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6月16日明正基地班觀課及議課


616日明正基地班觀課及議課
觀議課地點:明正國中
教學對象:七年級學生
教學科目:生物
授課老師:林虹靜

觀課老師:夏可泰、洪瓊亮、雷濱陽、陳盈吉、鍾梅英、沈驗、李育純、簡育芳、鄭惟謙

可泰老師的觀察及發現

1.孩子分組上台畫出該組負責的生態系,孩子的畫畫功力很棒,還補上文字說明,組織能力不錯。其中發現老師一直提示,不知是擔心孩子還無法掌握要領,還是之前給孩子準備的時間不夠,因為第一次上台的學生給了8分鐘來完成,這樣可能會壓縮孩子發表及其他組孩子提問的互動時間。
2.當台上在分工完成學習時,台下也沒閒著,各自低聲討論著,很棒的學習風景。
3.聽到授課老師說8分鐘後,請台上的學生畫完黑板,然後各小組選出報告的人上台報告心想,不知道這些孩子平常上台報告的經驗如何,我也好奇這次的分組是如何分的,授課老師是否可以先告訴學生分組報告時各階段的工作內容好讓學生事前做好準備呢???因為這堂課設計之前的共備,我無法參與,也不知基地班的進行模式,所以無法利用共備的時間及時提出這樣的問題讓授課者參考。
4.第一組報告完之後,老師總結並問了該組地球之肺指的是何處?該組有回答亞馬遜雨林。或許這樣的問題可以是老師引導台下的學生提出來,或是請台上的學生在報告完後,自己想問題問台下的同學,這樣生對生互動學習的場面應該能讓學生更融入學習中。
5.第二組學生的報告比較靦腆,害羞,不流暢,會發笑,這或許與學生的本性有關,不過台下的學生還是很有耐心的聽完她們的發表。
6.授課老師在各組發表後,會適時地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不過發現學生回答得並不踴躍,不知道是老師問的題目太深,還是國中生的學習性情和國小學生的差別,不會積極的表現,還是該班學生已經歷過許多類似的學習而變得沉著淡定。建議老師一開始提的問題是可以讓學生從文本中找到答案的,促此學生能專注在老師的提問上,慢慢的再出現文本不一定找得到的問題,讓孩子進一步對話,交換意見的學習。
7.第三組的報告很流利,清楚,所以報告完後,老師的提問,學生很主動的翻開文本閱讀,聚焦學習的當下,不過讓孩子回答的時間相對的較少,可能與設計的教學內容有關。當老師意圖在一堂的時間內完成學習,就會有壓力來配合原先的進度,而忽略了觀察並串聯孩子之間的回饋。孩子在台上的分享如同大人一樣,當能順暢精準的報告及講述,較能讓台下的聽眾順利地掌握學習重點,同時很快的進入個人的學習。
8.台上的學生在書畫該組的學習時,因為有學習單的設計,讓台下的學生也專心地和組員對話溝通來進行學習,如此達到一個共學共好的學習風景,很棒。
9.台上的學生發表時的站位錯誤,老師適時地提醒及指導,這是很棒的做法。
10.課堂進行超過一半的時間,台上的學生分享時,發現台下某些學生已經開始做自己的事,無法傾聽同學的報告。如果能提示學生當台上的學生報告時,台下的學生除了聽,還要一起看台上學生報告的文本內容,如此相對應,一定能找出不懂的地方進而報告後的提問。

其他分享:
一、授課老師
1.      授課老師分享課堂設計的理念及操作方式,首先是看到網路上有人以畫的方式讓學生分組討論並畫出自己的學習,所以決定試著做,並希望第二節課讓學生完成學習單。
2.      授課老師將這課程同時在4個班操作,發現這個班除了畫之外,還能寫出說明文字是比較特別的。
3.      說明這次學生的學習分組是讓學生自己選組員。

二、觀課老師
1.各組發表時,或許可以採取組中組,組裡頭的成員可以再分成不同的小組,其中一組是報告,一組做其他的事,讓每個組員都能參與學習,而不是在教室當學習的客人。
2.分組的選擇時,或許可以嘗試將一些無法融入學習的學生分在同一組,觀察之間的化學變化,或許會有好的呈現也說不定。
3.多觀察孩子學習的眼神,可以感受孩子當下的學習情況,適時的鼓勵及幫助孩子進行學習。
4.孩子分組合作的學習很棒,授課老師也引導得很好,孩子都能投入在學習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