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南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
推動共備、觀課、議課之實務研究
作者:洪麗晴
聯絡作者:洪麗晴
發表日期:104 年 8 月 14~15 日
推動共備、觀課、議課之實務研究
作者:洪麗晴註摘 要
為提昇高雄市國小國語文現場教師的教學能力,本團隊透過與現場教師深度訪談與專業對話、實務實作演練與資料收集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升國小國語文教師透過教師專業社群,對「共同備課、公開觀課、集體議課」有更深入的瞭解與實作要領。
透過正式及非正式的專家諮詢及分享討論,針對教學現場所遭遇到的問題給予立即性的支持及回應,並將研發的經驗整理分享,俾以迅速提升國小國語文領域教師之有效教學能力,進而提供學生學習的優質學習環境與顯著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效。
本研究發現,高市國小國語文教師在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和「共同備課、公開觀課、集體議課」之實務工作坊與教師專業增能研習後,對於「回原校-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意願大大增加。同時,讓他們不僅對「共同備課、公開觀課、集體議課」三種有效教學策略,除了有基本的認知瞭解外,也相當樂意去嘗試、學習這些有效策略;同時,更激勵出他們,在研習結束回校後,仍舊願意繼續嘗試、學習與精進,並期許自己能提昇教師專業能力與達到學生優質化的學習目標。
關鍵字:共備、觀課、議課、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國語文
備註:1.本實務研究團隊召集校長 1 人與副召集校長 3 人(依序如下):
(1)李哲明(高市鹽埕區光榮國小)、(2)陳瓊如(高市鼓山區鼓岩國小)、
(3)張慶鴻(高市大樹區大樹國小)、(4)郭人瑞(高市大寮區忠義國小)。
2.本實務研究團隊主要規劃執行成員與相關資料提供者:
(1)陶玉芳(高市左營區新上國小)、(2)洪麗晴(高市小港區漢民國小)、
(3)林彥佑(高市林園區林園國小)。
推動共備、觀課、議課之實務研究
壹、緒言
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為提昇高雄市國小國語文現場教師的教學能力,本團隊透過與現場教師深度訪談與專業對話、實務實作演練與資料收集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升國小國語文領域教師透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模式,對「共備、觀課、議課」三種有效教學策略,有更深入的瞭解與實作要領,進而成為各校的國小國語文領域種子教師。
同時,在回到個人的原服務學校後,「能夠願意、樂意」地積極參與校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並帶領校內教師運用「共備、觀課、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來解決教學現場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俾以提昇學生的學習效益。
二、名詞界定
以下玆將本文中所提及的有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實務研究」、
「共備、觀課與議課」,以及「閱讀理解」,作一界定與說明:
(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本研究中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定義:意指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師,基於共同的信念、目標或願景,為求專業成長,彼此相互合作學習,幫助學生獲得更佳的學習成效所組成的學習團體(吳清山,2010)。
(二)實務研究:
本研究中的「實務研究」定義:是指應用社會科學的工具和方法到立即、實際的問題上,其目的在促進教育領域的理論和知識,以改善在學校中的實務(Elliot, 1991)。
(三)共備:
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共備」,是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間的「共同備課」。在此,意指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師就某單元重點,共同對話討論,設計教材、教法和評量(藍偉瑩,2013);且採「螺旋式學習」,以國小國語文領域為例,先討論每一課的核心概念,再討論每一課帶領學生學習的方法 (歐用生、林文生、吳麗玲,2012)。
(四)觀課:
在本文中所提及的「觀課」,是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間的「公開觀課」。「一群志同道合的國小國語文教師」可透過觀看數位國小國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 (1) 瞭解教學設計的妥適性; (2) 深入捕捉學生學習的細緻訊息;(3)提供引導學生學習的意見 (藍偉瑩,2014)。
(五)議課:
在本文中所提及的「集體議課」是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間的「集體議課」。「一群志同道合的國小國語文教師」在議課時,是(1)根據學習目標-討論學生學習成功和困惑之處;(2)分析觀課時所蒐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學生學習表現;(3)分享省思-教師自身從觀課中學到什麼(藍偉瑩,2014)。
