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U型理論第一篇 以架構來看待場域 第二章 形式會跟著意識走

 夏可泰整理2021.2.

第一篇   以架構來看待場域

第二章   U型理論:形式會跟著意識走

章節

我的閱讀重點

想法

1.使系統看見自己

感知及落實未來最高的潛能

這在U型理論中時常被提到

我思故我在,我注意故它湧現,所以形式會跟著意識走

思,注意,意識是動詞,是造成我在、它湧現、形式,這三種結果

正念是指有能力注意到此時此刻的經驗,又注意到本身的關注力(個人)

同時注意到結果及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

以上的轉變發生在團體中稱之為對話,而此對話是系統有能力看見自己,看見本身的型態,看見本身的假設U型理論指的是系統自我感知並看見本身

這個假設是運用在甚麼情境?

從本位系統的覺知變成生態系統的覺知

這就像環境倫理的人類中心到生態中心的轉變。

2.看見的時刻

 

 

組織變革會在不同的層次上發生

怎麼說,舉例?

結構、流程、思維模式要加上第四層來代表源頭,並稱為「自然流現

看不懂作者是如何想的

U型是結構?U的最左側到最右側並連結箭頭湧現是流程?思維模式是個人身處其中的內在領悟?

表面到源頭區隔出知覺的層次,左為投射、知覺、知覺到知覺,直覺,然後沿U型的右側往上並穿越不同的行動層次(想像、展現,體現)

1.U型底是直覺。左側為知覺層次,右側為行動層次。

2.展現enacting與體現embodying的差別在於?

可泰引讀

從看見的時刻來談,請大家先閱讀p58-62)

我思故我在,我注意它湧現,形式隨著意識走等這樣的微妙轉變,作者要告訴我們的是甚麼? 個人:正念。團體:對話

提問活動

甚麼是系統自我感知並看見本身,請闡述這種微妙的轉變,或是自己的想法

海報題目:你我看到的U型理論

思考發表

1.靜思三分鐘 2.分配小組討論  3.小組分享 4.張貼海報 5.回顧與分享

3.流程:三場運動

真正的力量是來自看出並迎合正在形成的型態

舉例

較淺的層次是有標準的那種認知(舊有的框架),可以靠意識思維來運作。

較深的層次是領悟knowing,非理解understanding,到一個新地方,先觀察觀察再觀察,然後直接退省反思,最後讓領悟湧現,依據當下的所湧現的事物來行動。

謀定而後動?一開始不輕舉妄動,搞清楚後再說

兩種認知的差別在於領悟要經過三場運動的流程,就是 觀察再觀察(連結到最大潛能)、退省與反思(讓內在領悟湧現)、建構原型(依據當下的所湧現的事物來行動)

急不得,重要的是你從自己內心的哪兒來。領導者要面對自己的盲點,把專注力轉往本身在操作時所依據的內心狀態。

不能急、不能急

4.標繪較深入的地帶

覺知的三種樣態:懸掛、轉向、放下

懸掛是忍受甚麼事都沒發生,這點是關鍵所在。轉向是把關注力由外部轉向內部,注意思維流程的源頭。放下要柔性處理。

探索內在本心,觀照自己的原始狀態

覺知層次:懸掛、轉向、放下

行動層次:接納、展現、體現

U型理論的核心流程為:下載、看見、感知、自然流現、結晶化、建構原形、運行

U型整合兩種不同的時間觀。U型是東方的循環觀,箭頭是西方的線性發展觀。走過U型理論的核心流程,體驗認知社會場域的微妙轉變

這是流程的層次

可泰引讀

從看見的時刻談起(大家先閱讀p62-69)

了解經驗嗎?為什麼不了解

三場運動與細微的七點式U

 

提問活動

U型理論的核心流程與注意共同塑造的七種方式中,你學到了甚麼?

