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懂與不懂之間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5l42z3k.html

人與人之間「心」的距離是「懂與不懂」

我們能安然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因為我們繼承發揚了先人的人性理念,那就是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自從有了我們人類,大自然逐漸賦予了我們意識辨識,這個世界才充滿了活力。我們人類的博大之處,除了是行為探究者自然密碼,更是思維藝術的描繪者和創造者。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行為藝術完美的結合體就是「愛」,這種愛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道德標準與行為規範,這種規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人與人之間的理解!

雖然我們每個人因環境和處境的不同,思維的辨識能力不同,甚至在個性上有很大的區別,但有一個恆定共性就是都是血肉之軀,都會生老病死,都有喜怒哀樂,都有睜眼看世界解讀世界的權利,這些共性也就構成了我們人性的基礎,那就是社會關係,它的存在讓我們人類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成為必然,溝通和理解正是我們行為藝術核心,也是人與人之間彼此關切釋放善意擁抱「愛」的開端。

人與人之間能令人激動的、讓人鼓舞的、讓人擁有超凡能力的並非是物質的賦予,而恰恰是特別美好的情感以及大「愛」的鼓勵,而其中的內源動力卻是人與人之間存在一個「懂」字,最懂自己的人也能賦予自己更大的創造力和源動力,它是心的呼喚,更是心的吶喊。稱為知己也好,金蘭也罷,彼此將心比心,感同身受,鼓勵彼此去善待他人,善待生活,善待自然的一切恩賜,一個「懂」字才真正會讓身處在社會關係的我們明白人生,明白生活,明白愛情,理解他人,了解自己,知道冷暖,分清善惡。「懂」字更讓我們每個人去感恩,去懺悔,去改過,去寬恕,去創新,「懂」字是真善美的化身,是行為藝術標本,是道德規範的本真。

我們給自己約定的並要遵守的道德規範,正是我們人與人之間彼此理解、彼此溝通、彼此懂得的行為藝術而繪製的美麗畫卷,她激發我們每個人要身體力行,彼此包容,共同作為,它具有讓我們每個人對行為擔當的構築堅實壁壘,能讓每個人的個性通達為通適的人性,喚醒我們自然密碼賦予我們每個人善良的種子,從而照亮我們的靈魂,書寫我們的青春,放釋我們的生命......!

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內心的「懂與不懂」才是距離的密碼!


時間管理 - 懂與不懂之間是人生巨大的鴻溝

 Bryan前兩天在 有錢有閒靠投資 這篇文章中,提到時間若管理良好可以有更多時間的概念。 我得說,那還真是千真萬確的。 像我雖然有一些旁人看似奇怪的個人管理方法。 但這些事情有效而且對我的人生一直以來都有著很正面的價值。

像我剛剛就在試著列了一下九月到十月底,這兩個月之間我做了哪些事情。

我算了算發現這段時間以來,我還真做了不少事情。 撇開日常必須的常規工作以外,我規劃了進階排程課程的的Case設計,設計了專案管理啟蒙課程。 而更特別的部分,在於這段時間我還忙著準備結婚。 做了婚宴的規劃、拍了婚紗、選了戒指、製作MV、規劃場控與Rundown、選酒、及其他相關的安排與佈置。

而動畫案這邊,我則談定了兩份發包合約,把部分動畫片的工作發給承包商。 還跟一位美國的Producer在討論明年新案子的規格、架構、時程、人力需求、還有預算規劃。 此外,也制定好了我2011年度所負責兩個部門的人力及設備的預算書。

上面這些是工作方面的進展。

工作以外,我這段時間在部落格上共貼出了約9篇文章,平均一周寫1篇文章。 還參加了兩場演講,所以有準備演講的內容與投影片。 喔,對了。 我其實還有在監督兩個軟體工具的系統開發,一個是3D動畫製作階段所需要的管理工具,另一個則是接下來課程中要用做多人連線的平台。

現在講起來輕描淡寫,但其實每樣工作都需要很多的思考與安排。 每件事情的執行過程都不簡單,也都有很多繁瑣的細節要去處理。 但我還是能盡量濃縮在這兩個月中完全搞定。 婚禮沒出包、預算書沒出包、課程沒出包、軟體開發在控制內、兩場演講也沒問題。

所以,看到這裡,你們或許會覺得,我一定每天工作到深夜囉?

