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觀課、議課重點說明


觀課、議課重點說明
~高雄市國教輔導團自然領域支持團隊/1041001
一、觀課重點
1.     觀課時不對「教師教學作評價」,而是「觀察學生學習表現」。
2.      觀察的面向:觀課時可參考教學者所關切的觀察焦點進行觀察,並觀察學生學習表現,如全班學習氣氛、學生學習歷程、學生學習結果。
3.      觀察方式:從學生發言內涵(請和教材做連結)發言次數語言流動肢體語言聲音大小等,關注學生是否學習,是否思考。
(1)學生上課情況
學生之間相互問問題的情況(頻率和內容)?
學生有沒有不必要的行為?
(2)學生學習情況
學生對那一部份比較感興趣?
學生在學習中較困難的部份?
(3)學生討論情況
學生有沒有傾聽、等待?
組員之間是否互相協助、討論?
ƒ是否產生主導者?
討論過程有何特殊現象?
是否有產生伸展跳躍的學習?
4.      觀課倫理:入座觀察時,宜遵守以下倫理:
(1)每位老師以觀察一組學生為原則。
(2)注意觀課動線,不影響授課教師教學。
(3)不涉入學生學習。
(4)不與學生互動。
(5)不交談或打手機,若有必要離開教室交談或通電話。
(6)將手機關機或設定成靜音。
(7)拍照或攝影需事先徵得同意,並以不影響學生學習為原則。
5.      若有共同備課情形,同校同領域老師也可關注教材教法,了解共同備課的成效。
二、議課的實施
()三要原則
1.根據學習目標,討論學生學習成功和困惑之處
2.分析觀課時所蒐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學生學習表現,討論時要和教材結合
3.分享自己從觀課中學到什麼。(而不是發現老師沒做到什麼!
()三不原則:
學習共同體的議課相當尊重公開觀摩教師的教學意識、教學情境、學生特質及班級整體情況的獨特性,強調不針對老師「沒做到!」的部份提出評論,因為不用特別明說,老師也都能知道。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信任感和凝聚力。
1.不評論老師。
2.主席不做結論。
3.不針對特殊生做批判或指責。
()觀課者分享
1.學生學習具體事實表現為主
2.從單元學習目標了解和討論學生學習成功或困惑之處
3.教學者所關切的觀察焦點(觀課前會議中已說明)
4.分享從觀課中學習到什麼


1)在哪個部份學生的學習成立?
2)在哪個部份學生學習出現瓶頸?
3)哪裡還可能加入更深入的學習?

 

 ()議課該如何說呢?
1.我發現_____學生學習成立,因為________________,他學會了

2.我發現_____學生學習出現瓶頸,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發現_______學生很快地都完成了學習任務,可能加入_____________學習內容,可以促使學生更多的思考。
◎參考範例:
*以教師為中心可能這麼說?
*以學生為中心可以這樣說?
我發現老師提出問題,3號學生回答得很沒有把握,但在老師一次又一次追問下,學生把答案終於說出來了
我發現3號學生一開始很沉默,後來開始思考,並且試著回答,是因為老師不斷提出問題問他,引導他去想,他終於說出了賣油翁的心境轉變
我發現老師沒有走到15號學生身邊關注他,所以學生常常是個客人
我發現15號學生常常是客人,也很少寫學習單。(不需要提出改善方法,因為觀摩老師聽到這裡,已經了解該如何處理了)
我發現老師要求小組內的組長向組員說明oo概念,
我發現20號同學在組長說明oo概念後,比較清楚oo概念,能夠繼續動筆寫學習單,而且組長在說明後,也很快地寫完了自己的學習單,
老師要求學生寫學習單,學生沒有對話,很快地都完成了
我發現學生沒有對話,很快地都各自完成了學習單,可能加深問題的難度,可以促使學生更多的思考。
三、入班觀察記錄~蒐集客觀證據
()要記錄些什麼?
1.教導行為:教師的教學關切的焦點(包含質與量兩方面)
2.學習行為:學生的學習反應表現(內涵、頻率、語言
3.空間軸:學生座位安排//教室空間布置//教師走動路線與停駐位置
4.時間軸:教學流程的先後次序及各段落所用時間//
事件發生時刻與經過時間
()怎樣做紀錄?
1.客觀的紀錄事實,儘量減少推論、判斷~低推論性、非評斷性
2.記錄教學實況:
  「師生的故事」~有脈絡、儘量掌握當事人的立場與觀點
3.掌握重點,勿斤斤於次要的細節。
4.觀察者及教學者間的溝通討論愈充分,愈易掌握觀察與紀錄的重點,觀察者間的一致性也會愈高。
5.利用關鍵字、圖像、符號……等,簡要記下最多的訊息,再於觀察後最短期間內(建議不超過兩天),轉譯成文字紀錄。 

