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

向東港基地班學習成長-四層次提問的因緣2

耶!開學了。才剛開學筱梅就分享了慧慈老師多元評量的FB線上直播訊息,可惜我當天有事,無法參加。不過有個好消息,積極的筱梅已經預排寒暑假的時間讓慧慈老師幫基地班上課,至於學期中,就以線上來進行,看來這個基地班的成員日後都將成為四層次提問的一等一高手啊!


開學後,筱梅和成員們線上討論後,決定利用12月8號周三下午1點半進行公開授課。

9月8日,筱梅提供了送慧慈老師在屏東縣潮和國小的「盲人的花園」對話教學影片,請成員們利用時間看,然後3天內設計四層次提問的作業,9月26日星期日早上進線上會議室分享。9.26當天分享的行程設計得井然有序,我看要混是混不過去了,所以我急得為了交作業,利用之後的周六下午看了宋老師的教學影片,然後隔天嘗試設計四層次提問的作業。沒想到,星期日早上,彩頻老師就分享了她看影片的心得,如下

各位共學的可愛夥伴們早安,這是我自己對老師與潮和國小孩子們忙人的花園的一些觀察學習的文字紀錄,單純的個人感受與體悟,與大家分享,有許許多多的不足之處,也請老師們多多包涵和指導,真的很感謝慧慈老師,感覺力量滿滿,PART2也非常精采,但是開學事多我還未一一整理記錄好感受與學習,也喜望自己之後能夠在整理好後能在向老師和大家方想請教,因為內文有很多我自己的詞不達意的文字和贅述,所以我也另外把我的學習儘量的條列成以下七點:

一、引起好奇的破冰行動;

二、看見優勢給予信心,建立孩子能夠勇於發言的空間;

三、邀請進入故事,從簡單的說道引導的問,最後沉浸、演繹出故事;

四、用逐步層次的問題引出孩子的語言,以孩子的語言重建故事內容,使人彷若身在其中;

五、透過二層次加深感受的提問,讓孩子將盲人的困難、限制與可能性同理融入心中,以盲人的視角出發,感受故事的精要的核心價值;

六、透過第三層次的問題,第一先問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孩子周遭的人事物連結;再更深一個階段問孩子自己的生命經驗,讓孩子與自己的思考核心做正向的連結;第四層次的問題讓孩子願意行動;

七、完全的接納,任何一個問題、任何一個回答都是有意義且值得被注意與讚許,讓對話者都能願意且自發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或所得,更甚進而分享生命,讓觀察學習的我也一起思考更希望自己亦能有所行動

我看完彩頻的這些分享後,想想,學習共同體中追求的課堂願景跟這些內容有許多的雷同處啊,看來各式的教育走到最後,最終是殊途同歸,就是以學生為學習中心,追求品質與平等的民主學習啊!

9.21是中秋節,這幾日的中秋假期,我終於設計好巨人的花園,四層次提問,然後寫了以下的文字和大家分享。

收到,辛苦大家了,筱梅真的好用心,感謝你的帶領及安排。你們有了慧慈大師的加持,相信只要認真學習,就像搭高鐵班,以飛快的速度讓教學的境界登峰造極。

為了跟上大家的進度,我也買了慧慈老師的書,咀嚼了一些,發現這套意識會談法的四層次提問操作,很像ORID的教學設計,這方法我多年前就帶領環教的夥伴操作了,算是有經驗,不過讀了老師的書,感覺裡頭的博大精深,讓我更想一探這武功祕笈的更高層次。

利用中秋假期的空檔時間,我設計了巨人的花園四層次提問內容,這是野人獻曝,班門弄斧,不過既是貴基地班的輔諮老師,也得提起勇氣獻醜了。我建議大家先各自寫自己的,等到9.24當天,我們再一起分享,交換意見。這樣就不會被影響,就能有更多不同的觀點及設計內容,更顯示這個學習的多元豐富及到未來的包容與接納。

預祝大伙,明晚中秋月圓人團圓,佳節賞月共享樂。

謝謝鈺清吉筱梅當下給了我正面的回饋,另外筱梅分享了這樣的訊息。「各位有沒有發現,我們正在學習的四層次提問,這和這一個ORID焦點討論法有什麼不一樣」,大家也可以練習腦力激盪一下。看來又要來燒腦了。