(六)閱讀理解:
在本文中所提及的「閱讀理解」是依照 Pressley(2000)所分出的兩個層次:(1)字彙理解;(2)文章理解。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知道自會的意義,瞭解某些個別字組合起來所代表的意義,也必須聯結學生本身的生活經驗或先備知識,以達到對文章的深層理解(陳怡琪,2011)。
貳、本研究教師專業成長團隊與執掌任務
本研究「教師專業成長團隊」主要是由高市國教輔導團國小國語文領域召集校長 1 人、副召集校長 3 人,以及專業輔導員 3 人所共同組成。
本研究團隊「召集校長與副召集校長們」依序是:(1)李哲明召集校長(高市鹽埕區光榮國小),以及副召集校長-(2)陳瓊如校長(高市鼓山區鼓岩國小)、(3)張慶鴻校長(高市大樹區大樹國小)、(4)郭人瑞校長(高市大寮區忠義國小)。他們除了身兼該校校長一職外,還負責督導本團隊透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模式,來提升高雄市國小國語文教師,對「共同備課、觀課、議課」有更深入的瞭解與實作要領。
本研究團隊的「3 位高雄市國教輔導團國小國語文領域專任輔導員」,分別是:(1)陶玉芳老師(高市左營區新上國小)、(2)洪麗晴老師(高市小港區漢民國小)與(3)林彥佑老師(高市林園區林園國小)。三位專任輔導員,各自負責規畫本研究的三部分,依序是(1)陶玉芳老師-負責總規劃執行「共同備課-國小國語文教師跨校學習社群」;(2)洪麗晴老師-負責總規劃執行「觀課議課
-專業社群運作實務工作坊」部分;(3) 林彥佑老師-負責總規劃執行「教學專業支持團隊」部分。
叁、研究方法、研究目的與研究發展歷程
一、研究方法
(一)實務-行動研究的主要目標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主要是源於 1940 年由 Kurt Lewin 首先所使用,行動研究計劃有三個一般目標:即是教師發展、改善學校實務和教學的修正及精進。透過行動研究可促進教師的發展,這包括增加老師對學校和班級的瞭解;增加自尊以導致主動投入研究專業的會議、或者出版,以及更有解決和作予教學相關決定能力的感覺。以現今的教育發展而言,改善實務導致實際從事者進而願意參與行動研究,是目前立即且重要的教育課題之一;其次,對教育理論的貢獻而言,行動研究包括教師實務基礎的理論發展。
(二)實務-行動研究的主要特徵
實務-行動研究的主要特徵,可簡要分為下列七點來加以論述 (徐綺穗 ,2015):
1.行動研究是從業者於特定場域中對特殊問題的研究。
2.行動研究是自我專業反省的探究過程。
3.行動研究過程沒有統一的模式。
4.行動研究強調螺旋式循環的過程。
5.行動研究結果僅適用於研究實施的情境。
6.行動研究是平等參與和合作的過程。
7.行動研究是詮釋的和批判的過程。
蔡清田(2000)則將行動研究的特徵,歸納為 10 要點:(1)以實務問題為主要導向;(2)重視實務工作者的研究參與;(3)從事行動研究的人員就是應用結果的人員;(4)行動研究的情境就是實務工作環境;(5)行動研究的過程強調協同合作;(6)強調解決問題的立即性;(7)問題或對象具有特定性;(8)發展反省彈性的行動計畫;(9)結論只適用於該實務工作情境的解放;(10)成果可以是現狀的批判與改進。
在本研究中的「實務-行動研究」,即是著重「實務教育現場的行動研究」,是側重國小教育現場-國小國語文領域-的問題發現與解決策略。
二、研究目的與研究發展歷程
本研究「教師專業成長團隊」總共分為三部分來予以規劃執行,涵括:(一)「共同備課-國小國語文教師跨校學習社群」部分;(二)「觀課議課-專業社群運作實務工作坊」部分; (三)「教學專業支持團隊」部分。
下列針對每一位專任輔導員所負責的部分,依照「研究發展歷程」,個別加以闡述說明之:
(一) 「共同備課-國小國語文教師跨校學習社群」部分
「共同備課-國小國語文教師跨校學習社群」-主要是由國小國語文領域專業輔導員-陶玉芳教師-總規劃執行;另外 2 位專業輔導員則負責
-「專業教學層面」的共備、觀課與議課。
1.研究目的:
(1)透過閱讀理解策略,提升教師文本分析能力,提昇轉化為
課堂實作能力。
(2)過教師專業社群對話、共備、觀課、議課的機制,共同討
論翻轉教學中的困境與突破。
(3)鼓勵教師跨校組成學習社群,融合不同學校之經驗,成為
彼此學習成長的好夥伴。
2.實施方式:
(1)參與對象:高雄市國小國語文領域教師。
(2)研究主題、講師和實施模式:
研究主題
講師
備註
「文本分析」-共同備課 1
(康軒五下說明文)
新上國小陶玉芳老師
3 小時
「以學習者為中心」
觀課、議課 1 新上國小陶玉芳老師 2 小時
「文本分析」-共同備課 2
(南一六下議論文) 河濱國小張儷齡老師 3 小時
「以學習者為中心」
觀課、議課 2 河濱國小張儷齡老師 2 小時
「文本分析」-共同備課 3
(翰林三下故事體) 文府國小廖隆振老師 3 小時
「以學習者為中心」
觀課、議課 3 文府國小廖隆振老師 2 小時
台北市共同備課教師專業
社群經驗分享 台北市文化國小
李建民主任 3 小時
(二) 「觀課、議課-專業社群運作實務工作坊」部分
「觀課議課-專業社群運作實務工作坊」主要是由國小國語文領域專業輔導員-洪麗晴老師-總規劃執行,另外 2 位專業輔導員則負責「專業教學層面」的共備、觀課與議課。
1.研究目的:
(1)透過專家的專題講座內容,以國小國語文領域為主軸,清楚解說「觀課、議課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基本概念與認識,以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2)透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模式」,運用共同備課的概念,讓教師以專業社群的專業對話模式,來實際進行「觀課與議課」的實務實作與互動討論。
(3)轉化講座的教學經驗與理念,結合教師的「專業社群」運作實務歷程,運用共同備課的概念,強化教師「觀課與議課」的思考與產出實作的教學知能,俾以達成有效教學的目的。
2.實施方式:
(1)參與對象:高雄市國小國語文領域教師。
(2)研究主題、講師與實施模式:
研究主題
講師
備註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專家講座
新竹照東國小
余舒蓉校長
3 小時
觀課、議課-實務實作、
互動討論、專業對話 高市廣興國小
謝惠君校長
助理:高市新上國小
陶玉芳老師
3 小時
共備、觀課、議課-實務實作、
互動討論、專業對話 高市林園國小
林彥佑老師
助理:高市新上國小陶玉芳老師
3 小時
(三) 「教學專業支持團隊」部分
「教學專業支持團隊」主要是由國小國語文領域專業輔導員-林彥佑所總規劃執行,另外 2 位專業輔導員則負責「專業教學層面的共備、觀課與議課」。
1.研究目的:
(1)提供高雄市中、小型學校-國小國語文領域教師之有效教
學策略。
(2)輔導學校教師專業成長,深化同儕相互教學支援。
(3)建立區域性跨校教學觀摩、學習模式,延續輔導成效。
2.實施方式:
(1) 服務對象:
a、首先開放讓高雄市所有小學提出申請。
b、依據有提出申請的學校-「高市大樹區大樹國小」。c、確認本次研究服務對象-高市大樹國小國語文領
域教師。
(2) 研究主題:
a、客製化─著眼於教師教學實際需求,實務經驗分享為基礎,落實行前會議,傾聽教師需求,以設計教學演示與專題研討。
b、實境化─著重於教師教學情境改善,以提升有效教學為重點,進行入班觀察,評估學生能力,討論教學過程、專業對話; 結合閱讀理解問題層次(直接提取、間接推論、詮釋整合、比較分析),提昇教師教學現場教學能力; 亦融入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有效提昇學生思考與批判能力。
c、個人化─著力於教師個別狀況精進,以提供專業支持為目的,成就自我成長,活化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演練、專業成長。
(3) 研究實施模式:
a、前置階段─
(a)到校服務會前會(第 1 次):包括「理念溝通對
談、實務工作規劃、選擇焦點教師」。
(b) 合作前導會議(第 2 次):包括「校本教學觀察指標、教學觀察前研討,焦點教師備教學計畫、與焦點教師研討教學策略」。
b、到校服務階段─
(a) 到校服務(第 1 次):包括「教學觀察、觀察後會議;示範教學暨研討;語文領域聽說讀寫能力教學實務研習」。
(b) 到校服務(第 2 次):包括「教學觀察、續開觀察後會議、語文領域聽說讀寫能力教學實務研習」。
c、檢討階段─
(a) 檢討計畫、彙整資料,檢視執行成效。
(b) 整理問卷,編製成果報告。
肆、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教學成長省思與研究發現」
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在本研究所提及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指「高雄市-跨校-跨學年或跨區的-國小國語文領域教師」,大家基於志同道合,有著共同的信念、目標或願景,為求專業成長,彼此相互合作學習,以幫助學生獲得更佳學習成效所組成的學習團體(吳清山,2010)。
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教學成長省思與研究發現」
透過本研究團隊所規劃執行的三種「高雄市-跨校-跨學年或跨區的-國小國語文領域教師」,在分別歷經:(一) 「共同備課-國小國語文教師跨校學習社群」;(二)「觀課議課-專業社群運作實務工作坊」; (三) 「教學專業支持團隊」等三種「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模式,並透過參與「共備、觀課與議課」三種有效教學策略的實務練習後。
本研究透過參與本次研究教師教學專業社群-高市國小國語文領域教師 (一) 所填寫的教師回饋記錄表;(二)每場團體會議記錄;以及(三)個別訪談等三種回饋歷程,研究者彙整歸納出本研究教師社群所獲得的教學成長省思與研究發現,依序個別闡述如下:
(一)「教師教學專業社群-高市國小國語文領域教師」的「共同省思」
1.在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實際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時,其成功過程:是需要-透過觀察「典範成功案例」,和「實務模仿練習」而得。
2.在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實際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時,發現:「不同世代的老師會有不同的思考模式」。
3.在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實際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後,本研究專業教學社群的老師們,可透過本研究的「實作參與經驗」,在回校後-可類推到以學生為中心-有效性學習。
4.在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實際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後,會出現「分組討論的二階進化」:(1)
初階,是由先知先覺者先提出意見,藉以帶動全組的思考;(2)進階,則由社群領導者搭鷹架,但不發表意見,等到所有人發表後,社群領導再予以整合與進行補充。
(二) 「教師教學專業社群-高市國小國語文領域教師」的「自我成長學
習省思」
1.在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實際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時,社群老師覺得這是一種全體共同成長的活動體驗歷程,而且是一種「身心靈和諧的學習」。