試著以教學場域的任何一個情境,課堂、班級、團體、學校等來分享

海報題目:結合東西方,息息相關的U型理論。

小活動:製作U型圖版及13U型模式的字卡,讓學員完成。

思考發表

1.靜思三分鐘 2.分配小組討論  3.小組分享 4.張貼海報 5.回顧與分享

5.內在領悟的三種手段

開放思維、心靈、意志。開放思維(好奇心)是把舊評判習慣懸掛,開放心靈(慈悲)是發揮同理心,開放意志(勇氣)是接納新事物。

 

6.以聆聽為例

1.領導失敗在於不懂周遭的VUCA世界,多變、不確定,複雜、模糊。

2.轉變聆聽的調性就會改變你對於關係和世界的體驗改變人生,改變一切。

很有同感,因為聽真的很重要。

1.聆聽有四種固有原型,下載、事實式、同理式、生成式。

2.下載現有事物(內在評論)轉向外界事實的聆聽(開放思維)再轉向同理的聆聽(開放心靈)最終達到生成的聆聽(開放意志),此時聆聽成了維繫空間把新東西化為想要生出來的現實。

可泰引讀

從看見的時刻談起( (大家先閱讀p69-74)

最上一層是下載,下載我們已知道的事,這些是經驗,靠著理解就行,但沒有經過三場運動,就無法領悟

understand≠knowing

提問活動

U型理論的中心所提到的內在領悟,你學到了甚麼?請分享自己的經驗,可以分層或整體的分享。

海報題目:U型理論的內在領悟

思考發表

1.靜思三分鐘 2.分配小組討論  3.小組分享 4.張貼海報 5.回顧與分享

7.U型左側下行時的三個敵人

三個敵人,三個內在的抗拒之聲,分別為評判VoJ(扼殺開放思維的創造力)、嘲諷VoC(暴露弱點來反制情緒疏離)、恐懼VoF(維繫空下迎接新事物)。先跨越死亡,跨越內在門檻,新東西才能表現,未來場域才能展露。

8.U型上方移動時的兩道障礙

U型的兩側最重要的能力是<把它顧好>,不要涉入太深,不要改走另一條劃清界線的路,維繫空間來還沒出現的東西誕生。

9.自然流現與故步自封

自然流現的社會場域是觀察、感知、結晶化、共同創造(讓好奇心、慈悲、勇氣來開放內在地帶),是社會溫情。

故步自封的社會場域是否認、去除感知、責怪、毀滅(讓無知、仇恨、恐懼來封閉內在地帶),是冷漠。

2016的美國大選期間就是

可泰引讀

從看見的時刻談起(大家先閱讀p72-77)

流程:

評判、嘲諷、恐懼:覺知層次

無所用心之行、無所行動之心:行動層次

思維模式:

無知、仇恨、恐懼

好奇心、慈悲、勇氣

提問活動

你認同U型理論的3個敵人與兩個障礙嗎?為什麼?請分享你的理解或領悟!

海報題目:U型理論的自然流現與故步自封

小活動:圖七,將上部的故步自封往下摺疊,讓它與自然流現重疊。把打開心眼,心態放下,回到源頭,自然流現。

思考發表

1.靜思三分鐘 2.分配小組討論  3.小組分享 4.張貼海報 5.回顧與分享

 

 

3個步驟教你學會麥肯錫的思考方法:結構化思維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985qb55.html

https://kknews.cc/zh-tw/news/985qb55.html

 

最後總結下 XMind 中常見結構的使用場景:

平衡圖:發散和縱深思考

邏輯圖:表達總分關係或分總關係等

時間軸:表示事件順序或者事情的先後邏輯

組織結構圖:可以做組織層次的人員構成

魚骨圖:比較清晰地表達因果關係

矩陣圖:可以用來做項目的任務管理或個人計劃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985qb55.html

 

https://wemp.app/posts/4fd14e5d-2d30-4b49-8638-10214b40835d

http://www.gaya.org.tw/journal/m62/62-main6.htm

科技時代心閱讀

──從經典閱讀到覺性閱讀的U旅程

李明芬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教授
柯瑞英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博士