筱梅又分享了以下的訊息

這個週五9/24晚上8:00,慧慈老師有邀我跟學姐固定於每月第四個週五聊聊怎麼將四層次提問應用在繪本,跟孩子談論一些議題

我先說明絕對不是我們很厲害,我跟學姐其實相當的菜,我們只是有憨膽,慧慈老師吩咐了,就硬著頭皮上,做了就會有感受,慢慢從中學習、互相激勵交流。從此看出,他們兩位是慧慈老師的得意門生啊,太強了。我感覺我正跟著一群武功高手慢慢地拓展教學的視野,精進教學的功夫。

9月23日,大家陸續把巨人的花園四層次提問設計的作業傳上群組,我忍不住看了,並寫下以下的訊息

忍不住看了大家的設計,哇~~~驚艷啊

彩頻的提問,細緻到位,怡君的提問,開創不拘,反觀我的小景小界的,大家的東西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真的,高手在民間,我好樂意跟大家學習成長喔!看來我跟對了,這是福報嗎?哈哈,所謂學無止境,能夠與大家互相學習成長,建立起教學的同僚關係,我很滿足了。再來就要期待9月24日的線上備課囉

(*)1100924四層次基地班_會議(*)

期待明天的聚會,明天3:00~4:00的線上會議,大致上會從下列4部分和大家交流喔!!

1.設計四層次提問過程中的收穫<可泰、彩頻、怡君、玉恩>

2.分享解讀<巨人的花園>的核心價值<可泰、彩頻、怡君、玉恩、小梅、小清>

3.四層次設計回饋<小清>

4.四層次提問設計心得分享&下次基地班活動內容說明<小梅>

看來大家都設計好了,也各自有的擔憂及分享,謝謝筱梅及鈺清發揮隊長的精神,總是給我們正面的鼓勵及打氣,讓我們有勇氣繼續往前邁進。

終於,我們完成了9月24日的線上備課,1小時很有效率地完成,那是因為我們平常在線上有充足的對話,每位成員對於個人的作業也都有完成。這裡就引用彩頻的心得呈現當天備課的精彩。

110.09.24共備學習心得

今天的共備又是一場收穫滿滿的時光,先是從大家在設計問題中的感受出發,更能從中看家每位夥伴的用心,怡君老師說的讓我好有同感,心裡突然有一種「是的、是的就是這樣」的被同理感。接著在分享核心價值的過程中,看是看見了不同的想法、角度與觀點,鈺青老師提到和自己生活成長經驗的連結、怡君老師在人心心牆議題輔導這一部分的著墨、可泰老師對於核心的分析與問題的觀察、筱梅老師在核心定義上的引導與問題設計上的層次解讀,(玉恩老師的題目我也閱讀了,也從中學到了一些想法與提問用詞技巧,您辛苦了學生的問題真的很需要時間和精力去處理),在這當中也越來越清楚層次提問的構念,當然我還需要很多的練習累積,非常認同筱梅老師提到的共願的行動力(在共學中的收穫)以及可泰老師提到的共學多贏!謝謝大家!

記錄者:劉彩頻

於110.09.24共備會議後

當天我問了一個蠢問題吧!如下

求救,為什麼問到長甚麼樣子是屬於第二提問,想像別人的長相是感受嗎?還是把她想得像劉德華,所以有開心地感受,想得向劉的華,有好笑的感受?

玉恩回覆:我想是不是因為要推測,而沒有明確直接的答案!所以放在第二層次!

我的回應:那麼就有點像是閱讀理解的第二層次,推論訊息囉!

筱梅回覆:第二層次是擴大覺察空間,沒有標準答案,但還是在討論素材,比方說猜猜看巨人的個性,有人覺得很冷漠、有人覺得拘謹⋯⋯等等,會透過大家的討論,在當下帶領的團體共同形塑出一個大家認同的巨人形象。

我的回應:恩,是感受的延伸,感覺更廣更深。

接著,筱梅分享慧慈老師晚上要進行的A Color of His Own 這本繪本引學,然後大家都很認同這繪本,紛紛要買這本書,看來我又錯過一次精采絕倫的教學分享啊!

