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2日 星期二

108.3.12康軒六下自然備課


🍀康軒六下自然備課         時間:108.3.12  備課者:可泰、佳玲
課前:
1. 課前先讓學生寫練習簿,進行前測,前測時老師巡視發現學生容易答錯的題目方,從此知道學生已知及未知的部分,做為調整教學及重新配置教學的內容。
2. 指導學生查閱課本或是與小組同學討論,若答案從課本內容找到,則在該題目標號的前面寫上課本頁碼。
< >符號的代表重點及關鍵字  有()符號的代表思考及說明

P-26-29                         
教學單元1 簡單機械
教學活動2 動力的傳送  流體傳送動力

*共同課題
1.請學生思考課本文字<除了使用機械傳送動力外,水和空氣也可以用來傳送動力>的意思。🏹挑戰1。
2.操作流體傳送動力的實驗,知道氣體及液體可以流動,合稱為[流體]。
3.觀察注射筒裝滿空氣或水之後,活塞往外拉或壓下造成的變化並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活塞上的利透過空氣或水,將力傳動到另一個注射筒的活塞而使其移動,也就是利用流體傳送動力)
4.生活中有打氣筒及水車等工具利用流體來傳送動力。🏹挑戰2
5.介紹生活中以油來傳送動力的機器,油壓拖板車,挖土機,油壓千斤頂。(指導學生仔細觀察28頁的圖,師生共同問答,進行大家學)
6.請學生自行閱讀29頁的文章,然後設計題目讓學生探索施力的大小及省力的變化。🏹挑戰3

*挑戰課題
1.水和空氣也是簡單機械嗎?他們和槓桿、輪軸、滑輪、齒輪有甚麼不同?
2.請探索或查閱資料後,表達出打氣筒及水車是如何利用流體來傳送動力的。
3.如29頁圖片,如果小注射筒與大注射統的活塞面積是1:4,則100克的膠泥放在小注射筒上,作用在大注射筒上的力是400克(大於100克),請說明這樣的現象。

P34-36
教學單元2 微生物與食品保存
教學活動1 生活中的微生物  生活中的黴菌

*共同課題
1.食物保存不當會發黴(發霉)。🏹挑戰1及2
2.食物發黴是由一種黴菌的微生物引起的。🏹挑戰3
3.觀察發黴食物的外觀有甚麼不同?(操作土司,橘子等發黴的食物,利用放大鏡及高倍顯微鏡,讓學生觀察並畫下他看到的東西)
4.請學生分享經驗,生活中還看過哪些東西有發霉的現象。🏹挑戰4
4.師生總結,食物保存不當會發黴,包括生活用品也會發黴,發霉是黴菌在物品上生長與繁殖,使外觀、顏色或氣味產生變化。


*挑戰課題
1.發黴(發霉),這兩種語詞是同一種意思嗎?
2.保存不當的條件有哪些?
3.除了黴菌這種微生物外,你還知道哪些微生物。
4.所有的物品都會發黴嗎?哪些物品容易發霉,為什麼?


P37-38
教學單元2 微生物與食品保存


教學活動1 生活中的微生物  使食物發酵的微生物

*共同課題
1.微生物對人類有害也有益。
2.製作饅頭或酒需要酵母菌的微生物,酵母菌能讓食物發酵。
3.微生物可以改變食物的味道,製成各種食品,例如食用醋、優酪乳、醬油等都是利用微生物發酵製成。🏹挑戰1及2


*挑戰課題

1.發酵是如何進行改變食物的味道而製成各種食品?(原料+微生物)
2.發黴與發酵之間的不同?


問題:
1.含糖的水果類和含澱粉的五穀類,都可用來製造酒,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直接用澱粉或砂糖加酵母菌製酒呢?你的理由是什麼呢?
2.酒精利用醋酸菌的醱酵作用可製成醋,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直接用純酒精來製造醋呢?理由呢??

http://www.bud.org.tw/Hu/essay46.htm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865624  

不是只有梅雨季才會發霉!


