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如何改革?從日本至亞洲各國的教改熱潮,看「學習共同體」於教學現場的發酵
臺南公民智庫 李佳蓉研究員
為配合十二年國教的推展,政府預計於今年度推行「108課綱」,強調「自動好」─自發(自主行動)、互動(溝通互動)、共好(社會參與),未來如何於課堂中落實?考驗著教師們的功力。除了台灣如火如荼地進行教改,亞洲各國亦參考日本經驗,以「學習共同體」理念重新打造二十一世紀的教學現場,並於PISA【1】國際測驗中展現了亮眼成績。其改革經驗是否能為十二年國教、108課綱推行所借鏡?筆者將透過臺南市三慈國小觀摩,帶來第一手觀察報導。
學習共同體公開觀課(資料來源:網路圖片)
日本教育改革,學生不再從教室逃走
日本教育大師佐藤學教授在書中提到:「日本的孩子已漸漸成為世界上最不學習的孩子」,考試導向的學習,造成一部分的「勝利組」及大多數的「失敗組」,約有七成的孩子討厭學習,進而從學習中逃走。這是東亞各國的教育共同特徵。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佐藤學教授從30年前開始推動「學習共同體」(以下簡稱「學共」)的改革,在歷經了許多失敗後,終於在神奈川縣濱之鄉小學成功打造了第一所學共的前導校(pilot school)。濱之鄉小學是一所多數學生家庭經濟或處境出現問題,全校人數達七百二十名的大型學校。在第一年辦學時,原有二十幾名輟學生,在推行學共後,這些輟學生全數回歸校園,原因居然是同學們主動地向輟學的孩子傳達學校不同的模樣。從此之後,濱之鄉小學輟學的孩子一直保持零狀態,且教師也因為學共而創造出更多元精彩的課程,無形之中亦提升了PISA的測驗成績。
濱之鄉小學的成功,猶如觸發了教育改革的按鈕,從日本一路延燒到東亞各國,包含中國、韓國、台灣、印尼、越南等國,都千里迢迢來此取經。究竟學共有什麼魔力,可以扭轉學習逃走的問題呢?
學習共同體包含公共性、民主性和卓越性等三個重要基本原理
學共是一種「教育哲學」而非單一方法,強調「公共性」、「民主性」、「卓越性」,也因此起初都沒有人相信這樣的學校會成功,直到濱之鄉小學的成功,才證明了它的可行性。
學校是一個公共空間,應開放給所有人,包含全校老師、外地老師、社區人士...等來參觀,此即「公共性」哲學。透過「公開觀課」,讓老師們一起觀察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並藉由「議課」共同討論、互相精進,以提升全體教師的教學品質。在醫界也很常使用這種「案例研討」(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方式進行學習,以往教育界的「議課」通常是批判教師的教學技巧,因此教師大多不願意公開自己的課堂供他人「指導」。學共則一改過往「陋習」,感謝每一位願意公開課堂的教師,並專注於討論學生而非教師本身。另一個公共性的層次是邀請家長及社區人士參與課堂,譬如請賣魚的家長帶孩子去市場走一圈,或由社區人士輪流來校指導管弦樂隊,也是一種「參加學習」。
「民主性」哲學表現在課堂上的「聆聽」、「對話」,包含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每個人都同樣有發言權」,而不僅僅是最好、最差的學生才有權利。這是學共實施最困難的地方,教師要懂得串聯學生之間的意見,培養學生專注聆聽的素養。在實施學共的課堂上,教師及學生都會降低音頻,認真對話、聆聽彼此的想法,無形之中也培養公民的基本態度。
「卓越性」哲學則是透過課堂上的「伸展跳躍」學習來達成。以往認為學生無法跟上教學進度的做法是降低教材難度,但以教育心理學【2】的角度來看,若能透過老師及同學的幫助,模仿他們的方法,將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學力即可獲得提升。聽起來有些抽象,實際的做法即是先將教室的座位打造成利於溝通互動的空間,打破過去桌椅一致面向講台的擺設,改以四人小組進行「協同學習」,透過教師的引導,讓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學習。
四人小組的協同學習(圖片來源:親子天下)
108課綱強調「自動好」,與學習共同體相互呼應
為配合十二年國教的推展,政府預計於今年度推行「108課綱」,強調「自動好」─自發(自主行動)、互動(溝通互動)、共好(社會參與)。「自發」強調個人為學習的主體,能夠系統思考、解決問題,具備創造力、行動力。「互動」指學習者能廣泛運用各種工具,如語言、文字、數學符號、科技、藝術等等,有效與他人和環境互動。「共好」即社會參與,每個人都需要以參與方式培養與他人或群體互動的素養,是一種社會素養,也是一種公民意識。
以學共作為推展的教育現場,以「尊重」、「聆聽」打造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進行「協同學習」,經由「內化作用」,提升學力及學習興趣,符合「自發」目標。同時,學生因「協同學習」而學會與同儕溝通互動,培養了社會素養及公民意識,符合「互動」、「共好」目標。再者,透由家長及社區居民共同參與課程,亦可促進社會「共好」交流。由此可見,以學共教育哲學推展108課綱,可達到加乘的效果。
台灣推展學共的教育現場─台南市三慈國小觀摩研究
台灣相較於東亞各國,推展學共的速度相對緩慢。恰好台南市三慈國小正是以學共為教育宗旨的一所學校,為了解這套教育哲學的實務操作,台南公民智庫將為各位讀者帶來三慈國小第一手的觀摩筆記。接下來的專刊中將分別以「共同備課」、「公開觀課」、「議課」、「班級經營與課堂話術」為主題,一一剖析學共全面提升教學品質的關鍵秘密。
備註:
【1】PISA評比為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每三年大規模舉行的一項測驗,目的在評估十五歲青少年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從二〇〇〇年起,參與PISA的國家從四十個,增加到今年的六十八個,涵蓋了九成的世界重要經濟體,已有超過一百萬名全世界的中學生都接受過評量。
【2】心理學家維高斯基(Les S. Vygotsky)將孩子的精神發展定義為,經由與他人溝通產生的「內化作用」。並將「獨自學習可達到的程度」(目前的發展水準)與「經由他人的援助可達到的程度」(未來的發展水準)中間的領域稱為「近端發展區」,教育應該根據「近端發展區」來發動。佐藤學教授以維高斯基「近端發展區」及「內化作用」的理論基礎,將學習定義為三種對話的實踐,包含與嶄新世界的相遇與對話的實踐(認知的實踐)、與他人對話的實踐(人的實踐),以及和與自我對話的實踐(自己內在的實踐)。換言之,學習就是透由「透過媒介的活動」與嶄新世界相遇,並在與教師及同學的對話中「伸展跳躍」。而協同學習實踐了上述三種對話的可能。
參考資料: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親子天下
佐藤學(2013),《學習革命的最前線:在學習共同體中找回孩子的幸福》,天下文化
佐藤學(2014),《學習革命的願景:學習共同體的設計與實踐》,天下文化
姜宏尚(2014),〈學校發展學習共同體歷程之個案研究─以台南市一所國小為例〉
未來Family(2017),《解讀12年國教新課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