度、聽話的角度來判斷,來感受,來回饋。

所有這些,我只是想讓大家知道,每個小孩都不一樣,只有我們謙卑,才會找到方法。

執行編輯:Hovis 


https://mamaclub.com/learn/%E5%AD%A9%E5%AD%90%E7%B8%BD%E6%98%AF%E4%B8%8D%E6%87%82%E8%A3%9D%E6%87%82%EF%BC%9F%E7%9C%9F%E6%AD%A3%E5%A5%BD%E7%9A%84%E8%80%81%E5%B8%AB%EF%BC%8C%E4%B8%8A%E8%91%97%E4%B8%8A%E8%91%97%E8%80%81%E5%B8%AB/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7518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1156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1158

https://schoollee.pixnet.net/blog/post/460012563-%E8%AA%B2%E5%A0%82%E4%B8%8A%E8%81%BD%E6%87%82%E4%BA%86%EF%BC%8C%E8%80%83%E8%A9%A6%E5%8D%BB%E4%B8%8D%E6%9C%83%21


學生最常說:老師,上課我都懂,為何回家就不會了?

這時我都會用關愛的眼神,搭配上溫柔的口氣回答說:

孩子,因為你已經中了飯糰的毒了~

以往授課過程,皆由老師說出答案,課堂上只有一種解法,而學生大多依循著老師的思考邏輯,套入老師的解題步驟,解題過程大家通通都一樣,儼然形成一個個制式的飯糰,失去了自我的思考,成為填鴨式教學的產物。在這之中,或許有幾個計算過程不一樣的學生,即便邏輯正確,卻會因為與大家不一樣而覺得自己的答案是錯誤的。

為了擺脫這樣學習氣氛,我在課堂中減少了講授的題目數量,且在示範公式的使用方法之後,讓學生練習類似題型,由各組代表上台發表其解題過程,並請台下學生尋找邏輯錯誤之處。若是遇到解題邏輯與大家不同,但觀念卻是正確的學生,我甚至會大力讚賞這類不同的解題方式,給勇於提出不同想法學生正向鼓勵。經由示範、練習、發表與檢視四步驟,學生可以有四次的練習,過程中也可以看到多種的解題方法,激盪出師生更多的想法。

在討論選擇題目時,則是由小組合力完成,共同找出除了正確選項以外的錯誤矛盾之處,再搭配回家功課減少的方式,讓學生較能落實每一題目的練習,大幅度提升自主回家複習當天課業的學習意願。

現在的我已經轉變為「飯糰引導者」,引導每個飯糰成長,伴他們走過學習的路。


課堂的前面與最後五分鐘
文/史美瑤
  美國麻州大學安姆斯特校區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

老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就是每周上課三、四個小時,一學期上課十幾周。如何妥善運用上課的時間幫助學生學習,需要老師細心的設計與安排。我們常聽老師抱怨學生上課會遲到,或是來了但未預先準備好當天要上課的內容;老師上課問問題都沒有人回答,整堂課好像都是老師個人的獨白。

抓住學生注意力 引導學生專注學習

事實上,多數學生是看老師如何設計、安排他們的學習環境,他們只是順著老師的方向在那環境中或學習、或做自己的事,甚至甚麼事也不做。老師在教室裡不單單是知識的傳輸者,而應該是一個引導者,因此,從上課的第一分鐘開始,老師就應想辦法將學生的注意力與心思引導到課堂上,專注在要學習的課業上。

一般學生進入教室時,可能還在看手機、回想今早與室友的爭執,或是思考等會兒下課後要去哪吃午(晚)餐等事,但許多老師習慣在上課的頭幾分鐘點名,或是發還上次缺席學生的作業,或者回答個別學生與當天課業無關的問題;例如期末報告該寫甚麼、下次考試是甚麼時候、作業何時繳交等。如果老師每一堂課都以這種方式開場,學生自然不會覺得有準時進入教室的必要,長期下來,老師也浪費了許多與全班學生一起共有的寶貴時間。

事實上,教學與一般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一樣,當我們想要別人聽我們說話時,首先就得抓住對方的注意力,再想辦法維持住別人的興趣。因此,上課開始的前五分鐘很重要,老師應該:(1)立刻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心思轉到這堂課要討論的內容;(2)幫學生把今天的課程與上次的課程做連接;(3)設定當日課程目標。