10月4日,怡君分享了9月24的備課心得

110.9.24

「怎麼這麼短?」心中驚呼,第一次以文本設計四層次問題,無限的鬼打牆,反覆再反覆的讀著文本,身旁放著慧慈老師的書,想問題,讀文本,看層次說明,不斷repeat。「好難啊!」是下一個念頭,不知自己設計的問題好不好,有沒有偏離主題,放這個層次適合嗎……好多的疑問。

聽著大家說著自己設計的歷程和想法與小青的回饋,每個人都有不同切入的點,對象是誰,目標是什麼也都會影響問題的設計,發現還能怎麼問,詞彙如何表達……。最後筱梅分享素材核心價值,各層次的意義為何,自己感到最難的是第二層次連接到第三層次,在第二層次時,需要更多的鷹架和聚焦,而第三層次要從對象分享的經驗中尋求連結後聚焦在個人,深感連貫各層次的課題還需多聽多看多想多練。


10月8日,筱梅分享了慧慈老師臉書十月份每周五晚上8:00的直播,希望大家一起來練習四層次提問的技法,再加上三顆心對話的心法,能夠溫暖更多人的人際關係。用好奇心提問,用接納心傾聽,用祝福心回應。

10月23日,筱梅鈺清分享了「完美的正方形」繪本介紹之閱讀心得。這讓我愈發感受到梅清雙人組的強大一張美麗的教育電熱毯,逐漸逐漸地升溫,溫暖著四周每個相信她們的人。

筱梅:分享昨日直播「完美的正方形」個人閱讀筆記:

文圖:麥可‧荷爾

翻譯:宋珮

出版社:三之三文化

初次看到「完美的正方形」這本書,會先被裡面正方形被不斷分割、撕開、揉皺後,看似無用的碎紙屑,卻能夠組合成一個個風景的創意看到驚喜,在我與三歲的兒子共讀時,他也相當喜歡這個部分,引導之後甚至還能說出:「我還可以把它變成衣服、變成車子…」等等。反覆的閱讀、咀嚼、自問自答,我把故事分成3個轉折:

第一個轉折是在繪本一開始的前面三頁,正方形對於很「完美」感到「既滿足又開心」,並露出一個大大的笑容。我試著用第二層次提問:

「這個笑容給你什麼樣的感覺?」

「正方形為什麼會認為自己很完美?」

「可以請你說說看『完美』是什麼意思呢?」

第一個階段讓我思考所謂的完美是誰給的價值?正方形自己認定的、還是因為大環境認定這才叫完美?完美就是代表很好嗎?到此所謂的「完美」似乎還是普遍認同的價值─如同正方形在數學上的定義。

第二個轉折在繪本的第四頁,正方形第一次被切割,跟我的兒子共讀時,我喜歡停留在這一幕去觀察,試著說出心裡很多的OS,不要急著往下翻,一樣是用第二層次來提問:

「正方形被切割、打洞,變得怎麼樣了?」

「你可以用一個形容詞來說說看正方形現在看起來的樣子嗎?本來是『完美的』,現在是?」

「如果你的色紙變成這樣,你會想要把它拿來做什麼?」

「如果你是正方形,被切割、打洞,會有些什麼心情?」

停留在這裡,我感受到的是變得亂七八糟、壞掉的正方形,似乎是要拿去丟掉,但是又覺得丟掉了故事要怎麼發展下去啊?好像就沒戲唱了?還是它會遇到其它的形狀被他們嘲笑?又或是它要去找膠水把自己重新拼黏?迫不及待的想去看看後續發展,也想知道正方形自己要怎麼面對這個大難關?