驗可以如何運用於探究經典閱讀的深度理解與詮釋。兩位作者藉由夏默(Otto Scharmer)的U型理論視域,走進《靈山》這部經典鉅著的世界,也走進高行健的內在生命。本論文根據夏默的深度聆聽與U理論之內涵,與《靈山》進行深度的對話,並進一步建構五個層次的覺性閱讀,即慣性的下載式閱讀、智性的分辨性閱讀、同理的反思性閱讀、彼我的創生性閱讀、無我湧現的心閱讀,期望為傳統經典大量誦讀與中外經典深度理解的融合運用,跨出覺性之旅的一步。

關鍵詞:網路科技;經典閱讀;覺性閱讀;U型理論;靈山




圖二:U型理論
資料來源:出自Scharmer2007:42

  U型理論在實務上的運用範圍相當廣泛,以下就個人和團體兩個大面向來說明。首先,就個人的面向來說,Otto Scharmer認為領導者要能領導組織,最重要的是自己要能先找到自己的根源;換言之,領導者必須有自身U型歷程的體驗,否則何以帶領組織邁向改變。那麼個人究竟如何領導自己發現內在根源呢?大體而言,個體在U型路線左方下探時,會感覺世界是既定的,它存在於外在,隨著認知的改變,走到U型底部,會看到潛藏在現實底下的生命過程,再往上攀時,世界則經由個體開展(註28)。個體在逐步下探的過程,轉化了自我,並將轉化後的體悟具體實踐出來。更具體地說,認為整個U型歷程是經由個體不斷的向下潛入內在領域,經由不同層次觀點的「死亡」來轉化小我(註29)。Otto Scharmer主張,其實每個人的發展緊繫著自我認識,我們的自我並非是一個自我,而是兩個自我;第一個自我,是我們過去的結果,是視野已形成和存在的個人或團體;另一個自我,則是我們走進未來時能夠成為的個人或團體,那裡蘊含著我們最大的未來潛能。當這兩個自我對話時,吾人便能體驗到湧現的本質(註30)。故無論是轉化小我以湧現出高於小我的我,或者是認清、跳脫舊我以湧現出新的未來我,都是不斷的環繞在認識自己、發現自己。

  所以,在U型歷程中,最大目的在於回到自己、面對自己,更重要的是要空掉自己。這些過程可能會讓人陷入難受和不自在的孤獨經驗之中,並懸在不安的狀態下,且無法馬上就能夠覓得轉向的動力。故有勇氣的人才能面對過程中的空無與焦慮,繼續下探個人的內在(註31)。

  其次,就實務上運用U型理論的團體層面來說,其通常用於組織變革上。當組織社群的成員運用U型理論共同探討組織的議題時,他們其實是在對話的共同對話的創生之流裡,此時組織社群的成員所感受到的是從共同發起(Co-initiating)、共同感知(Co-sensing)、共同湧現(Co-presencing)、共同創造(Co-creating)、共同進化(Co-evolving)的五個運動歷程。承前述,對於對話層次的探討所言,假設對話是挖掘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那麼對話就必須能導引參與成員看清、評估現狀,並發展出創新的方案。Scharmer(註32)立基於前人對話的論述之上,結合U型理論的本質,發展出對話的四個層次:下載式的對話、辯論式對話、反思式對話、湧現式對話。

  作者參與讀書會期間,多次見證指導教授如何運用這四個對話層次,帶領非營利組織等不同社群的成員探討社群的潛在問題以及可能的轉變模式,亦在幾次集結了產、官、學三方的世界咖啡館,從籌畫到舉辦過程中,學習U型理論的對話層次在進行重大社會問題,如就業、家庭、教育等議題上,如何發揮效用。另外,在作者構思、撰寫博士論文期間,由於常陷入表象、末節的思路之中,於是指導教授透過一系列的深度匯談並深度運用U型理論,引導作者探討覺性閱讀可能可以走進《靈山》生命的不同層次(見圖三與圖四)。在U的對話之流中,對於研究問題的探討會趨於明朗化,也能隨著層次的下探,挖掘對論文真正的意圖和盼望,作者也深深體會到論文的撰寫其實根源於自身的核心關懷所在。