 ▲學生需要建構屬於自己的新知識,而不是只記得「老師的知識」。(王錦河/攝)

課堂前五分鐘的教學活動

根據上述三個前提,以下介紹幾個老師在課堂一開始前五分鐘中可以做的活動:

1.問題導向

老師可以寫一個問題在黑板上,當學生一進教室時,立刻讓他們開始做。這個問題可以是從上次上課的內容延伸或是推演出來的題目,讓學生去解答,兩、三分鐘後,再由老師帶領全班討論可能的答案,也解說學生還不清楚的地方,讓學生在一進教室時,就把注意力轉入這堂課的內容,也準備好進入當天新的單元。

老師也可蒐集一些與課業有關,在生活中可以運用的測驗題目,或是研究所的題目(如果老師教的是大學部的課),將這些題目寫在黑板上或放在投影片上,讓學生一起討論、解答,然後再由討論中帶入當天所要上課的內容。總之,讓學生一跨入教室就立刻進入學習狀況。

2.時事評論員

老師可以放一段(約2分鐘以內)新聞影片或是平面媒體的報導,且是與上課內容相關的議題。例如,若授課對象是教育系的學生,老師可以針對近年大學招生不足的現象,讓學生根據所學過的教育資源管理原則加以分析及解釋「教育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這兩個觀念的關係,甚麼是可以讓全體社會獲得最大效益的方案。這種題目沒有標準答案,但能讓學生將所學與生活中的社會現象做連接,也讓學習的新知識立刻得以活用在現實生活中。

老師可以將全班分成兩組,每一方持正反不同的意見。每次上課時皆以這個為開場,即便學生的引據可能是錯的,或是了解尚不透徹,但這種練習可以訓練學生有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追隨者。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先分享他們的主張,再補充說明或是增加其他內容,學生下次評論時就會更周延,更有憑有據。

3.觀念圖像表

課堂一開始,就讓學生從上次上課的內容中,列出三個(或數個)他們學到的最重要關鍵觀念,以及附屬觀念(以文字敘述);然後讓他們用關係線表(圖像)勾勒出這些觀念之間的關聯性與從屬性。老師可以讓每個學生先用兩分鐘畫出觀念圖像表(Concept mapping),然後和鄰座分享,找出共同點與差異處,全班再一起討論。事後老師也可以收回學生繪製的觀念圖,作為他們出席的一個考評。

4.觀念整合

把當日要講的幾個主要主題放在投影片上,讓學生挑選其中哪一個或哪幾個與上次的內容最有相連性,讓他們解釋彼此之間的關係。然後讓學生從中選擇希望這堂課能深入討論的部分,老師即可針對學生挑選出來的題目,開始講授討論。

5.即席寫作

以上活動都可以讓學生拿出紙筆寫下他們的答案,收回來後除可作為老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的回饋,亦可當成學生出席的依據。藉此,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個別回答問題,並透過書寫事先整理思緒,然後再以口語表達,協助他們深化了解學過的知識。透過這種讓思緒經過書寫整理後再開口敘述的訓練,對於比較害羞或不善口語表達的學生而言,比較容易表達清楚,也可增加他們的信心。

最後五分鐘的教學活動

不僅上課開始的前五分鐘很重要,課堂結束前的最後五分鐘,對於學生持續學習也是一樣的關鍵。以下介紹幾個簡單易用的方法,讓下課前的最後五分鐘也能達到強化學生學習成效,並且培養學生時時自我評量學習成效的習慣。

1.一分鐘反思(minute paper)

老師可以在最後幾分鐘,請學生拿出一張紙或一張索引卡(index card),請他們回答:(1)我今天在這堂課學到的三個觀念(或者最重要的三個新知);(2)今天學的哪一個觀念我仍有疑問或不清楚的地方;(3)今天討論的哪一個部分我特別感興趣,希望老師能介紹一些其他相關的參考資訊。寫好後交給老師,作為教師對這堂課教學的即時回饋,也可作為下堂課的準備。