下一頁,正方形變成一座噴泉,被打洞的圓點點正好變成噴泉的水花,看到這一幕,我原先用「擔心」的心情看待變化,瞬間轉為「驚喜」,忍不住發出「哇!正方形哪來的創意啊?」創意源源不絕的產出,每一次被外力改變,無論是撕成小紙片、長紙條,還是被剪成緞帶、被切割,正方形不再拘泥自己「不再完美」,而是加上自己神來一筆的創意,幻化成花圃、公園、大海、山嶺,跟著它,我彷彿看到正方形在對我說:「不要害怕!動腦想一想會找到新的辦法的」。這個階段,我認為也適合在第二層次再多著墨,讓讀者更能夠體會用創意的心、願意面對無常的心,改變不再讓人害怕,可以帶來更多的不一樣:

「看到正方形把自己變成噴泉,你心裡浮現的第一個感覺是什麼?」

「你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呢?」

「正方形一次次被撕碎、分割,卻能把自己一次次地變成花圃、公園、大海、山嶺,正方形如果是個人類,你覺得它是什麼樣個性的人?」

「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人像正方形一樣,面對困難的問題能夠用智慧的方式去解決面對?你從他身上看到什麼優點」

第三個轉折在一個星期過後,正方形已經習慣有變化的生活,星期日卻沒有任何改變,又變回原本紅色的「完美正方形」,跟繪本一開始的它是一模一樣的,但原先滿足的微笑,卻變成下垂的,感覺不開心的表情。這裡是非常強烈的對比,用第一層次的提問帶大家停留感受:

「書中的哪一句話是在形容它現在的心情?(四個相等的邊緊緊地圍繞它、四個相同的角既僵硬又拘束)」

好喜歡這樣的轉折節奏,從前面看似遇到大麻煩,接著一個一個的挑戰,總能夠找到新方法應對,沒想到最後的結局,是變回既僵硬又拘束的正方形:「生活中的什麼情況會讓你想到就像正方形這一切的經歷?」哈哈!我誠實地說是孩子「接二連三」的出生,變得不自由、只能守在他們身邊不能到外面寬廣的天地揮灑。你會想到什麼呢?你甘心故事就在這裡畫上句號嗎?當你看似沒有改變的機會時,你還能改變什麼?

故事的最後,從原本被外力改變的正方形,轉而變成「把自己變成一扇窗」,原本是環境改變自己,現在則是自己改變想法回顧前面的精采,一樣帶給自己豐富的記憶與經驗:

「如果我們要跟故事裡的正方形借用一個智慧來解決生活遇到的問題,你會想借用哪一個智慧?」

「蓋上這本書後,第一個想送給自己,採取改變的是什麼事情?你想要怎麼改變?」

送給每一個大人,期待你們帶著創造不可能的心情及勇氣,陪伴著孩子遇到挫折時,讓他們知道透過四層次提問的省思、思考的練習,我們可以學習正方形的智慧,永遠都有找到新辦法的可能性🙂


鈺清:這本書一直在我書架上,這是當朋友問起我,是否有推薦應用在特殊教育的繪本中,我最想推薦的一本,來自於我看到正方形改變了原本那既定而完美的特徵,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不一樣的改變,跳脫原本被認定的模樣,但在圖樣重新組合後,是如此的那般精彩~~好像在告訴我們,生命不論變成任何樣貌,那看似不完整的背後,只要放在對位置、再加點巧思,那不完美延伸而來的精彩,比起完美的正方形,更加讓人覺得是被祝福著。

這讓我深刻連結到我所接觸的孩子們,有的孩子完整的讓人一眼就認出他是正方形,而有些孩子生命所經歷的,不論先天的或後天環境造成的影響,讓他們像是被裁剪、被撕裂、被揉皺後的正方形,讓人看不清他們的樣子,讓我深思的,身為大人的我們可以努力的,不是用力的拼回正方形的樣子,而是接受他們的樣子,在最合適的背景中,將他們擺入,然後再加點創意的妝點,讓這些看似不完整的樣子,有一個屬於他、適合他,而且精采的樣貌~


記錄到此,我想說,冬天,電熱毯讓我溫暖,我想好好與它保持正確的關係,免得被燙傷,所以形容兩位的功力如同電熱毯好像不洽當喔!抱歉,想像力差,形容能力弱,請多包涵。

1 則留言:

  1. 相較可泰老師謙卑的說這些紀錄,只是流水帳,我更覺得這是一位優良教師在每一個學習歷程,用欣賞的觀點擁抱學習,環抱夥伴,讓共好這樣的字眼,不是流於口號,而是更深刻讓社群夥伴感受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