圖三:進入《靈山》生命的覺性閱讀──兩位作者於2015712日深度匯談的手繪圖像


圖四:進入《靈山》生命的覺性閱讀──兩位作者於2015712日深度匯談的電腦繪製圖像

七、覺性閱讀的實踐:出入《靈山》的深層閱讀

  《靈山》作為一部經典之作,是相當值得探究其豐富意涵。這部經典鉅著是在高行健生命困頓下所淬鍊出來的結晶,加上其又是運用不同人稱的心理敘述夾雜其他元素所撰寫而成,要以一般的簡單閱讀方式便加以詮釋,乃屬不易。兩位作者過去兩年對於該如何閱讀《靈山》這樣非典型的文化經典,有一系列的深度對話與反思。在2015年,經過幾回的深度匯談逐步發展覺性閱讀的歷程與意境層次;我們運用Otto ScharmerU型理論之聆聽層次的轉化(見圖五)演繹閱讀的層次,也就是從慣性聆聽與說話的開放感官、開放心智、開放心靈到開放意志的歷程。


圖五:聆聽層次的U型轉化

  並進一步開展演繹五個層次的覺性深化閱讀層次(見圖六),即慣性的下載式閱讀、智性的分辨性閱讀、同理的反思性閱讀、彼我的創生性閱讀、無我湧現的心閱讀。以下就每個層次加以說明作者如何以覺性閱讀出入《靈山》這部經典。


圖六:覺性閱讀的U旅程

(一)慣性的下載式閱讀:以為看見的《靈山》

  要進入《靈山》,首先要熟悉《靈山》,因此反覆性地閱讀是需要的。作者在這個階段不預先參考任何資料,不帶任何預設的觀點去進行閱讀,以獲得對《靈山》的最初面貌。然而這個最初面貌,對習慣情節式小說的作者來說,初始有點不習慣,人稱的轉換,加上議論、大故事、小故事層層疊疊,少數有敘述完整的章回,但多數都是有頭無尾、有尾無頭的故事,單純是為了熟悉內容,也未若想像中容易。於是作者採取許多種方式,比如從頭到尾一口氣讀完,又或者以人稱來讀,先將「我」的部分讀完,再讀「你」的部分。而閱讀除了用眼讀之外,也因緣際會地取得中國廣播公司錄製《靈山》的聲音檔。該聲音檔以二個不同的男性聲音來呈現「我」和「你」兩個主軸。雖然聲音檔年代久遠,部分片段吵雜,但仍不失為是另一種沉浸在《靈山》之中的途徑。

  這個階段的閱讀是最粗淺的閱讀層次,目的僅在於熟悉文本。雖然尚未採取任何觀點去閱讀,是直觀地看待文本,但也發覺自己對某些片段特別有感覺,這是受到個人的生活背景、知識背景的影響而產生的慣性所致。因此,試著在尚未閱讀其他學者的分析之前,先歸納出文本的主題、次主題、子題,讓自己所看到的《靈山》浮現出來。

(二)智性的分辨性閱讀:持萬花筒看《靈山》

  在第一個層次的自我閱讀之後,接下來則是透過相關文獻來瞭解《靈山》的各種樣貌;換言之,在覺性閱讀的第二個層次,企圖透過他人的眼睛,打開作者的視野,經由相關資料、影片、演講、期刊論文等多種資料來源,來加深對《靈山》內涵及作者高行健的認識,同時瞭解一般對《靈山》的文本批評、分析視角為何。作者發現,多數的論述是以高行健的文學理論、生平和作品做相呼應的對照與詮釋;意即透過高行健的理論,來看他如何實踐在創作中。其強調的是高行健在創作技巧上的創新,且多集中在高行健戲劇創作上的研究。至於關於《靈山》的學術期刊或是零星的評論,表面上看起來相當多,但其內容都是一種概括性地評論,篇幅多相當短小,通常都在5頁以下;其論述的內容多是在稱讚作品如何之好,卻沒有具體說出好在哪裡;加上文章多集中在高行健獲獎後的兩年,推估是一時興起的研究熱潮。至於在學位論文方面也相當少,均以《靈山》的敘事、創作技巧為主要研究的核心,但有一篇由李柏儒所撰的碩士論文(註33),是以英雄旅程、榮格個體化歷程以及禪宗的觀點來看《靈山》,其鉅細靡遺地歸納《靈山》與前述觀點中相契合之處,並大量地以高行健的文學理論、相關文獻、高行健的生平穿插於其中。