發黴

如果家中一時吃不完的蘋果,經一段時間後,有些蘋果黴變。 老人往往將蘋果腐爛部分削掉,吃未爛部分,這是不妥的。因為,剩下的未腐爛部分已浸入了微生物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有害物質,只不過肉眼看不出來而已。氣溫達到一定程度時,各種微生物尤其是黴菌便大量繁殖並產生有毒物質,如有一種展青黴素,這種毒素對人體有較強的危害,吃下去將留下後患,產生神經、呼吸和泌尿等系統的損害症狀,使人神經麻痹、肺水腫、腎功能衰竭,甚至具有致癌作用。 所以,蘋果腐爛或蟲蛀超過三分之一時不宜食用,特別是有苦味的蘋果。

 
1詞語解釋

詞義:發黴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多出現在食物中,食物中含有一定的澱粉和蛋白質,而且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水份,而黴菌和蟲卵生長發育需要水的存在和暖和的溫度。水份活度值低黴菌和蟲卵不能吸收水分,而在受潮後水分活度值升高,黴菌和蟲卵就會吸收食物中的水分進而分解和食用食物中的養分。木質傢俱、衣物等受潮時間長後也容易導致發黴。
2基本解釋  有機物因黴菌生長而變質、變色
3詳細解釋  1.有機質滋生黴菌。  
研究發現,由於黴菌污染食物引起的急性中毒可能導致食用者在較短時間內出現嚴重的中毒症狀,甚至死亡;經常食用被黴菌污染的食物可以使食用者發生肝癌。另外,多種胃腸道疾病和腫瘤的發生也與黴菌毒素污染食物存在一定關聯。那麼,如何判斷和預防黴菌污染呢?
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發黴的食物主要包括:大米、花生、玉米、糧食加工的糕點、米飯、饅頭等熟食。
一色二味巧判斷
那麼,如何發現食物是否感染黴菌呢?一般可從食物性狀的改變來進行判斷,比如顏色、質地和氣味。
顏色的變化是黴變食物外觀形狀上最重要、最直接的可以觀察到的方面,其次是質地。以較為常見的幾類易黴變食物為例:黴變大米表面呈淺黃色、淺灰色或綠色等,其質地也變得鬆軟,易於捏碎;吃剩的饅頭、飯菜保存數日後,其表面可能長出灰白色、黃色或綠色的絨毛樣黴菌;存放時間過久的糕點,其表面可能出現綠色、白色或黑色的斑點;花生米發黴後,剝去紅衣,顏色變黃。
許多發黴的食物均可以聞到一股黴味。
如果觀察到食物有這些性狀的改變,即可以初步判定食物發生了黴菌污染,不應該繼續食用。
二通風、防潮,防污染 防黴是一系列的工作。除了在食物的生產、運輸、保存等過程中涉及防黴工作外,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注意防黴。
我們知道,潮濕、通風條件差的密閉環境有利於黴菌繁殖和毒素的產生。因此,家庭貯存大米等食物時,最重要的是注意通風、防潮,這是防黴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高溫去黴不可行
對於已經發生黴變的食物,應該學會正確處理,區別對待。
有人認為,已經明顯發黴的食物通過高溫煮沸後還能食用。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因為一般烹飪根本不能破壞黃麴黴毒素等黴菌毒素,因此,明顯發黴的食物絕對不能吃。
對於極輕度發黴的糧食等食物,可採用比較有效的去毒措施,包括認真淘洗,比如多用手搓擦,用水沖洗,或者加堿,或用高壓鍋煮飯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市面上出售的用塑膠袋包裝的米,如果保存的溫度濕度等滿足食物黴變條件,同樣會起黴,仍應先淘洗,再下鍋做飯。
黴變指數
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進入了雨季,這幾天的陰雨綿綿使得空氣異常潮濕。由於雨水多,空氣濕度大,這時家中物品極易發生黴變。糧食發生黴變,造成浪費;藥品發生黴變,就會變質。防止發生黴變,不僅為大型倉儲部門所關注,對居家過日子的老百姓也很重要。
