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課地點:屏東縣高樹鄉舊寮國小一年忠班
觀課內容:一年級數學 /10以內的加法
觀課教師:夏可泰老師、陳堅銘老師、洪藝方老師、田迺文老師、許慧慧老師
授課老師:洪郁婷老師
感謝郁婷老師勇於承接第一次的授課,由於在校內備課,時空都允許的情況下,我們總共備了3次課呢!這讓我們不斷的推敲琢磨教學的設計,相信在這樣的學習下,大家的教學功力肯定精進啦!這次感謝郁婷老師給大家學習成長的機會,下學期就請藝方給大家成長學習的機會了。
<教案設計>
屏東縣教師會基地班-舊寮國小學習共同體素養導向教案設計單
教學科目
|
數學
|
教學單元
|
第六單元 10以內的加法
|
|
授課日期
|
12月3日(第三節)
|
授課時間
|
10:30-11:10(第三節)
|
|
授課教師
|
洪郁婷
|
實施班級
|
舊寮國小 一年忠班
|
|
觀課教師
|
夏可泰、陳堅銘、洪藝方
|
|||
設計理念
|
核心素養
|
學習表現
|
學習內容
|
|
數-E-A2
具備基本的算術操作能並能指認基本的形體與相對關係,在日常生活情境,用數學表述與解決問題。
|
n-I-2
理解加法的意義,熟練基本加法並能流暢計算。
r-I-1
學習數語言中的運算符號、關係式約定。
r-I-2
認識加法的運算規律。
|
N-1-2
加法:加法的意義與應用。含「添加型」、「併加型」等應用問題。
R-1-1
算式與符號:含加法算式中的數、加號、等號。以說、讀、聽、寫、做檢驗學生的理解。
r-I-2
兩數相加的順序不影響其和:加法交換律。
|
||
核心概念
單元目標
|
1.10以內數量合成與分解的問題。
2.描述10以內數量合成與分解的解題過程。
3.能從數學遊戲中提升數學能力及興趣。
4.懂得分工合作並完成任務。
5.學生能夠透過討論,理出加法算式的被加數、加數規律。
6. 學生能夠透過花片操作推理出被加數往上數加數等於答案。
|
|||
文本分析
情境脈絡
|
1.藉由活動提供加法的使用生活情境以形成加法概念,並進一步讓學生熟悉加法的運算能夠解決10以內加法問題。
2.加法的基本概念有三:合共、累進、比較。此教學活動只有合共及累進加法。
|
|||
學生分析
先備知識學習困難
迷思概念
|
學生在有具體物、半具體物的情況下,進行10以內的加法並無困難。
再轉為心算時,因對於被加數、加數概念不清,故向上算數的過程會發生錯誤。
藉由此次課程,使學生自行整理出被加數相同的情況下,被加數改變,答案會有什麼變化。並能理解出被加數往上數加數的數量便能得到答案。
(為具體物轉為心算的重要概念) |
|||
授課內容
及
討論議題
|
學生學習課題(架構、節次)
|
教師學習課題(含學習評量)
|
||
一、準備活動
在自己為老闆的情境下,利用桌遊卡牌進行水果禮盒裝箱。進行引起動機小遊戲。
(複習算式寫法、出題情境。)
5種相同水果裝一盒 (使用最多2張牌)
二、發展活動
算術練習 (排列並算出答案:教師提供小卡、花片)
題組1: 4+0、4+1、4+2、4+3…… (按順序排花片並排上對應答案) 題組2: 5+0、5+1、5+2、5+3…… (按順序排續並排上對應答案) -----------------------------
跳躍題
題組1: 0+0 、0+1 、0+2、0+3、….