  總括來說,作者在這個階段看到了《靈山》的許多局部,這是由於《靈山》本身很龐雜。因此,每位評論者只能從一個向度來切入,譬如以情慾、道教、文化、禪等等的角度。此外,對於《靈山》的褒和貶相差甚大。如果《靈山》是一座山,有評論者認為該書所書寫的境界根本是在山腳下,是不入流的情慾小說、大雜燴式的小說;另有些評論者則認為,該書境界之高已達山頂的解脫、禪悟、大自由和大自在。只是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只引用《靈山》中寥寥幾段文字便加以論斷。作者對所有的相關資料是以理性觀之,所以這個層次是分辨性的,我們很容易會注意到這些資料的差異性所在,但並非是去分辨那些資料和作者所認識的《靈山》是否相同而所偏好。因為每篇創作的動機、相關文本作者們的背景、評論的角度都不同,所以是以開放的態度來閱讀相關資料,藉此延伸對《靈山》的觸角。

(三)同理的反思性閱讀:擬身走一趟《靈山》

  在前面兩個階段的閱讀,不論是自己閱讀還是從他人的角度來閱讀,我們都一直是站在《靈山》的外部看《靈山》。這樣的姿態很理性,雖不批判但也很難貼近《靈山》的核心。所以,有一陣子一直無法體會《靈山》究竟想要言說什麼?作者甚至和指導教授說:「我走不進去《靈山》!」指導教授的引導與回應是:「你要讀的是《靈山》的心!」因為這個緣故,開始轉換閱讀的態度和方法,也就是與《靈山》進入反思性的對話。也只有放下過去的慣性閱讀習慣,並且敞開心胸進入《靈山》的世界,就像去聆聽周遭的人說話一般,讓自己與《靈山》的虛擬又真實的人稱一起經歷每一個情境,感其所感,悲其所悲。透過揣摩和想像,去體會那每一個虛擬人稱的情意波動狀態。所以,讀者和作者,以及文本的每一位化身者,慢慢地不分你我,如此閱讀時也不再自我設限,想像自己是高行健,投身在《靈山》的世界中。在這個過程,反而較先前更能感受到高行健說的那種心理狀態。人的心是如此的混亂、複雜,但有時又想要很單純、很安靜,而這些起起伏伏的感受,都是內蘊在我們身上的特質。

(四)彼我的創生性閱讀:此靈山非彼《靈山》

  在經驗了前述的進入《靈山》的閱讀之後,作者察覺不能一直沉浸其中,也不能受限於所讀的文本資料,或侷限於前人的研究成果。作者認為這個階段的經驗不是去吸收,反而是放下。這對作者來說,是最困難的一個歷程。因為從小到大的閱讀經驗都不是這樣。在習慣了文本作為依靠、習慣標準答案之後,要自己創造時,顯得相當不放心、沒有自信,常常會懷疑自己,總想要攀在什麼資料上來詮釋所看到的《靈山》。指導教授曾鼓勵用不思惟的方式來取代慣性地閱讀,也鼓勵作者親近詩、歌、電影的世界。一開始作者並不清楚這樣會有什麼改變,但還是試著去讀比較接近生命的書,比如蔣勳的書,他的文字裡承載的是生命、經驗的美,是體會大於知識的感動。在某天忽然回想到自己最熱愛文學的時候是高中時代,當時為了躲避大學聯考的壓力,無論如何,堅持每週都要讀一本文學的書,直到考前三個月為止,沒有特定的目標,只要是文學均可;也還參加了文藝社,每週都能看一部電影,當時常常沉浸在電影的世界裡,和社團的人談的都是生命的問題。少年的作者熱愛寫作文、寫詩,乃至於最後推甄了彰師大國文系;突然間,那個總是在圖書館抱著文學類書籍就感覺快樂的女孩彷彿好遠好遠,作者忽然驚覺這幾年過於目標導向的生活,其實已慢慢地讓自己失去了「詩心」。如果不是為了探究《靈山》,就沒有這樣的機會停下來去檢視自己,找回那個曾經擁有詩心的自己。慣性的力量真的很強大,常常不自覺地靠向目標導向的另一個我,但至少藉由覺性閱讀,原來的習性出現了翻轉的可能。