對此根據易黴變的氣象環境條件,氣象部門製作了黴變指數。怎樣使用黴變指數呢?當黴變指數為0時,一般不易發生黴變;當黴變指數為1—7時,易發生輕度黴變,這時商品要通風降溫,降低黴腐速度;當黴變指數為8—13時,易發生中度黴變,商品要放置低溫環境中存儲;當黴變指數為14—20時,會發生重度黴變,這時商品宜放在密封環境中,防止潮氣侵入而加速黴變。
物品之所以發生黴變,是因為物品(如食品、煙、紡織品等)上的微生物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的繁殖生長而造成的。一般來說,根據微生物對物品的作用及對人類的影響,將其劃分為四大類:病原微生物,這是指那些讓人類致病的微生物群;腐敗微生物,這是指那些使食品及其他易黴物品腐敗變質的微生物群;無效微生物,這類微生物的存在對人類既無害又無益;有益微生物,這是指對人類有益的微生物群。而通常引起物品黴變的黴菌又可細分為毛黴屬、根黴屬、麯黴屬、紅麯黴屬四類。
物品發生黴變不僅與環境溫度有關,而且與自身含水量及空氣中水汽含水量密切相關。據研究,不同物品發生黴變對溫濕條件要求不一。如當糧庫溫度在20℃35℃、相對濕度85%時,糧食就易發黴。煙捲等商品,氣溫達15℃,相對濕度85%時就會發生黴變,也就是說,當溫度較高,空氣中相對濕度較低時,黴菌也能依附在物體表面繁殖生長。而對除食品類外的其他大部分商品而言,當溫度<30℃、相對濕度<80%,就不易發生黴變。
黴菌喜溫喜濕,而且還耗氧。對大部分倉儲物品而言,考慮儲存成本,不可能將其存放在密封的無氧環境中,所以解決物品因生黴腐爛變質所帶來損失的有效途徑就是改變其環境溫濕度狀況。因此,研究物品儲存空間的黴變氣象指數並做出預報,顯得尤為重要。分析表明,我國江南59月有利於發生黴變的頻率為34%,即夏季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其溫濕度及空氣中水汽含量搭配得當,易導致庫房內大部分倉儲物品黴變,尤其在78月,溫濕度條件有利於物品發生黴變的頻率達60%以上,而在其他時段均在20%以下。由此可見,物品易發生黴變的時段主要集中在78月。因此,在78月,要經常檢查室內存放物品。有條件的庫房要降溫、降濕,並不失時機地抓住晴好天氣及時清洗、晾曬已黴物品,以避免室內已黴物品久存而腐爛變質,從而減輕因黴變所帶來的損失。
6生活史
要瞭解黴菌必須知道他的生活史
1.菌絲產生分生孢子
2.散佈孢子
3.孢子萌發產生菌絲
4.菌絲成長
   5.
兩個菌絲細胞融
6.菌絲細胞分裂融合
7.囊袋釋放孢子
8.子囊包子萌生菌絲
資料來源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731/post/201607010023/10%E4%BB%B6%E9%97%9C%E6%96%BC%E4%B9%B3%E9%85%B8%E8%8F%8C%20%E4%BD%A0%E6%87%89%E8%A9%B2%E7%9F%A5%E9%81%93%E7%9A%84%E4%BA%8B?utm_source=%E4%BB%8A%E5%91%A8%E5%88%8A&utm_medium=autoPage 10件關於乳酸菌 你應該知道的事 今周刊

https://video.cloud.edu.tw/video/co_video_content.php?p=298275

https://www.learnmode.net/flip/video/23272

https://www.learnmode.net/search?q=%E9%A3%9F%E7%89%A9%E7%99%BC%E9%BB%B4&school%5B%5D=%E5%9C%8B%E5%B0%8F&category%5B%5D=%E8%87%AA%E7%84%B6   學習吧