如果學生有筆電或是智慧型手機,老師也可將這幾個問題放在課程網站上,讓學生當場回答,從中看到彼此的回饋。下一堂課開始時,老師可以選擇幾個代表性的問題投影在螢幕上,一方面回答學生的困惑,也再加強上一堂課的主要觀念,然後再連接到當天要討論的課題。

讓學生在課堂最後幾分鐘回答這些問題,有助於他們省思當天學習的內容,學生也不會在離開教室後,既不記得也說不清楚剛剛上課到底學了甚麼,或是接下來還有甚麼可以討論的課題。

2.終點聯結

如同上課開始的前五分鐘,老師給學生機會,把教過與學過的知識與他們的生活做連接,下課前的五分鐘,老師也可以做類似的活動。老師可以告訴學生,若他們能在實際生活中,舉出五個與當天所學的知識或資訊相關的例子,他們就可以下課了。例如「市場行銷學」的課,當天討論的是商品包裝理論與運用,老師可以在下課前五分鐘,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使用的產品中(古今中外皆可),依據當天所學的包裝理論與行銷策略,舉出五個最傑出的包裝手法,以及他們認定的理由。老師可以將學生的選擇寫在黑板上,或是讓學生放在課程網站上,讓討論在課後還可以持續。

3.測驗準備

許多學生不知如何準備考試,則下課前的五分鐘也是一個機會,讓學生練習自己的學習成效。老師不妨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二到三人,用一張索引卡,請每一組在正面就今日上課所講的內容,寫出一至兩個他們認為老師考試時應該會考的題目(例如一個選擇題、一個簡答題),反面則寫出正確答案。若有時間,老師可以當場讓小組交換作答,或是收回後,下次上課一開始就隨機選擇幾個題目讓學生來回答。若是好的題目,老師更可以告訴學生他們寫的題目(稍作文飾後)會在正式測驗裡出現。

學生一開始可能只會寫一些簡單的問題(單純測試記憶、背誦),但老師可以藉此和學生一起討論隱含在觀念裡更深一層的意涵與推演:甚麼是「好」考題?甚麼是測不出真正實力的問題?如此也可稀釋學生常有「考試要考甚麼?」、「我該如何準備考試?」的焦慮,並讓學生有參與感。

讓學生建構屬於自己的新知識

課堂中的前五分鐘是把學生注意力與精神集中的契機,讓學生立刻將思維與課程內容連接;相對地,課堂最後的五分鐘則是一個階段性學習的句點。因此,課堂裡的前、後五分鐘都具有「承先啟後」的功用,都需要老師精心的安排。但這不一定要靠老師聲嘶力竭地去「告訴」、「提醒」學生們上一堂課老師教了甚麼、這一堂課(或下堂課)老師要教甚麼。這種以「老師教學為中心」的模式,只會更強化學生不想去(不會)思考的被動學習習性

真正的深化學習,是學生能時時反省自己學習的成效:「我是不是真的懂了?」、「我哪裡還不清楚?」、「我能不能運用我所學到的知識?」不經過這種「內化」過程(亦即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最終也只記得老師教給他們「老師的知識」。學生需要機會了解、體會、連結、整理、運用,建構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新知識。每堂課前面與最後五分鐘的學習活動,就是幫助學生掌握自己學習的最好機會。

https://medium.com/@Chuck158207/%E5%A6%82%E4%BD%95%E5%9C%A8%E8%AA%B2%E5%A0%82%E4%B8%8A%E6%8F%90%E5%95%8F-%E5%B8%B6%E8%A8%8E%E8%AB%96-715955630c83


如何在課堂上提問、帶討論

Image for post

最近有很多機會,跟人討論到「在課堂上提問」這件事。首先當然是教師營,老師們普遍知道「提問」、「討論」是好的教學方式,但是又很害怕操作起來會很失控或很沉默。其次是我去聽了一批中學生、大學生的讀書心得簡報,發現他們都會慣性地在自己的簡報中加入對聽眾的提問,實際操作起來也確實就跟老師們擔心的一樣 — — 很失控或很沉默。

在課堂上要怎麼操作「提問」,怎麼「帶討論」?