  在漸漸地體會到指導教授所說的要讀心的感覺後,開始試著與《靈山》進行對話。為什麼高行健要寫出這樣的經驗?這個經驗與他的生命有什麼關係?何以《靈山》所寫的經驗是一種普世的經驗?如果是普世的經驗,那與作者本身的經驗有何共鳴之處?儘管沒有經歷過類似高行健所生活過的動盪時代,也沒有被下放勞改的經驗,但是生命中也有壓抑、也有生命的難題,也試圖要突圍。比如作者曾經十多年的寒暑假都有去工廠當童工的經驗,但越到國高中時,愈來愈排斥。那種每天從八點工作到晚上十點的生活,根本令大腦無法思考,唯一有的就是身體的疲憊和微薄的薪資。長大後,才明白那稱為異化。所以,成長過程很拼命地讀書,不管讀得好不好,潛意識裡總覺得把書讀好就可以遠離異化的生活。此外,高中時代在高度的聯考壓力下,曾希望走入文學的世界裡,當時的閱讀雖然是一種逃避,但也是一種淨化。同樣地,高行健可能是因為生命太不自由了,所以終其一生的追求,都傾注在追求自由之上。我們生命中所關注的,往往是我們所欠缺的。那麼高行健如何去轉化不自由?用什麼方式轉化?轉化遇到的困難是什麼?透過諸如此類的對話,逐漸將對文本文字的關注移轉到成人生命轉化的焦點之上,也重新看到和別人不一樣的《靈山》。

八、無我湧現的心閱讀:從心觀照的《靈山》

  彼我的創生性地閱讀提到作者感到最難的,其實是放下、不思惟。因為放下之後,不知道到底會出現什麼。在嘗試實踐覺性閱讀的過程,讀不懂的壓力、時間的壓力、擔心詮釋的不好的壓力等等,所形成的各種焦慮、不安常常取代了書寫過程中應該有的喜悅和創造。2015年指導教授建議可以嘗試打坐、書寫、小旅行等等,讓自己沉澱下來。於是到臺中普民精舍參加初級禪修的課程。在精舍的氛圍中,很自然地感到平靜、莊嚴;每次上完禪修課程後,感覺到心很自在。隨著靜坐的經驗增加,在日常生活裡也比較能注意到自己的起心動念,知道自己是在生氣、不安、貪戀等等,彷彿有另一個自己在觀察自己,但這些都在自己的內在之中。這個過程相當類似高行健所說的冷觀。靜坐的經驗讓作者感覺到我們的生活其實是心在作用的結果,人所受的苦常常也是自己造的因,回顧過去的人際交往中,終於看到了自己的不圓融之處,開始有所省思,不再把問題歸諸於他人,而是歸諸於自己的內在根源。當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同學、同事時,他們就會投射出自己所以為的樣子。靜坐也讓作者回到一個人的狀態,或者說是在打坐過程裡,感覺到自己就是一個意識而已,不是公務員、不是博士生,誰都不是,就僅僅是一個漂浮在沒有時空之中的意念而已,每當靜坐一結束,張開眼的剎那,感覺生命好像是要從零開始一樣。雖然靜坐的經驗不長,也很難清楚地說明白靜坐的影響,但每當禪修完的那天,心總是特別靜定,而能用自己的話書寫地很流暢,不容易卡住,也不像過去那樣,焦慮地要參考、讀什麼才下筆。

  初始指導教授問作者為什麼要探究《靈山》,剛開始答不上來,但這個疑問變成我的內在聲音,不時就會跳出來問自己。由於種種的因緣讓自己走上現在的這條路,回想當初僅透過幾次對話,就希望能得到指導教授的指導;現今再回顧時,恍然發現自己無形中是不知不覺地希望在向生命的探索靠攏,只是沒想到要扭轉固著的思惟如此之難。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某日黃昏獨自散步時,望著藍天白雲、綠草如茵,晚霞恍如旭日的場景中,一個聲音突然浮現出來:如果《靈山》是那麼難以進入的書,那麼能否卑微地藉由這探究過程找到一條既非歷史的,也全然非語言的,亦不是文化的,而是一條生命成長的途徑,讓更多人可以進入《靈山》?