◎「學習共同體」的願景是~
  實現每個學生的學習權利,保障高品質的學習。
◎「學習共同體」的原理是~
  實踐對話式溝通,相互聆聽關係,學習與世界、他人和自己對話。

學習共同體授課、觀課及議課原則
                    修改自「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手冊 1.0版」
一、公開授課的實施
()共同備課時,即安排教師輪流授課,將課堂授課情形錄影紀錄,作為
   校內議課討論資料。
()每位教師一年至少一次校內公開授課。
()視教師意願每年一次對外公開授課。
()邀請學科專家及教學專家參與,提供諮詢意見。

二、公開觀課的實施
    ()事前準備
        1.提供單元活動設計、上課教材、學生座位表、學習單及觀察表。
        2.召開課前會議
          (1)讓觀課者瞭解學習目標、教學流程、班級特性分析、教學所關切
 的焦點等。
          (2)觀課組別分配(每組學生的學習至少一位教師觀察) ,並說明觀
             課重點及觀察倫理。
    ()課堂上的攝錄影
        1.準備錄影和攝影器材,課前於教室前方架設錄影機,以攝錄學生學
          習情形為主,若要能同時攝錄老師教學,則採多機運作,如此可蒐
          集更多議課所需資料。
        2.學生小組合作共學時,要拍攝各組學生學習情形,方便議課時討
          論。
    ()觀課重點
        1.觀課時,以學生的表現為主,不對教師教學做評價,盡量蒐集學生
          的學習表現資料。
        2.觀課時可參考教學者所關切的觀察焦點進行觀察。
    ()觀課所作的觀察
        1.從學生發言內涵(要和教材結合)、發言次數、肢體語言、聲音大小
          等判斷學生是否學習?是否思考?
        2.可使用學習共同體公開觀課紀錄表或白紙紀錄學生的表現;也可運
          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觀察技術,如軼事紀錄、語言流動等方式作紀
          錄。
        3.觀課時,根據學生座位進行記錄。
   


    ()觀課倫理
            入座觀察時,宜遵守以下倫理:
        1.每位老師以觀察一組學生為原則。
        2.不涉入學生學習。
        3.注意觀課動線,不影響授課教師教學。
        4.不與學生互動。
        5.不交談或打手機,若有必要離開教室交談或通電話。
        6.將手機關機或設定成靜音。
        7.拍照或攝影需事先徵得同意,並以不影響學生學習為原則。

三、共同議課的實施
    ()三要原則
        1.根據學習目標,討論學生學習成功和困惑之處。
        2.分析觀課時所蒐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學生學習表現,討論時要和教
          材結合。
        3.分享自己從觀課中學到什麼。
    ()三不原則
        1.不評論老師。
        2.主席不做結論。
        3.不針對特殊生做批判或指責。
    ()錄影和紀錄
        議課的討論過程要做錄影和紀錄,提供反思實踐之參考。
    ()進行錄影教學的議課
        沒有公開授課之教師,可以提供教學錄影帶,讓教師們進行議課。
    ()留下文字記錄
            公開授課教師對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後的歷程,進行教學省
        思,撰寫報告,留下文字紀錄。呈現個人專業成長軌跡,同時也可以 

        分享教學研究心得,彼此互惠學習,共同成長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