題組2: 10+0、9+0、8+0、7+0…… (免用花片,若能說出解法直接說)
三、綜合活動
整理重點-
1. 討論跳閱題的規律。(加數或被加數為零答案則為另一項)
2. 被加數、加數反過來,答案相同。
3. 被加數相同的狀況,計算的時候有甚麼快速的方法? (心算的前導概念)
|
一、
留意學生是否能夠進入情境並依據教師口頭指示進行組合。
若學生學習狀況良好,可視時增加難度,由學生創造包裝情境。
二、
1. 注意學生的擺設,是否有備加數、加數擺放混淆。
2. 教師提問引導發現被加數是一樣的。(可拿出數學練習題)
跳躍題
學生上台解題、一組解一題組。
並且接著能夠配對。
(視情況)能夠出題
引導學生發現跳躍題的規則
整理出兩大重點:被加數不用再次點數,便能解出答案。被加數、加數數字相反並不影響答案。
|
|||
<觀課回饋>
學習共同體課堂學習歷程暨學習模式觀課<回饋>表 觀課日期:20191202(一)
觀課
科目
|
數學
|
單元名稱
|
10以內的加法
|
授課者
觀課者
|
洪郁婷
夏可泰
|
||||
小組學生座位
|
第_一_ 組 (請加註觀課者的位置)
(觀課者)
|
學生特質概述
|
*填寫姓名後描述個別的特質
林*緯: 容易分心、常有小聰明。
陳*心: 能力佳、專注力佳,較有好勝心。
|
||||||
紀錄重點
|
自學
|
互學
|
|||||||
自省學習
|
文本學習
|
夥伴學習
|
教師串聯引導
|
||||||
觀課紀錄
|
*老師問/說時
1.AB兩位課堂全程都能專心聽老師教學
2.老師在黑板貼紙卡時,AB眼神一直盯著老師的動作。
3.A有習慣唸出自己的想法。
4.老師發花片時,A開心的自語。
5.當老師發生錯誤時,A直接問老師:為何失誤啊!老師笑著回,老師也會失誤啊!
|
*閱讀文本或影片時
1.A以橫式方式排出自己的紙卡(4+0,4+1..)老師過來指導後,改成直式。接著他很快回覆自己排好了(其實沒有),他的花片排得不正確,不過數字卡正確。
2.B以直式的方式排,不條不紊的將牌卡及花片排好,而且正確。
3.A時有觀察B的排法,然後不斷嘗試的排,臉上露出疑惑的表情,感覺想求救,但沒說出口。
4.A一直卡住不知如何排,老師過來指導一次後,沒有直接告訴他錯在哪,而指導B之後,B順著老師的建議一一的調整。
5.A不斷的嘗試排,B發現了A的錯誤,告訴A,但A沒有聽,反而整理花片,把花片放進夾鏈袋然後以橡皮圈緊緊的繞緊。
|
*分組討論或寫學習單時:
1.發遊戲排卡時,A會主動拿給B。
2.兩位互動不錯,互相拚出答案,氣氛佳。
3.台下討論時,A發言多,比較主動,當要上台發表時,A要B先上去分享,B之後才上去。
4.發展活動時,A的學習一直卡住,B這時也發現了,當老師說可以討論時,B站起來反方向看著A的排法一段時間後,終於挪動身子到A的身旁,同方向的幫忙A排花片,這時他們發現花片沒有了,原來都被A綁進夾鏈袋了,經過B的指導後,A也排好了。(A懂了嗎?)
5.挑戰題,A先舉手發言自己的想法,但是不通順,老師請各組討論,兩位說得很小聲,幾乎聽不到內容,最後是B上台代表發言。
5.B說出花上有0隻蝴蝶,後來來了10隻蝴蝶,算式是0+10=10。
|
*教師串聯學習時:
1.老師向學生解釋4+6=10,與6+4=10,兩者之間的答案雖然一樣,但是情境是不同的,當純粹是數字的加法時,可以當成快速心算的方法,例如可以將4+6的算是改成6+4來往上數,就比較快數出答案是10。
2.B舉手回答說出4+0,4+1…的規律性,被加數都是4,只是加數分別+0,+1,+2的往上加上去。
|
|||||
觀課建議
|
1.
1.此課堂在發展活動時的時間花得較多,當學生遇到困難時,除了個別指導外,可以適時地將這些學生的困難展示在黑板上,讓其他學生提出建議。
2.
2.組內學生的操作及對話狀況很有趣,應該可以想辦法錄影下來。
3.
3.心算的快速算法可以提供比較明顯的例子,例如:1+9轉成9+1。
4.