但其實也沒有。 我幾乎每天是在早上十點前後到公司,晚上七點到八點左右離開公司。 三餐大多正常吃飯,每天也盡量都睡足八小時。

再嚇大家一下好了(笑)。 這段時間內我其實還看完了四本書。 村上春樹的IQ84 Book3,本田直之的時間槓桿術,張愛玲的半生緣,以及已經寫了書評並貼在部落格上的那本「動機」。 另外還參加了一場品酒會,抽空看了一片DVD電影:型男飛行日記。 Lost第六季十月底買來,至今也全看完了。 喔,幾乎忘了。 我其實這兩月還全破了兩個Game。 (笑)


或許終於有人會覺得驚嚇了。 會好奇怎麼有人能在兩個月內又籌備婚宴、又同時做完這麼多事情、而且工作與休閒兼顧?

我時間有比別人多嗎?

這當然不可能。

每個人都一天只有24小時。 唯一差異在於,有人有效的利用時間;有些人、則只是被動的讓時間或是事件來推動自己。

我在幾天前寫到「所以..真的是我太不同了嗎?」一文後,我就有事沒事時會跟周圍認識的人詢問:「你會刻意安排與規劃你的人生嗎?」 而透過這訪談,我慢慢的意識到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原來我理所當然的以為大家都會做的個人規劃管理,其實並非人人都如此。 而另一件事情就比較殘酷了:「一個人若有一個好的規劃方法,其實可以讓自己的人生輕鬆不少。」

尤其在看了Bryan的新文章後,我自己更有個啟發。 我周圍親近的朋友,還真的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管理術,而且這群人還確實都混的不差。 或許不是頂級有錢人、甚至不一定十分聰明,但最少沒人是月光族、收入還可以、有個還過得去的工作、每個月都會看幾本書、每年會去哪裡看看走走、工作生活與家庭生活都能適度的平衡。 所以我這新啟發是 : 「或許大家人生的管理方法都不太一樣,但同年紀間較有成就的,通常都是掌握了一些特別管理技巧的人。」

但同樣的,我也發現有些人卻似乎完全不會也不在意這類東西。 有可能是從來沒想過,也有可能是沒人教過。 以至於雖然同樣擁有24小時,但完成事情的成果較少,反而整天抱怨時間不夠。 雖然他們也有夢想、但卻因為時間安排的緣故,要不是不敢追尋自我夢想;要嘛,就是雖然嘗試追尋,但卻無法有所成。 以至於生活改變似乎永遠都可望不可及。


我自己想了幾天,覺得這或許真得怪我們的學校教育。 我們的學校,實在太注重技能與死知識的記誦,而較少花時間培養學生「日後人生所需的真正知識與態度」。 比方說學校從來不教大家時間管理、系統思考、資料整理、金錢管理、投資理財、人際關係、個人規劃等事宜。

但有意思的是,這些東西其實才是一個人在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後,能多快適應並突出的關鍵技能。 至於馬關條約發生在西元幾年、如何微分、或是氧的化學式是甚麼,這些老實說跟日常人生根本一點關係都沒有。 甚至說的極端點,大部分這類東西Google都能簡單的找到。 哪天真有需要時,只要會操作搜尋引擎,你可以快速找出來馬關條約簽在西元幾年、或是一大堆這類資料。 但是時間管理、個人理財、或是資料整理這類事情,對於沒學過的人,立刻在出社會後就硬是會輸人一大截。

這恐怕也是為何很多年輕人會覺得社會跟學校差異很大、或出了社會後會感覺到無助與徬徨的原因。 因為這些要在社會上「真正出人頭地的技能」,過去根本沒人教啊。

寫到這也讓我恍然大悟。 為何我在畢業後,從來不懷念學校。 有些我認識的人會覺得社會很辛苦,學生時期很快樂,甚至還有人千方百計的想留在學校中。 但我從來沒這種感覺過。 這恐怕也是因為學校教育從來不讓我覺得對自己有幫助。 大多只是填鴨與背誦,又得follow一些沒效率的做法(課表或是步調)來出席、上課、或是考試,所以我在學校一直覺得很痛苦。 但在我離開學校後,反而我感受到更多的自由。 我可以自由安排我的時間,我可以讓自己更有效率;能做的事情反而更多,我也越來越接近小時候的理想。

我寫到這裡,還特別打電話去問Bryan這問題。 若可以時光倒轉讓你回去學校生活,你會想要嗎? 他哈哈大笑,講說「當然不會想啊」。

我猜也是。

能完全控制自己時間與人生方向的人,又怎麼還會想要去學校按表操課的過活呢?


