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110.3.31 自然閱讀學共基地班 第二次備課

備課時間:110.3.31(三)晚上7點到8點半

備課地點:屏東市走廊倉廚

備課內容:五年級下學期社會康軒版第三單元第一課的生產活動

備課教師:夏可泰老師、洪欣怡老師、劉靜惠老師、宋仁良老師

輔諮老師:夏可泰老師

社會科教學用探究教學的策略來進行,這部分確實有趣,原來欣怡曾經跟著某位教自然科的老師實習過,從中學習到探究教學的方法,這部分應該深植於欣怡的教學信念中,所以這次的教案內容就蘊藏著這樣的設計,今天備完課後,好期待4月9日的觀課喔!。

這次欣怡要上的主題是五年級下學期社會康軒版第三單元第一課的生產活動,她想透過新聞時事讓學生了解生產目的及消費行為的意義與影響。

細究著教案內容,確認了這個教學活動較進行2節,前一節的40分鐘是準備活動及主要活動,藉由帶領學生閱讀新聞時事,從文章內容發現問題的練習,接著運用魚骨頭的摘要法來了解課本內容。第二節的40分鐘則是透過前一節的學習鷹架,讓學生閱讀新一篇的新聞時事,進行問題分析與內容統整。

基本上,教案的學習目標簡單明瞭,從了解生產因素、生產評估到生產者責任,目標都鎖定在生產者。利用魚骨圖的摘要法讓學生對於生產活動的四個概念能分析了解並運用到後續閱讀新聞時事的學習遷移是老師要教的。利用2節課來分配學習活動,2節課都以準備活動、主要活動、綜合活動這三個活動來包課分配學習時間,第1節的活動則是第2節的學習鷹架。學生在2節課經由魚骨圖的自學到發表的共學,更透過老師引導的師生共學,讓學習活動進入高點。師生透過觀念的釐清修正到學習成果的展現,一步一腳印踏實的實踐教與學。

當天我們主要觀課的節數是第2節,第2節課的學習呈現除了奠基於第1節學生的消化程度,最主要的就是老師的教學引導功力了,因為老師準備的文本除了要夠有內容之外,老師更要熟悉準備的文本,除了深究文本中的重點、意涵、字面上下可能傳達的主旨及道理之外,老師在課堂中針對學生各種思考表達的引導串連功力就是這堂課最精采的部分囉!

欣怡希望我們能夠看連續看2節,看2節課堂中的學生學習歷程,這的確有趣,因為一直以來,我們的觀課都是操作1節課。或許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讓觀課者深度地觀察到學生的學習表現,但是對觀課者也是一股壓力,因為連續2節課的觀課可能造成額外的精神及工作壓力,更何況接下來的議課才是精隨所在,所以當天就看觀課夥伴的狀況囉!

原則上我們每一位觀課夥伴要入班觀第2節課,然後進行最重要的議課回饋。

經過這樣精實的備課,相信當天能經歷一堂舒適有深度的課堂風景。

在備課中,我發現教案中的教師學習課題,欣怡好像不了解真正的用意(其實這部分是許多操作學共教學者的一個盲點吧!),所以我提供了自己的寫法,提供給大家參考。

教師學習課題(含學習評量)

1.注意學生是否都聽懂並專心完成學習單。 

2.到組間巡視指導學習產生困難的學生。 

3.指導小組學生互相分享個人的學習,並專心聆聽。 

4.指導小組代表上台發表的方式,提醒台下學生聆聽的禮節。 

5.串聯學生的發表內容,以轉問或改問等方式,追問學生回覆,以同不同意的方式讓學生深究學習的內容。 

6.有耐心的引導學生發言,並給予等待時間,讓學生能充分的發言。 

7.提醒學生聆聽的好習慣。 

8.提醒學生聚焦文本的學習與討論,拉回學生失焦的發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