4.建議老師在提問時及學生發表時,多串聯學生的回答,增加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
||||||||
觀課心得
|
1.這班只有4位學生,平常都是個別坐,這堂課分成2組相對而坐,從這次的觀課感覺學習的效果不錯,互學的能量正發酵著,整體而言,這節課的分組學習節奏是順暢的,和諧的,應該可以持續下去。
這 2.這次的分組讓我看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學生進行各自學習時,A遇到困難會不斷的嘗試錯誤,眼神有瞄B的排法,想求救但是遲遲沒有說出來或具體行動,直到老師說出可以小組討論,小組協助時,B主動去幫忙,A也樂於接受,沒有排斥,這時觀課的我終於放下擔憂的心。可見老師們在課堂上要嘗試讓孩子之間發展出互助的學習,鼓勵孩子願意向同學求救及願意幫助同學解決問題的行為,學習共同體強調學習中,除了個人有各自的學習功課之外,就是強調當個人學習遇到瓶頸時,透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形成共學互學的模式,讓共好的學習風景建立起來。
3.看了這麼多次的教學,發現現場老師們比對於串聯學生的學習比較無法掌握其精隨,這點日後可以提出給輔諮老師群,做為精進教師教學的項目。
4.感謝每一次授課老師給予敝人成長學習的機會,每次的整理及書寫心得都讓我再三咀嚼課堂中發生的風景,這一幕幕美麗的風景讓我的教學生命持續保持熱情及活力。
|
||||||||
學習共同體課堂學習歷程暨學習模式觀課<回饋>表 觀課日期:20191202(一)
觀課
科目
|
數學
|
單元名稱
|
10以內的加法
|
授課教師
觀課教師
|
洪郁婷
陳堅銘
| |||
小組學生座位
|
第 2組 (請加註觀課者的位置)
(觀課者)
|
學生特質描述
|
*填寫姓名後描述個別的特質
劉*瑋:樂於學習,但是專注度不足。
柯*維:反應快,不過有時易分心。
| |||||
紀錄重點
|
自學
|
互學
| ||||||
自省學習
|
文本學習
|
夥伴學習
|
教師串聯引導學習
| |||||
觀課紀錄
|
*老師問/說時
1.CD兩位課堂全程大致都能聽老師的教學。
2.老師請學生操作花片時,CD都有實際操作花片。
3.老師發花片的時候,C很期待趕快實際操作。
4.C回答題目正確或錯誤,臉上表情生動。
|
*閱讀文本或影片時
1.C在排自己的紙卡時(4+0,4+1…),一開始是按順序排,後來跳至最底下(4+5,4+6)排,思考有點亂掉。
2.C在排自己的花片時,排的速度雖然慢,但是排出的答案是正確的。
3.D有時會過來C這邊,沒有要指導或詢問的意思,C也沒有問D要做什麼,雙方沒有要討論題目的用意。
|
*寫學習單或討論時
1.發遊戲卡排時,C跟D各拿各的。
2.CD兩位缺乏互動,但是各自找出答案,整體氣氛也算不錯。
3.發展活動時,C的學習卡住,沒有要找D忙的意思。
4.C上台發表時態度大方,D也不吝給予肯定。
|
*老師串聯學習時
1.老師歸納加數或被加數為零,答案則為另一項,CD很快能理解。
2.被加數、加數反過來,答案相同的概念,CD也能理解。
3.被加數相同的狀況,計算時的快速解法,C有點不能理解。
4.老師請學生想想以題目形式來說出算術練習的概念,C出題比較不完整。
| ||||
觀課建議
|
1.
1.組內二位學生各自處理自己的學習,互動不足,雖然是受限於班級人數少,老師也有提醒二人討論,老師可以再走動到本組指導二人的互動討論。
2.
2.心算的快速算法可以呈現較為明顯的例子。
3.
3.本節最後以題目形式來說出算術練習的概念,頗有挑戰性,也有同學想出的題目在水準之上,只是因為受限時間的關係,無法再持續討論,可以在之後的課堂上加以討論完畢。
4.
4.老師能利用字卡與花片進行數學題目之解題,讓學生對於算式更有概念,不過建議學生在課桌上操作時,擺放的字卡與花片的空間有限,老師可以適時調整。
| |||||||
觀課心得
|
1.
1.班上只有4位學生,基本上課堂上花費在管理秩序的時間,平均而言是少於十幾二十幾位的學生,所以不太需要處理秩序問題。班級人數少,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會增加,從這一節課可以明顯感受出學生對老師的愛戴,老師對學生的關懷之情。
2.
2.觀察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生分組討論的效果是可以多過於學生獨立思考,從低年級開始培養,經過中年級,到了高年級,經驗值增加,分組討論的良好效應也應該會跟著增加,教學成效將更為理想。
3.
