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110.10.22(五) 新圍國小觀課紀錄 觀課者:夏可泰 觀課對象:第二組(座號 2.4.9.16)

學習活動的事實

一、自學:學生專注聽講,專心自學。

二、操作平板,利用因材網學習,一開始都專注自己的學習,之後前方的螢幕開始出現聲音,全組成員都轉頭專心的看螢幕上的解題。

三、組內互學,學生各自學會之後,開始等待,等到老師提醒組長要互相學習時,這組的組長熟練的把大家寫的答案一一的拿過來看,看來沒甚麼錯誤,所以很快的還回大家的答案單,然後全組就安靜著等著老師的指令。

四、組間共學:這組學生由4號上台發表,除了9號一開始有聽之外,其他3位都能專注聽別組的發表,包括自己小組的發表,2號組長甚至能說出自己小組發表可以改進的地方。

五、教師總結歸納學習重點

觀課者的課堂發現

一、進行例題四的演算時,9號很快地寫好並拿給2號組長,組長說等一下,9號就拿回來等大家。後來老師請全班發表,點了2位學生回答後,他被點到,清楚說出自己的正確解法(感受他是有成就感的)。接著各組寫白板,16號主寫,2及4號站起來圍在16號旁一起完成,9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沒有參與其中,但臉上有笑容,並整理自己的耳機(感覺沉浸在剛才的成就中),老師有發現,請他一起參與。

二、自評的時候,2號鼓勵大家不用怕,這樣的方式以前就做過了,然後大家安靜地填寫,沒多久,9號跑去找老師說了??,老師回應不行,他就回位置繼續評分,一直到評分時間結束,他和16號的評分表上是空白的(2號及4號坐在觀課者的對面,無法看到他們的紙上作業)。

三、組間共學時,9號打開平板中的google map開始操作,中途還轉過頭來對著觀課者微笑(得意嗎?),這行為一直到課堂結束,老師沒發現。

四、課堂中每位學生都有平板,有些學生可能沒有使用耳機讓聲音播放了出來,雖然聲音不大,但還是影響到全班學習,尤其是組內安靜的學習時。


觀課者的課堂思考

一、組內共學時,學習得快的學生在完成自己的學習後,除了等待,還可以做甚麼樣的學習呢?

二、數位學習中的影片輔助解題示範能吸引學生專注的聽講,反過來思考,老師的解題應該也要能吸引學生專注的聽講,如果不能,其原因是甚麼?

三、這堂課的要教的解題方法設定的很清楚,學生透過不斷練習而精熟,但是,是否學生有不同的解法,如何發現這樣的解法,讓學生上台詮釋這樣的解法,從中發現多樣解題的可能性。

四、互學中,學生遇到問題有無主動求救的關係,學生的互相學習是若無其事的溫柔關係還是多管閒事的雞婆關係。這堂課我觀察第二組的學習,發現整組的互學多發生在2號及4號之間,他們倆是左右兩側比鄰坐著,會小聲地討論及交換學習內容;9號及16號坐在2號及4號的正對面,也是左右兩側比鄰坐著,卻完全沒有互學關係。整組互學時,2號是組長,他會提醒小組進行互學,但是從他的眼神中感覺得出,他知道自己的任務但其他學員卻動不起來的那種無奈,所以他提醒後,不到3秒吧,他看組員沒動作,他也沒積極地促成組員進行互學。我形容這時的小組互學關係是一種冷淡無奈的關係。

觀課者的心得

感謝金菊老師開放課堂給我成長學習的機會,科技輔助自主學習中科技是輔助,科技雖能替代老師的部分工作,但它無法取代大人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尤其是幼兒到國小階段;另外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言行舉止、學習態度、學習信心以及學習目的來採取相應措施,促進孩子的學習,引導孩子相互學習,建立和善的人際關係,促進社會正面的發展。

課堂中存在著智能不同的學習差異,老師可以透過科技來進行差異化教學,而差異化教學也能透過學生之間建立起的互學關係而弭平之間學習成果的差異。學習共同體的願景是培育出學生、教師、家長地方居民互相學習的學校,願景的關鍵字就是互相學習,如此,個人認為,善用科技來輔助教學之外,教師在其中的角色就是懂得互相學習的理念,設計以學生為學習中心的教學活動,保障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利,同時追求課堂中的品質與平等,為湧現中的民主社會做好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