2.在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實際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時,社群老師透過分享討論「個人的中年轉化之旅」,進而尋找到「完整自我的的探索與轉機」。
3.在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實際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後,社群老師透過每場實作活動,來「嘗試閱讀自己」,並體察出「學生時代的我與教學現場的我之差異」。
4.在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實際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時,社群老師藉由「每人的四張便利貼」,打開回憶寶匣-「經歷個人最難忘的一堂課」與「個人所教授的最難忘一堂課」;同時,回憶記錄出「各一個正負面案例」。
5.在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實際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時,社群老師可全然充分分享個人教學經驗,並依其特性類別,將其貼到黑板的分類版上,讓自身更加明瞭體察。
(三) 「教師教學專業社群-高市國小國語文領域教師」運用本研究有效
教學策略「共備、觀課與議課之使用心法」
1.在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實際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後,社群老師發現-可利用國文教學影片的例子,來進行共同備課、觀課與議課之分析說明。
2.在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實際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時,社群老師發現-國語科教學的學生成長學習裡,是需要讓學生進行「相互討論與觀念交換」,且較適用於「同質分組」;而學生的數學學習,主要是強化同儕學習經驗指導,則適用於「異質分組」。
3.在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實際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後,社群老師發現-「探索、合作、表達」是學生學習成功的三關鍵要素。
4.在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實際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後,社群老師發現-答案必須由學生自己說出,而非由教師單向式地告知傳授。
(四) 「教師教學專業社群-高市國小國語文領域教師」運用本研究有效
教學策略「共備、觀課與議課的有效實施原則與要點」
1.在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實際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後,社群老師發現-「共備」是「教材的解構與再結構」。
2.在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實際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後,社群老師發現-「共備」是「教材的解構與再結構」觀課:以組為單位,著重於學生的學習紀錄,同時以不影響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為原則。
3.在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實際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後,社群老師發現-「議課」是「不評論老師,必要時得進行二階段議課,提出新的策略以改進教學」。
(五) 「教師教學專業社群-高市國小國語文領域教師」運用本研究有效
教學策略「觀課與議課實務演練後的成長省思與研究發現」
1.在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實際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後,社群老師發現-「觀課」-實務演練的議題是:
(1)老師可嘗試以時間為動線,紀錄教師與學生的學習活動。
(2)同時反思-進行學共教學時,兩兩討論的 U 形座位安排與排排坐的分配之優缺點。
在運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及「實際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後,社群老師發現-「議課」-實務演練的議題是:
(1)觀課者 1 對議課後所提出的想法:學習儀式之後,學生是否能真正習得「閱讀策略:預測知能」並實踐到生活中。
(2)觀課者 2 對議課後所提出的想法::單一學生發表時,其餘學生似乎不會跟著發表;應返回文本引導學生思考,亦即要從文本中尋找線索。
(3)觀課者 3 對議課後所提出的想法::學生預測後若有偏差需協助進行修正,如:加入關鍵字的提示與搜尋以修正個人預測結果。
(4)教學者自省對他人議課後所提出的想法:教學流程「一預到底」,顯得沉悶,故可減少教師的說明時間,而多加入小朋友的活動;其次,填入不同層次的預測策略;當未提供文本給學生,在不利閱讀的線索提取時,教師可適時加入板書,進行心智圖的繪製教學。
(六)「教師教學專業社群-高市國小國語文領域教師」運用本研究有效教學策略「共備、觀課與議課實務演練後的成長省思與研究發現」:
1.老師們應先反思:當自己成為學習者時,本身是否真的翻轉了?我們的學生是否準備好了?