我一直記得,「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勃特.T.清崎在他的書裡頭多次強調,一般人其實非常需要「財商教育」。 財商也就是財務智商的意思。 他也有提過學校不教導這類知識的危害。 以致於很多人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後,不知道如何支配自己的所得、不瞭解如何迴避風險、投資、甚至存活下來。 我很認同這論點,我也相信人若缺乏個人財務規劃的能力,在社會上會很辛苦的。 但同樣的,我覺得能讓自己達成夢想的「時商管理」概念或許更重要。

時商」,這可不是我編出來的字啊,就如同IQ、EQ以外,也有人用TQ(Time Quotient)這個字來表示個人控制時間的能力。 若缺乏時間利用與管理的能力,別說致富、圓夢、自我實現,連在社會出頭恐怕都有問題了。 時間利用率差的人,一年做不了幾件事情、總是抱怨時間不夠、總是把事情往「明天」推延、總是辛苦半天卻事倍功半。

我在想,或許接下來,我該寫些文章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個人管理術」。 專案管理這東西畢竟很遙遠,有時候也涉及到組織制度與老闆需求,學會了也不一定有舞台可以施展。 但個人的管理術,或許是每個人都能立刻用到的東西! 所以我打算增開個「個人時商」專區,來跟大家一起分享我都怎麼自我控制、怎麼有效的界定工作、分配時間、並逐步完成工作的技巧與手段。

或許這會比專案管理,更能幫助到讀者吧?

大學課堂聽不懂或有問題?那該儘快解決

大學的課堂不同初高中的,因為時間緊任務重,有些課程只講幾個月就結課,所以老師的講課速度非常快。這就要求我們儘量在短時間內解決所有課程問題,也不給自己埋定時炸彈。如果我們在課堂上遇到問題或者聽不懂課的時候,我們就需要一些手段把這些局面穩住,其實是把自己的疑惑解決掉,為自己消化理解專業知識及未來考試或運用奠定一個好的基礎。

在課上,如果出現了問題或者聽不懂,最好第一時間詢問老師。大學課堂里,老師通常會一直講,不會給大家討論與提問的時間,所以我們需要瞅准機會,在老師講課的間隙去問問題。老師常年教授這個科目,對科目有系統的認識,他們會很詳盡的解答你聽不懂的問題點。而且有的時候老師希望學生能夠提出一些問題或者自己的看法,以此來推斷自己的講課效果,所以我們要積極大膽地請教老師。

如果沒有找到機會問老師,比如說老師周圍圍了一群問問題的學生,我們沒有排上號或者擠到老師近前,這個時候就可以去問周圍的一些同學了。一堂大課,多的時候幾百人,總會有一些同學對這個科目感興趣或者更「來電」。這些接收理解好的同學,完全有能力也能用更加平易的語言給你解答疑惑。我在讀大學的時候,隔壁學院就有一個這樣的學霸,每到期末考試都會給那些後進的同學開班授課,甚至有的時候比老師講得明白。

有的時候我們不想一遇到問題就去問別人,那樣即使了解了印象也不深刻。我們想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即: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問題。基於這個目的,我們可以去圖書館查找資料。對於大學生來說,圖書館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一個值得經常去的地方。圖書館裡資料非常齊全,有學習的疑問,參考書會給出非常系統的解答。在這裡我們可以體會到,問題-查找資料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知識-進步,這樣一個閉環的過程。而且圖書館裡學習氛圍濃厚,受他人影響,我們自己也便靜下心來了。到圖書館查找資料解決問題,是一個比較慢的過程,但卻能給人一種成就感。

