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1125 大姊姊和小妹妹的四層次提問 可泰

今天利用時間讀完繪本,然後看了大家已經設計的提問單,感受到大家的認真及專業,再次感謝大家的智慧,讓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東西。

慧慈老師的四層次提問為記憶、感受、詮釋及創造。

第一層次的記憶,大家都精準的掌握設計的精神,重點是讓學生有參與感,我就不多贅言。

第二層次的感受,慧慈老師提到要以材料本身的感受為主,但可容許一些些讀者的感受,重點在於讓學生能思考作者安排在主題背後的寫作動力。

第三層次的詮釋主要是能引出讀者的生活經驗來解說材料中作者的用意,這個階段除了要注意學習現場的心靈開放,如何掌握當下的意識流達成共鳴交響,同時也是驗證學習結果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異來調整教學。

第四層次的創造,在於透過團體意識會談後的對話教學,幫助讀者解開掙扎性的問題,找到行動力的源頭活水,甚至得到永恆真理的啟示。

咀嚼這四個層次的內容,個人提出在教學上簡單的學習關鍵字

記憶:參與性

感受:主題背後的寫作動力

詮釋:驗證教學目標

創造:解開掙扎找出活水

接著,我以直覺及故事發展的順序來解讀並分享讀完繪本後的想法。

一、書名是大姊姊與小妹妹,為什麼要標註大及小,如果書名是姊姊與妹妹,繪本內容會有差異嗎?強調大小的用意是甚麼,作者想傳達甚麼?

二、從p5讀到p11,從許多的字眼看得到、感覺到大姊姊很會照顧人,小妹妹似乎是百依百順,直到p12出現靜一靜、聽煩、嘮叨的字眼,發現作者安排的轉折道出小妹妹對大姊姊很會照顧人的想法,原來小妹妹有其個性、脾氣,所以小妹妹可能受不了趁著大姊姊準備餐點時溜到戶外躲了起來,不讓大姊姊找到她。

她躲起來的時候想到大姊姊照顧她的種種方式,當然還包括"坐這裡、去那邊、這樣做、跟我來"的嘮叨。當故事發展到P20時,大姊姊找小妹妹的距離近到小妹妹伸手就可以碰到她,這時我想到可以讓讀者來安排接下來的故事,例如:小妹妹會不忍心伸手碰大姊姊,還是繼續躲著不讓大姊姊發現到她?還是??為什麼這樣安排?

當然作者的安排是小妹妹繼續躲著,直到大姊姊坐下來哭,孤零零地哭,很傷心的哭。這樣的安排有程度的差別,從這裡可以看出作者安排的小妹妹個性是如何呢?她對於大姊姊平常照顧她的方式有甚麼感受呢?這對應之前"靜一靜、聽煩、嘮叨"的字眼,究竟反應出小妹妹對於大姊姊照顧她的方式有甚麼樣的心境?

當大姊姊哭得很傷心之後,小妹妹才站起來然後跑過去抱她,給手帕溫柔的說:來,擤鼻子。這裡表現出小妹妹用同樣的方法來照顧哭得很傷心的大姊姊,這時小妹妹的心境又是如何呢?是同理大姊姊,還是捨不得、不忍心,還是?給個理由吧,要有邏輯有依據。

p25寫到,小姊姊照做了,於是小妹妹緊緊抱住她。這裡很耐人尋味,為什麼作者安排大姊姊照做,於是小妹妹"緊緊"抱住?如果沒有照做呢?為什麼作者會這樣安排。這跟之前的聽煩、嘮叨、哭得很傷心才站起來有甚麼對應?這時小妹妹是不是有體悟到甚麼?是大姊姊也需要被關心及照顧呢?我也可以照顧別人呢!我要用大姊姊的方式來照顧關心別人嗎?

p26寫道,大姊姊問小妹妹,小妹妹回:沒事了。這裡的回應,小妹妹是淡然地回應,還是開心、不捨等其他回應呢?是帶著甚麼樣的心情及口氣呢?這些心情及口氣的背後代表著又是甚麼樣的個性呢?作者的寫法讓我感覺是淡然,是一種成熟懂事的表現。

p27寫到,自那天起,大姊姊和小妹妹就互相照顧,因為小妹妹從大姊姊那裡學會如何照顧人,現在她們兩個都會照顧人了。這裡我覺得作者很高明,我認同故事文字的安排讓我覺得妹妹學會如何照顧人,因為從姊姊照顧她那些種種方式包括他不喜歡的方式,從他發現他也有能力去照顧別人,從他淡然地回應姊姊的詢問並沒有多做甚麼抱怨、訴求等行為。不過姊姊有沒有學會如何照顧人呢?因為故事沒有提到妹妹針對這件事與姊姊之間有做甚麼樣的溝通,所以作者寫妹妹學會照顧,姊姊會照顧,"學會照顧"與"會照顧"之間的差別很巨大啊!作者真是厲害。

所以作者創作這繪本,或許就是有遇過這樣的生活經驗,體悟出會照顧人與學會怎麼照顧人之間的重大差別。所以帶領閱讀此繪本前,可以先讓學生簡單分享照顧人的經驗,是如何照顧的,當照顧時有感受到被照顧者甚麼樣的反應嗎?滿意、感恩、舒服、厭煩、不耐煩、不領情??

以上是我對這本繪本的思考回饋,不揣簡陋,貽笑大方,請大家指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