3.從本次觀課的過程中,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檢驗與反省,同時汲取授課者教學獨到之處,精進自己的教學。
|
學習共同體課堂學習歷程暨學習模式觀課<回饋>表 觀課日期:20191202(一)
觀課
科目
|
數學
|
單元名稱
|
10以內的加法
|
授課者
觀課者
|
洪郁婷
洪藝方
| ||||
小組學生座位
|
第_一_ 組 (請加註觀課者的位置)
(觀課者)
|
學生特質概述
|
*填寫姓名後描述個別的特質
劉*瑋: 為智能障礙生,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較差。但勇於表達。
柯*維: 容易分心、拼音能力較差,受挫時會忍不住哭泣,可與子瑋互相協助。
| ||||||
紀錄重點
|
自學
|
互學
| |||||||
自省學習
|
文本學習
|
夥伴學習
|
教師串聯引導
| ||||||
觀課紀錄
|
*老師問/說時
1.AB兩位課堂能專心聽老師指示
2.老師發下紙卡或花片時被紙卡吸引較不能專注,但當老師開始解題時便能專注在老師的提問上。
3.透過紙卡排出“5”,一開始兩人各自排列,後來兩人互相合作用彼此剩下的紙卡排出5。
4.過程中D試圖用三張紙卡排出5,但由老師提醒最多只能用兩張。
|
*閱讀文本或影片時
1.在老師發下式子後,D能對應列式排出花片,但容易受位置影響而不斷重新排列。
3.花片練習後透過作業簿練習,D可直接計算而C會將題目對照先前排列的花片找出答案。
4.D即使先完成也不會主動給C提示,需要老師提醒要求才會給予協助。
|
*分組討論或寫學習單時:
1.一開始活動時兩人有較多討論,進入課程中後段時便各自專注在自己的部分。
2. C夥伴的答案為準,而屋略自己的思考歷程。
3.綜合活動需派一人上台發表題目,兩生都較害羞,上台後須借助老師較多指導才能較精準說出自己的想法。
|
*教師串聯學習時:
1.與學生討論加數與被加數交換,答案是否一致,而題目的概念又是否相同。
2.與學生一銅發現往上點數規律。往後看到算次不須再從1開始。
| |||||
觀課建議
|
1.
1. 此次課程中D生在花片列式的部分花費較多時間,未能完整排除,在計算時雖無問題,但透由花片操作能發現學生問題。老師可在此多給予指導
2.
2.綜合活動時間較為緊湊,若能再繼續討論,兩位學生的回答能夠為完整。
| ||||||||
觀課心得
|
1.觀察的兩位孩子雖在特質上屬於較容易分心或表達能力較差,但在活動過程中經由老師的引導都能專注在當
下的活動與練習中。
2.且在時間較為充裕的情境下,兩位學生是能相互討論合作。找出不同的方法。
3.而後透過花片與練習簿的交錯練習,能觀察出花片對於孩子抽象思考的建構。
4.最後的活動中孩子要透過列式轉換成題目的過程,也能從中發現教師對孩子的引導與提示能使孩子更好的說
出自己的想法。
|
<授課者心得> 請郁婷看完三位老師的回饋之後,請回應您的心得
<教專模式的回饋>
田迺文老師的觀課建議
1.被加數和加數的花牌"顏色"可以不一樣,較容易分辨。
2.具體物轉為"心算"的概念,被加數改變,答案也會改變。
〈授課者心得回饋〉 洪郁婷
第一次參與共學社群,是一次很特別的經驗。
在每次的備課中,集思廣益討論出的上課模式,
讓我首次嘗試在4人小班中再分成兩組。
因班上有特教生,怕會吵架,
所以這次分組不採用較被推崇的異質性分組,
而是以可以個性特質能夠互相幫助分配。
剛好分成了一組反應較佳、一組反應較慢的2組。
就像觀課老師們看見的,一組操作速度會較快一組則就算多位老師關注仍容易分心,
但經提醒皆可以將注意力拉回。
但在此次課程中也發現,原先預期AB組員應該沒問題,但A組員卻在實物操作卡住了,
這是我沒預期的狀況。透過組員的幫忙才回到正軌。
而我也藉此機會發現,雖然A在作業或試題表現上都正確,但也許觀念仍有不清。
故此堂課後,還有再多花時間討論。CD組員在思考、操作上都較慢。操作上也需要較多協助,但透過互相幫忙,老師指導下,
每次小考後測中,多給予時間皆能達到A、B組別的表現水準。
透過此次完整個共備觀議課,讓我感受到,透過幾位夥伴教師,
學生的交流下,了解了學生課程中更多細微的動作,及可能的心裡狀態,
這是在自己一個人教學下無法細心體會的,非常感謝這次參與的每位老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