https://market.cloud.edu.tw/teachcenter/page.jsp?code=E0005  麵包黴

 黴:寄生於腐朽、潮溼或受汙食品、器物上的低等菌類。其菌絲散布於器物表面,菌柄突出,上生孢子囊,囊內孢子成熟後隨風飄散各處而繁殖。如:「氯黴素」

霉:衣物、食品等因受溼熱而變色或長出白色毛狀物,有時為灰黑色的小點。如:「發霉」、「長霉」、「霉爛」。

 發霉: 東西受潮後,表面生出一種由許多菌絲錯綜而成的菌絲體,即長黴。如:「天氣再不放晴,東西都要發霉了。」

 發霉了,是因為物體上受潮後長出黴菌,黴菌是一種微生物,由許多菌絲錯綜而成的菌絲體,是一種低等菌類。其菌絲散布於器物表面,菌柄突出,上生孢子囊,囊內孢子成熟後隨風飄散各處而繁殖。

 除了黴菌這種微生物外,細菌,發酵菌,乳酸菌都是微生物,微生物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AE%E7%94%9F%E7%89%A9 微生物 維基百科

微生物通常是所有難以用肉直接看到或看不清楚的一切微小生物的總稱,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原生動物藻類等有細胞結構的微生物,以及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無完整細胞結構的生物。一般需要藉助顯微鏡來觀察研究。微生物個體微小(直徑小於0.1毫米),種類繁多(99%都是未知品種,且不斷增加),之於生態圈卻非常重要(能量來源與物質循環利用),是地球最多的生命形式,佔所有生物(這裡包含植物等)總重量的一半之多,與人類日常生活、健康關係密切。微生物應用領域日益拓展,在食品、醫藥、環保等領域有廣泛應用。

 

原核生物沒有真正的細胞核,具有細胞壁,體制為單細胞,種類有細菌及藍綠藻。 

原生生物有真正的細胞核,是真核生物,體制為單細胞群體或多細胞,種類有單細胞動物、藻類、水黴及黏菌。 

2006-02-04 00:14:58 補充: 

原核生物是最原始的生物。原核生物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沒有核膜包圍,亦即沒有完整的細胞核,包括真細菌門和一群很特別的古細菌門 原生生物由原核生物演化來的。大部分的原生生物為單細胞,因此常被認為是最原始、最簡單的一群真核生物。  幾乎所有的原生生物都進行有氧呼吸。他們的營養方式有自營、異營、混合營養,可行光合作用和異營 (如眼蟲) 。用營養方式將原生生物分為三群 :類似植物的藻類 ,一含有葉綠體, 行光自營營養方式。 類似菌類的原生菌類 ,一吞噬有機物或分泌酵素,分解並吸收有機分子的異營營養方式。 類似動物的原生動物類 ,一吞噬大食物而為異營的營養方式。

 

其實在型體上是有點難分辨(都是單細胞生物
不過他們的出生年代可就差的多了 
原核生物基本上就是指藍綠藻(藍菌)類的生物.生命力非常強 
有藍鼓藻.微胞藻.念珠藻.葛仙米藻.顫澡.等等......屬於""寒武紀時代(現今仍然存在)目前認為是地球最早出現的生物
而原生生物是在接近古生代寒武紀時出現的 
有綠藻類(水綿).金黃藻類(矽藻).具偽足生物類(變形蟲).纖毛蟲類(草履蟲).鞭毛蟲類(眼蟲)等等...........太多了 
以上 

 劉體動力

打氣筒 水車 開放式的環境 傳送動力

氣體,液體可以傳送動力,固體也可以,例如槓桿 滑輪 輪軸

氣體因為被壓縮而反彈回來的力量,所以在密閉空間傳送動力的效果較差,液體較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