其實這真的非常難。即便我念師培時,我遇到的幾位教會我最多的恩師,都是「問題教學法」的頂尖好手,我至今仍然覺得遠及不上他們(我當時的教材教法觀念主要來自張元、唐遠華兩位老師)。我在外面培訓講師的時候,也常常會希望學員先掌握講述的內容、組織的方式、結構性的表達和說明能力,不要一開始就想著要提問。

但如果真的非提問不可,倒還是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小技巧。

比如像底下這個例子:

師:「朱宥勳,你覺得可以從哪裡看出來,蘇東坡呈現了我們所說的『淡泊的心志』?」

生:「呃,那個,我覺得沒有耶,他好像一直很在意,沒有很淡泊啊。」

師:「真的嗎?你沒有看到第三段的……」

這是隨便舉例的,內容對不對請先不要計較。我們先集中看一下這三行,這段對話出了什麼問題?

在我的理解裡,至少就有幾個細節可以改進:

(1)發問時,要先問問題,再點名回答。

這聽起來超瑣碎,但影響很大。請你想像自己正在面對整個班級,你如果選擇「先點名回答、再問問題」,會發生什麼事?首先,你點了朱宥勳的名字,所以其他同學馬上就知道「這題跟我無關了」,他們接下來就不會認真聽題目了。這是一個很重大的損失,如果你是先問問題,全班不知道你要點誰,腦袋多少要跟著轉一下(即使只有半秒),你這一題才能稍微帶著學生思考;反之,就只有朱同學一人在緊張。

再來,朱同學的體驗也會很差。因為你先點名字,除非朱同學程度不錯、胸有成竹,不然中後段的學生很容易在點名那瞬間陷入緊張狀態。這時候你再問問題,很可能他的表現就會失常,你對他學習狀況的判斷就會失準。如果後續的回應又沒做好,萬一打擊了他的信心,他往後就會更加害怕參與討論。大部分台灣的孩子,都是被這種挫折感弄到不敢上課發言的。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先問問題,然後稍微停頓一下(一到兩秒,看你們師生習慣的節奏),環視全班。在這個停頓、環視的動作裡,你可以用眼神確認大家有沒有跟上,哪些人躍躍欲試、哪些人又正在躲避你的眼光。這時候,你就可以自由選擇要測試哪一種學生 — — 比如選擇平常少發言、但顯然對這題有感覺的人。而不管你選擇誰,在這個停頓間,只要你對班上的掌控力還ok,大多數人都會跟著你的思路稍微動一下腦。

(2)學生回答之後,第一動作是摘要、複述答案。

在範例中的老師,他漏掉了一個重要的動作,就是「摘要、複述學生的答案」。

這動作很簡單,但一定要做,而且好處多多。首先,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音量、口音的差異,座位安排也會讓他背對部份的同學,全班同學不一定能聽清楚。所以一定要由老師來摘要、複述答案,確保全班現在在同一軌道上討論事情。(同樣的,停頓、環視仍然是很好用的控制技巧)而這其實很考驗老師的臨場反應,所以老師一定要非常認真聽學生的回答,最好在腦中即時判讀學生的狀態。

除了物理上的原因,還要能力上的原因。有些時候, 學生可能表達能力不夠好,講得太含糊或太混亂。這時候,其他同學一樣無法跟上討論。老師簡單摘要、重述,可以幫助學生把他的理路再順一次,甚至可以當下跟學生確定:「你是這個意思嗎?」這時候請注意學生的眼神,如果他有點遲疑閃爍,才說「是」,請不要相信他XD。他應該還有話想說,只是不敢講或怕麻煩。你可以衡量課堂的狀況,決定是繼續確認下去,還是下課之後再找機會跟他聊。

最後一個「摘要、複述」的理由,就有點奸詐了:我們可以透過簡單的語言操作,來控制討論的方向。老師們常常擔心討論會太發散,學生天馬行空亂想。避免的方法之一,就是透過這個步驟重新定向討論。比如學生講了A、B、C三個點,真正與我們有關的只有B,我們就可以誇獎一下B這個想法,然後趁勢把討論帶往這條路上。

(3)給答案之前,把球傳給其他同學。

範例中的老師,很快地給出了自己的判斷,把討論帶往下一個階段。如果是一對一討論,這樣做也許還可以(但仍有改進空間,見(4))。但比較可惜的是,這樣參與者就僅限於朱同學了。

