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6月2日口社基地班觀議課




6月2日口社基地班觀課及議課
觀議課地點:口社國小
教學對象:一年級學生
教學科目:數學
授課老師:方瓊玉
觀課老師:夏可泰、李俊毅

可泰老師的發現
1.      O瀚、O杰及O林都會以手指幫忙計算,算出來後,臉帶笑容的將答案寫下來。
2.      學生各自計算老師給的題目後,請孩子自願的上台寫黑板,上台的孩子都很認真的做答,並畫出的符號來幫忙計算。
3.      O駿上台講數學,要解釋第一題是以加法來計算,但聲音很小,有點放不開,應該跟他的個性有關,但是底下的O杰卻一臉正經地對他說為什麼是加法啊!”來回應,這個很自然的對話,讓坐在旁邊觀課的我會心一笑,這樣的學習風景是讓人感到愉快的。
4.      雖然台上解釋的不順暢,不過可以觀察到台下孩子的眼神是很專注地看著台上的孩子,除了O皓在發呆,瓊玉老師忙著引導同學,應該沒有發現,觀課的我們適時幫忙記錄下這一刻。
5.      依序上台的孩子有6位,幾乎每位孩子都需要引導,老師先帶出引導的話語讓孩子接著回答,所以觀課的我思考著,說數學對於1年級的孩子會不會太難,幾年級的孩子才比較適合呢?
6.      台上孩子斷斷續續說著如何計算時,台下的孩子除了聆聽之外,O港同學則是很開心地照著自己的步調及聲量依序地說出”6+8=14411+1=2,答案是24”他這樣自主性的回應在每個孩子上台說數學的時刻,而班上沒有任何一位學生會制止他,因為她的聲音很宏亮,觀課的我一開始會覺得會不會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或許O港同學這樣的行為已經融入在該班的學習中了,因為連老師也沒制止,真是有趣。<>
7.      仔細聽聽O港同學說的內容可以了解他很清楚2位數加1位數的加法,雖然說得有瑕疵,若能更精準地講會更棒。但是想想,原先瓊玉老師設計的原意是讓孩子判斷題目敘述要求的是算法還是減法,而台上的學生表現出來及O港同學回答出來的都偏向於如何正確的加,這部分似乎沒有達到原先設計的用意。<>
8.      發現O杰的邏輯及口語能力蠻通順。<>
9.      O祐及O安兩位同學只要給予引導的話語就能接續的回答。<>
10.  台上的孩子都發表之後,接著瓊玉老師給另外一題減法的題目,發現學生拿到之後,除了很認真地閱讀之外,還會熱切的交耳討論,這樣的學習風景真的太棒了。
11.  瓊玉老師問這題用到的是加法還是減法,學生一致回答是減法,問為什麼,學生說因為有這個字,所以是減法,可見孩子已被老師教會如何掌握關鍵字。
12.  這一次一樣請孩子自願上台寫黑板,然後請上台的同學依序解釋他的算法,不過這時課堂已花了近35分鐘了,學生的專心度似乎減低,有一些孩子開始玩弄自己的東西。
13.  下課鐘聲,上台的孩子還沒說完數學,此時底下的孩子已經急著想下課,瓊玉老師協助台上的孩子講完後讓孩子自由下課。


建議:
1.      瓊玉老師在課堂中穿梭在學習的陣列中,適時的協助孩子的學習並說出關鍵的字語來提醒學生思考,或許瓊玉老師可以將聲量再降低一些,音質再輕柔一些來帶領學生進行學習。
2.      當上台的孩子無法順暢的講自己如何算出來,建議老師就等待或引導,盡量避免講一些不必要的話,例如你看,你寫得這麼好卻不好好講出來,不是很可惜等,讓時間鎖定在孩子的思考如何講出來的重點上。
3.      可以感受到瓊玉老師有其教學的意圖,當孩子達不到時,會試著努力引導學生達到目標,這時或許可以順其自然,就讓孩子照自己的方式走下去,或是適時的調整自己的教學意圖,讓孩子順利的發展下去。
4.      原本要了解學生是否能依題意判斷加法或減法的教學設計,可能之前已把學生教會掌握關鍵字,學生能夠很順暢地回答正確後,就沒有強調為什麼是加法,為什麼是減法來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及理解,這點是可惜的,在後來的議課中,俊毅老師點出了這樣的問題,我們也共同思考並想出一題能讓老師了解學生是否真的學會。

5.      這一題的設計是 哥哥有45元,哥哥比弟弟少7元,弟弟有多少元? 而原先的設計是 哥哥有7元,弟弟比哥哥多45元,弟弟有說少元? 我們將新設計的題目標註為3顆星,希望日後瓊玉老師教學時,能否發現更有趣的學習現象,我們期待著。或許再安排一次觀課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