除了以上各種,我們還可以應用現在比較快速的方法——網上搜索,利用搜尋引擎的便利性解決我們的問題。我們常用的也就是百度或者維基百科,因為現在的谷歌、YouTube不是太方便。將自己的疑問輸到檢索框,會發現很多人之前已經遇到相應問題。如果想到網上去解決自己的疑惑,那麼需要在上課時就標記出自己需要查詢的問題,否則一下課,做一些別的事情的時候,就會把這件事徹底忘掉,結果就是我們再次遇到這個問題時會恍然大悟的對自己說:哇,這個我知道,可是又真的不知道如何解決。記錄疑問是一個好習慣,當然儘量在考試之前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鑒於大學裡的課程比較緊張,所以難免會出現聽不懂的情況。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來影響了我們的心情與信心,我們最好是在上課之前做一些適當的預習。有些大學生可能不屑於做預習,認為預習是小孩子才去做的。其實不然,大學課程強度決定了預習是有很大作用的,特別是對於那些反應與理解能力不是那麼優秀的同學。總之一句話,相對於聽不懂,我們寧願也應該花一些精力去把它做好。

教你不懂的課

Teaching What You Don’t Kn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ve Wallace 老師最愛的工具書之一,

親赴澳洲三顧茅廬才取得原著同意發行中譯本。


猶記得16年前在台灣某所大學初次任教,我感到十分惶恐不安,深怕某些學生比我學識淵博,無法從課堂上得到收穫,甚至發現我有所不知後,對師長的尊敬蕩然無存。今天我在教某些不熟悉的技術性領域時(例如概論課程)仍有這種感覺,而我也認識長期以來對此深有同感的學者。幾年前,我讀到一本好書,內容是探討教授如何在教不擅長領域時,使學生比從專家老師身上學到更多。 

對於專業領域較窄,卻必須拓展教學領域的教授而言,這本實用又不失幽默的書籍介紹了許多相關研究與最佳實務做法。身為教師,您該如何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為新領域準備教材?如何在教學上展現可信度?不知如何回答學生提問時,該如何應對? 

作者鼓勵老師將自己視為學習者,而非專家,並強調教室內的權威不只來自於教師的專業知識。此外,作者也提出訣竅,告訴讀者如何以活潑的教學風格介紹新主題、衡量學生理解程度、親近反應冷淡的學生、活絡課堂討論氣氛。 

就我長久以來讀過的大學課堂教學與教師學習書籍來看,本書無疑是當中最棒的其中一本。 作者提出強而有力的論點,不僅將個人專業領域外的教學視為一種普遍的重大問題,也針對如何應付教學挑戰提供極為實用的建議。由於書中探究過去鮮少討論的議題,因此我特地聯絡作者與出版商,詢問是否可取得繁體中文翻譯權,使台灣學者也有機會拜讀大作。對方欣然同意後,歷經了數個月的翻譯時間,才有這本《教你不懂的課》中譯版!



書籍介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書主要探討的是在學術界的教學者都知道,卻不知道如何應對的事實。教授們經常被指派去教自己並不熟悉科目。在此書中,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的教授,提供許多富有創意且實用的策略來應對在教學上的窘境。如何能有效率的準備一堂全新領域的授課內容?如何讓自己在教學上看起來更有可信度?當不知道如何回應學生的問題時,您又該如何應對?


 

“The hints and tips provided here willbe valuable perhaps everywhere that there is a higher education system…TeachingWhat You Don’t Know will find a good audience as a rescue manualfor the young, as it assuages the anxieties facing the postgraduate or thepostdoctoral teacher.”

                                                                                                           Leslie Gofton, Times Higher Education

  

“Huston’s consistently optimistictreatment of this subject and her clear suggestions for strugglingteachers remain the book’s greatest strengths. Teaching WhatYou Don’t Know is a pleasure to read and should be requiredreading in graduate pedagogy classes across disciplines.”

                                                                                                                              Adam Pacton, Pedagogy


“Have you ever been asked to deliver alecture at short notice on a topic that is outside your comfort zone?...If so, read this book. In fact, ever found yourself wondering how youcould improve your teaching, even of topics well within your expertise?Again, if so, read this book.”

                                                                      Celia Popovic,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目錄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言

1章 挑戰越來越大

2章 為什麼情況比實際看來更好

3章 準備就緒

4章 教學生存法則

5章 課堂思考

6章 教你不了解的學生

7章 作得更好

8章 給管理職的建議



詳細資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SBN: 978-986-93815-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