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想法總是在師生互動、口語交流、對話溝通下自然而然的產生>
有時因為時間的限制等因素而激起教學者不同的想法,但原則是掌握提問的原則及重點,不輕易妥協,維持教學高品質,所以在教聲音單元時,筆者知道時間(疫情因素)不夠,所以稍微繃緊了神經卻不慌不忙的提問(針對學習的標題,掌握學習的核心及學習目標),讓師生在進入課程的當下,啟動思考的引擎。
1.111.10.3教六年級聲音單元,先在黑板上寫下聲音如何產生(筆者思考,利用黃金思考法,學習開始時先從why?how?what?哪一個先開始,這個問題可以討論,我覺得可以是隨著當時的教學內容及情境來發展)
2.提問: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從how開始),學生如果答不出可以換個方式問,例如結合現場環境及生活經驗,仔細聽,你現在聽到甚麼聲音,等待學生回答(耐性、默契),記得等待時可以提醒學生如何思考,陪著一起想,或是觀察學生思考的表情,從中調整教學的步驟。
3.這個單元一開始的學習沒有讓學生先讀課本,是運用了PAES的P法,透過共學讓學生一一提出自己的思考、想法、經驗、觀察。
4學生說出:聲帶、機器、馬達、鑽洞、林子的樹葉、打雷、海嘯、風吹、地震(學生邊說,老師協助將學生的發言紀錄在黑板上,或只請學生寫在自己的思考記錄簿,讓思考看得見)
5.老師帶著學生討論黑板的語詞,整理出重點,例如:鑽、打、震、嘯、吹,是動詞,其他名詞,純粹的名詞如聲帶、機器、馬達等要如何才能讓它們發出聲音。
6.引導學生發表、回答、聆聽師生對話後,達成共識(共識是動詞),所以聲音發出要有動作吧!
7.看書本上的圖片,提醒學生以剛才所形成的共識來閱讀圖文會發現,發出聲音的動作是"拍打、彈奏、踏步"然後追問,拍打是??拍打?? 彈奏是??彈奏?? 踏步是??踏在??(請學生回答)
8.所以請想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發出聲音(學生回答)。這時開始4C的學習<聯結Connection>跟你生活及學習有哪些聯結?
9.有沒有人要挑戰剛才同學所提出的例子,你們同意嗎?有不同的看法嗎?怎麼說會讓人聽得更清楚明瞭等。<挑戰Challenge>剛才的學習有哪些是你想挑戰或質疑的觀念、立場、假設。
10.回到課本,33頁的圖文內容發現聲音產生的原因來自於"振動",總結最後的學習目標、核心概念<聲音的生是來自於振動> <概念Concepts>剛才的學習中有哪些關鍵概念或想法是你覺得重要且值得紀錄的。
11.以上的學習還有甚麼不懂的,或是想繼續追問的,透過以上的學習後,你原本對<聲音如何產生>的想法,前後有甚麼樣的改變<改變Changes>以上的學習讓你想要改變態度,思考、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