  當這樣的願景湧現後,再走進《靈山》和高行健的生命時,發現逐漸地能夠回歸到終極的生命關懷,也比較不會受到他人觀點的侷限,且更加能明白何以高行健寫《靈山》的時候看似是為了自己,但其成果卻關乎人的普世感受。在他最特定無目的下所書寫的作品,竟深深地連結了他人的生命,感動了他人,或許就是在那樣專注地追求自由中,他期待所有受到困境束縛的生命能和他一樣得到某種的轉化與昇華,方才成就了這部從自我出發卻終於無我的巨著。

  在這五個層次的閱讀歷程,對於《靈山》均有著不同的感受。整個閱讀《靈山》的過程,經常在這五個層次間游移、拉扯,也感覺到越淺的閱讀層次力量越大。儘管作者實踐了這五個層次的閱讀,但即便是寫完論文的當下,都認為自己並不全然理解了《靈山》。每讀一回,都有不同的觸發,也隨著心境流轉會對不同的章回有不同的感受,而這或許便是一本好書的定義,能讓讀者在不同的時間讀都有不同的詮釋、不同的意義在生成。

九、結語:經典閱讀與覺性閱讀的無限對話

  綜上兩位作者在經典閱讀與覺性閱讀的U旅程,我們相信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在於經典的價值乃經歷各種思潮的考驗而歷久彌新。經典不僅是特殊時空環境的心靈創作,更是穿越時空、跨越種族與國界的智慧訊息。尤其在知識隨時可被取代與丟棄的時代,現代人往往身陷龐雜知識的泥沼而無法跨步向前,經典蘊含的無限智慧、深厚品格與超越情感,往往是人們知識的出路與身心的歇處。經典中的人文思想,也是知識過度分工的現代社會亟需重視與推廣;尤其科技的專業知識分子主導現代社會的此刻,如何藉由經典學習跨越專業素養的界限,乃至深入經典的人文思想與心靈智慧與不同的專業社群創造集體的智慧,應是化解科技文明危機的根本之道。

  蔡耀明(註34)在論述自己研讀佛教經典的方法時,明確地指出文本解讀的目標是適切性(Pertinence)。適切性非關乎是否讀懂或是否讀對,而是解讀所依循的格局或參考架構是否適切。參考架構的適切性在消極上可以避免亂無章法地隨興閱讀,讓解讀能扎實地有步驟可循;在解讀的過程中,強調文本內涵的一貫性,也就是要讀通,要把文本語句所承載的和所要表達的感受、體驗、心態冀望、情操、道理、意義旨趣、價值、境界等等讀進去,以達到對文本一貫性的理解。這種解讀的一貫性不會一望便知,其往往是經由動態的、多層面、多角度的,乃至於是實踐的、超越性的閱讀才得以獲致。

  經典文本的閱讀實則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涵括了讀者身心狀態的自我觀照、培養文本閱讀的基本態度、閱讀框架的建立、咀嚼和推敲文本背後蘊藏的種種樣貌和意義。由此也足見文本的閱讀與詮釋實乃一體的兩面,兩者是憑藉著適切的研究觀點在不斷的進行推拉、調適,以開創彼此的新生命。因此,閱讀文本、詮釋文本的歷程,其實是一種層次性的、辯證的、反覆迂迴的過程。