所以如果時間允許,我們通常會再做一個「傳球」的動作。在「摘要、重述」之後,轉問全班同學:「朱同學說OOXX,你們覺得呢?」要是有同學回答,我們就把球接下來,再一次「摘要、重述、傳球」,然後再一次,再一次,直到再也沒有新答案為止。在這過程中,我們會累積越來越多的選項和可能性,所以老師最好在黑板上稍微記一下關鍵字,以免你等一下回應時漏了誰。記上黑板之後,也可以方便「我們來民意調查一下」之類的後續操作。

當然,這個過程可能很短。萬一你傳球之後沒人接,不用擔心,你只要收穫全班「稍微動腦的那半秒」,就不算虧了。

(4)給意見之前,先找一個優點來稱讚。(而且最好是我們想延續討論的方向)

範例中的老師,一上來就明確表達了他對學生的質疑。這如果在信任度很高的班級中,也許還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信任度不高,學生的玻璃心大概就碎了,此後他就會覺得「反正你又沒要聽我說,我幹嘛講」。

所以在回應之前,通常會先挑他說法中的一個點來稱讚。請記得,「延續他發言的動機」比「立刻讓他知道答案」重要,因為如果他往後不發言,你就根本沒機會知道他學到哪裡。所以就算只是微小的正確也值得稱讚,就算講的東西很胡扯,你也可以稱讚他的勇氣。先摸過頭之後,接下來你要講解什麼,他也比較容易聽進去。

重新整理一下,所以我覺得一個基本的發問流程是:

1.先問問題

2.停頓、環視

3.點名

4.學生回答之後,摘要、重述

5.「傳球」給其他學生

6.若有人回答,重複4–5

7.先稱讚,再回應

除此之外,我覺得有幾個很好用的句型,可以適用於提問時的各種場合。

比如當學生講出的答案有點值得商榷之處,你可以回:「我覺得這個想法很不錯,不過你有沒有注意到…….」

如果學生給出了天馬行空的答案,你可以回:「我從沒想過還有這個角度耶!那你能不能說明OOO…….」

如果學生講得很含糊,你可以回:「我覺得XX點很不錯,你可以多說一點嗎?」

你會發現,上面的句型本身都蘊含了「控制討論方向」的機制。

另外,有件最重要的事情是,如果學生問倒了你,請千萬不要吝於認輸。認輸對學生來說,永遠都是加分,自矜身分反而會失去信任。所以如果他一時講出你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又不太能接受的答案時,你可以回:「聽起來很合理 / 你的質疑很有道理,我有點不確定,我回去查一下再來跟你討論。」

教學現場永遠都有明天,人類也不可能永遠不出錯。不必逼自己當場「解決」學生的問題,而是回頭確認更多資料再來談,這也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知識風範。

最後,可以稍微提醒的是,我們要修正自己對「提問」這個動作「應該達成什麼效果」的想像。

許多老師們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總是希望一個提問下去,學生就會熱烈而不脫軌地討論,然後整個教室就能更深入某一門知識。但是,這種狀況其實並不常見。因為學生回不回答問題,往往是有很複雜的因素在運作:亂答的學生,其實可能是想測試你的底線;沉默的學生,可能是不信任你、可能是不信任同學、也可能純粹是心情不好;踴躍作答的學生,可能也只是在揣測你想聽什麼,而不見得有自己思考。

所以,比起表面上的「討論是否熱烈」,我自己更在乎的是「學生有沒有跟上我」。

對我而言,就算沒有得到任何回應,也可以是有效果的「提問」。前面說過很多次,每當我們問問題,然後跟學生眼神接觸時,你很快就會知道有多少人跟著你的思路走。如果有夠多的人跟上了,就算他們沒開口,這次的提問也沒有白費,因為重點是他的腦袋,而不是他的嘴巴。而如果有多人沒什麼反應,那我們至少也獲得了「這問法不行,勾不到他們」的資訊 — — 發現了問題,才知道要往哪個方向改變戰術。

當然啦,如果可以像打乒乓球一樣,跟全班學生有來有回地對答,絕對是身為老師所能體驗的,最過癮的事情之一。只要試過一次,你就會欲罷不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