2.「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觀課中很重要的是教學者的自己與思考如何讓學生學得更好。
3.以往在教學現場,老師是教室中的巨人,現在教育正在翻轉中,老師們做就對了!
(七)「教師教學專業社群-高市國小國語文領域教師」運用本研究
有效教學策略「觀課」時的三種「教學觀察記錄表」:
1.合作學習教學-觀察記錄表
2.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觀察記錄表
3.教學觀察表(修正於教專-簡要版)
伍、研究結論與建議
綜合上述的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在本研究歷程後的成長省思與研究發現,可統整出本「研究結論」-即是高市國小國語文教師在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和「共同備課、公開觀課、集體議課」之實務工作坊與教師專業增能研習後,對於「回原校-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意願大大增加。同時,他們不僅對「共同備課、公開觀課、集體議課」三種有效教學策略,擁有基本的認知瞭解外,也相當願意與樂意去嘗試和學習這些有效策略;最後,更激勵出他們在研習結束回校後,仍舊願意繼續嘗試、學習與精進,並期許自己能提昇教師專業能力與達到學生優質化的學習目標。
由此得知,本「研究建議」-即是在肯定「積極建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推動實務行動研究」是有其正面影響性;同時,研究發現國小國語文領域教師在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三種有效策略後,教師社群自身的確感受到自身教師教學能力的提昇,以及學生學習顯著提升的情況下,教育相關單位應當積極規劃與提倡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各個學校的建立與落實;並且,透過各個學校行政單位的規劃支持與協助,讓社群教師們能夠無後顧之憂地在校內採用「共備、觀課與議課」等有效教學策略,來提昇教師個人的教學增能,以及學生的優質化學習學力。
參考文獻
Elliot, J.(1991). Actionresearchforeducationalchange. Buckingham,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Pressley, M. ( 2000 ) . What should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be the instruction (In M. L. Kamil, P. B. Mosenthal, P. D. Pearson, R. Barr,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arch Volume Ш.(pp.545-561).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ociates.
吳清山(2010)‧從教師MP3 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營造‧教師天地,169,12-19。
周筱亭(1998)‧從數學課程實驗班教師的在職進修談起‧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高年級(pp.293-300)‧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徐綺穗 (2015,07 月 16 日) ‧教育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2015 年 7 月 16 日,
取自 myweb.nutn.edu.tw/~shuc/ppt/Action_research.ppt。
陳怡琪(2011)‧多層次提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閱讀理解後設認知與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裡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歐用生、林文生、吳麗玲(2015,4 月 20 日) ‧與學習共同體共舞:新北市的實踐與反思 ‧2015年4月20日, 取自http://140.128.226.5/bbeautyy/upload/files/d0000019.pdf?d85f540409=3a8618e742a 2ca3a503315cd2cee1610。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藍偉瑩(2013,10 月 17 日) ‧1021017 學習共同體課程設計與實施研習 PPT‧2015年 4 月 20 日,取自 http://highscope.ch.ntu.edu.tw/1021017-學習共同體課程設計與實施研習 PPT。
藍偉瑩(2014,4 月 10 日)‧1030410 公開觀課觀課與議課研習 PPT‧2015 年 4 月20 日,取自 http:// highscope.ch.ntu.edu.tw/1030410 公開觀課與議課研習 PPT-藍偉瑩.PP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