  走進經典世界的覺性閱讀,著重的是內在生命轉化歷程的不同層次,故可以實踐在個人、團體、社會等問題的深探。每一回的經典閱讀,可以說是一場領導自我以及自我對話的歷程,也是藉由經典的覺性閱讀領導自我重新看待已知的自我。由於人常受困於知見的執著或繫縛,故而所認識的、知道的我,其實是假我而非真我。透過探索自我的歷程,覺性閱讀者才能發現未知的自我、無知的自我。從另一面來看,若將覺性閱讀者的生命視為一個有機的系統、生命體,其內在生命將如何在自我的系統中達到湧現呢?假設以英雄的原型流射來看時,身為一個人的有機生命體中其實有著無數的原型存在;從此概念所演繹出來的是,覺性讀者是在和許多不同的自我相互影響、共同演化的,其所遭逢的種種善的、惡的、內在的、外在的、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國家的、個人的、理性的、情感等諸多的豐富經驗,都是在協助自身從各種不同的面向去共同激盪和共同創生。


【附註】

1

徐魯,〈守住經典這棵樹〉,《中國教育報》,2002321日,第6版,http://www.jyb.com.cn

2

徐魯著,《重返經典閱讀之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劉夢溪,「今天為什麼要閱讀經典」,(2008329日),引自劉夢溪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69fd501008sn6.html

4

曾志朗,陳郁秀,「教育與文化」,天下遠見讀書俱樂部,2003年。

5

魏承思,「重整中國文化斷層的宏圖大業──南懷瑾先生推動兒童中國文化導讀」,https://read01.com/zh-tw/zOGanB.html#.WiYkmrT1VTY

6

余一彥,〈辜鴻銘的西文學習法〉,《兒童中西文化導讀通訊》,1期(1997年),頁40-42。(本文摘自徐虹主編,《北大四才子》,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7

余一彥,〈辜鴻銘的西文學習法〉,《文教新潮》,63期(20019)http://www.tw.org/newwaves/63/1-7.html

8

王財貴口述;吳月蕙報導,〈尋找文化生命的源頭活水──王財貴與「十萬兒童讀經運動」〉,《中央日報》,1995617&18日,第19版。

9

葉鵬飛,〈腹有詩書氣自華〉,《聯合早報》(新加坡),20021110日,第29版。

 

 

 

10

同上註。

11

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臺北:文景書局,2000)。

12

每日頭條,「做這些有趣的事可以讓孩子左右腦均衡發展哦,寶媽們快收走」,(2016710日),https://kknews.cc/baby/8m86zg.html

13

同註1

14

同註1

15

彼得.聖吉(Peter Senge),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約瑟夫.賈渥斯基(Joseph Jaworski),貝蒂.蘇.佛勞爾絲(Betty Sue Flowers)著;汪芸譯,《修練的軌跡:引動潛能的U型理論》(Presence: An Exploration of Profound Change in People,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臺北:天下遠見,2006)。

16

C. O. Scharmer, Theory U: Leading form the Futures as It Emerges, (Cambridge, MA: SoL Press, 2007).

17

奧托.夏莫著;邱昭良,王慶娟譯,《U型理論》(Theory U: Learning from the Future as It Emerges),(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

18

同註16

19

同註16

20

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著,《U型理論:感知正在生成的未來》(Theory U: Leading the Future as It Emerges),(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1

同註15

22

同註20

23

同註16

24

同註16

25

同註15

26

釋聖嚴著,《聖嚴說禪》,(臺北:法鼓文化,1996)。

27

同註16

28

同註15

29

ancaspari, Shifting Personal Reality, (January 5, 2013). Retrieved May 11 2015 from https://mindshiftintegral.wordpress.com/2013/01/05/shifting-personal-reality/comment-page-1/.

30

同註16

31

許炎初,「敬回富雄 關於生命之五層次論和引動潛能的U行理論之對應」,(2010324日)。201181日取自:http://lms.ctu.edu.tw/s0023/doc/7259

32

同註16

33

李柏儒撰,〈靈山的探索──高行健及其《靈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2009)。

34

蔡耀明著,《佛學建構的出路:佛教的定慧之學與如來藏的理路》,(臺北:法鼓文化,2006)。


參考書目

應之,〈英語學習從莎士比亞開始〉,《中國教育報》,2003年。http://www.elight.net.cn2003714日,11:34

家齊,錢佳慧採訪;劉家齊撰文,「專訪王財貴教授。經典教育急先鋒」,多維新聞網,http://www.chinesenewsne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