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孩子的學習為中心的素養教學
每個孩子的學習需求都一樣嗎?
有些孩子的好奇心強,很會問問題,有些孩子好奇心不強,比較沉默。
還是所謂孩子的學習有其基本的定義及其假設呢?
假設孩子對於未知的事情會主動探求,或是主動探求是孩子的天性,或是我們大人應該設計能讓孩子主動探求的學習內容,
孩子從未知到已知,這之間的歷程要如何設計,能不能不那麼容易就完成,能不能不那麼快就完成,能不能花點時間讓孩子探索,大人協助從旁紀錄,孩子經歷思索的時間能幫助他們對於學習有更深的印象,對於探索後學會的概念及知識有更深的理解,不容易忘記。
這次LINE群組有LINE友貼上圖片問這是甚麼樣的生物,有人認為是蟑螂卵,有人認為是蒼蠅蛹,我說先收集起來找個容器養養看,期待揭曉孵化出來的生物。其實我想繼續鋪陳下去的是後續的教學設計,思考如何設計一個給釣竿而不直接給魚的學習,從給釣竿到釣到魚的歷程,都是讓學習者能深刻體悟學習的趣味及磨練學習的技能。
不久有另一位LINE友很積極的在網路上查了蟑螂卵及蒼蠅蛹的資料,確定是蒼蠅蛹後很快的在群組中回饋心得並提出解決的建議,同時稱讚認為是蒼蠅蛹的LINE友專業。而原PO者知道後,.其兒子連蛹帶土的打包處理掉了。等我看到這消息時已經過了2小時了,我只能回,可惜啊可惜。
從上面這則案例可以分享的是,如果將此案例做為孩子的生態教學時,從未知到知道的時間太短了,從未知到知道的學習太薄了,從未知到知道的趣味減少了,從未知到知道的體認及對看待生命的態度都不那麼深刻了。
這讓我想到天龍老師的屏東學的屏東地理水文的學習,提到沖積扇時為屏東平原是發源自中央山系南部大武山系的河川穿越山區後砂石沖刷堆積的沖積扇平原。依此定義來判斷屏東的平原鄉鎮有幾個。我當下認為,為何枋山鄉不算入平原鄉鎮呢?如果不算入,那又要歸類在哪一個選項呢? 這問題算是迷思嗎?
從此問題出發的關鍵素養學習的設計在於如何讓學生提出其見解,從文本中找證據,從對話中找證據,而設計夥伴對話的同時,將能讓學生從不同的思考中學習更多的見解,進而發展出自己的觀點。
所以整個教學進行到這地方時,或許可以慢下腳步,設計成挑戰題,讓孩子與自己與文本對話,與夥伴對話,並將對話後的觀點整理說出,最後認同答案。這樣從未知到知道,或從迷思到接受的學習過程勢必會花更多的時間,但是非常值得。
給釣竿,思考如何釣到魚,決定魚餌,決定釣魚的工具,這一整套歷程就是素養的學習。至於其中的情意、態度及價值觀的決定,這可以延伸到生命教育或環境教育的課題,是一個更深入更深層的學習領域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